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的隐身直升机RAH-66波音/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最近公开了他们开发的先进型侦察攻击直升机RAH-66的原型机。该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隐身直升机。在直升机代号上增加了表示侦察任务的R,在美军直升机中这也是第一次出现的。RAH-66是继美国陆军的AH-...  相似文献   

2.
隐身和生存能力雷达隐身已成为现代战舰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据报导,法国拉菲特护卫舰、以色列萨尔5护卫舰和瑞典计划中的YS2000护卫舰都很注重其外形设计并使用雷达吸波结构材料以便最大限度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最近ASMAR集团为非洲毛里求斯建造的...  相似文献   

3.
黄英 《航空兵器》1995,(4):16-20,24
为提高作战生存能力,要通过隐身技术缩小飞行器的雷达散射面积(RCS)。采用雷达隐身材料,可以达到明显的隐身效果。本文概述了雷达隐身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动态,雷达吸波材料的隐身机理,指出了几种有前途的雷达隐身材料。  相似文献   

4.
张培忠  宁金贵  王建国  王欣 《兵工学报》2019,40(12):2587-2592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的目的,研究弹丸对雷达隐身的技术,在弹丸外形隐身的设计上采取全隐身和半隐身两种结构方式。全隐身弹丸是完全依据外形隐身设计规范而设计的,其结构为次口径碟形隐身弹丸,虽然其隐身效果突出,但牺牲了弹丸威力和精度。为了在保持弹丸威力和精度前提下实现雷达隐身的目的,采用全膛隐身弹丸结构,弹丸前定心部表面不涂覆吸波材料、直接接触炮膛,成为半隐身弹丸。设计制造X波段、S波段半隐身弹丸,并在试验中利用炮位侦察校射雷达搜索、跟踪半隐身弹丸,检验半隐身弹丸对雷达的隐身效果,试验结果证明半隐身弹丸的确具备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研究了弹丸对雷达隐身的原理和结构,采用改进弹丸表面和形状的技术,实现弹丸外形隐身,研制S波段、X波段窄带吸波材料,涂覆在弹丸表面上,实现弹丸窄带吸波材料隐身,测试了隐身弹丸的雷达散射截面及其对雷达的隐身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杀爆弹相比,隐身弹丸的雷达散射截面明显减小,被雷达探测到的距离显著缩短,弹丸具备了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6.
雷达舱隐身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志君  王立峰  武哲 《飞航导弹》2006,(9):30-34,50
分析了雷达舱的散射特点,综述了各种雷达舱隐身措施的具体途径及优缺点,包括时域、空域、带内、带外隐身等各方面,重点阐述了频率选择表面技术在雷达舱隐身中的应用,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舰艇隐身的重要性并从雷达隐身、声隐身、红外隐身等方面介绍了它们的原理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型红外/雷达兼容隐身复合材料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红外和雷达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及种类,综述了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一种新型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姚立杰 《飞航导弹》2012,(4):59-62,78
论述了隐身目标的基本特点和雷达隐身吸波材料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雷达型空空导弹对抗隐身目标的技战术途径。提出了发展隐身空空导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王淑芬 《飞航导弹》2002,(11):11,14
继电磁隐身之后 ,又出现了光隐身。如果说电磁隐身的目的是使舰艇或飞机对雷达隐身 ,则光隐身就是为了使舰艇或飞机不被肉眼发现。这种技术的初步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就开始了。如今正在研制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下使肉眼难以察觉的材料。在军队的伪装装备中 ,如果有一种材料能与环境中的景物融合 ,并能同时自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这对军方来讲是非常有利的。这样 ,由于采用这些材料 ,直升机在飞过麦田时将变成黄色 ,飞越树林时将变成绿色 ,在雪地上空飞行时将变成白色。这些神奇的现象并非空想。美国研究光隐身材料的专家认为 ,从现…  相似文献   

11.
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反舰艇隐身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杰 《飞航导弹》2001,(2):32-36
以台湾海军的康定级隐身舰为典型对象,就水面舰艇目前的隐身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计算了典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隐身舰艇和理想状态下对隐身舰艇的截获概率;介绍了隐身舰艇利用电子干扰等措施来终止末制导雷达对舰艇的截获的有关研究成果最后指出,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要对付舰艇隐身,其关键不是采用新体制雷达来提高检测能力,而在于提高现有体制末制导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战术导弹雷达隐身性能特点以及在战场环境下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原理出发,建立了战术导弹雷达隐身突防能力评估模型,分析了影响战术导弹隐身突防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充分发挥隐身战术导弹的隐身性能,提高战术导弹的隐身突防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探测隐身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对全相参准连续波雷达所固有的探测性能进行了分析,从信号特性、发射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几个不同方面探讨了全相参准连续波制导雷达所具有的探测隐身目标的潜能,理论上通过提高发射信号脉冲重复频率来增加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以及通过延长发射信号的持续时间来增加信号能量能够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最大发现距离.尽管该方法会使雷达探测多目标的能力有所下降,与米波和毫米波雷达以及与多基地雷达相比,厘米波段单基雷达反隐身仍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弹丸对炮位侦察校射雷达隐身,以达到提高炮兵战场生存能力的目的,研究了外形隐身技术和材料隐身技术。针对弹丸表面2条铜弹带和闭气环槽的雷达波散射较强,不符合外形隐身设计规范的问题,研究设计了弹底托,将弹底托与隐身弹体之间用铝制螺栓连接。隐身弹丸发射出炮口后,弹底托迅速脱离弹丸,从而实现弹丸外形隐身。基于弹底托结构设计了全隐身弹丸、全膛半隐身弹丸、有船尾的全膛半隐身弹丸,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用以检验弹底托分离的性能以及隐身弹丸对雷达的隐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弹底托能够迅速、可靠地完成分离动作,保证了全隐身弹丸和全膛半隐身弹丸的隐身性能; 带有铜弹带和闭气环槽的有船尾的全膛半隐身弹丸的隐身性能不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隐身目标特性与雷达反隐身技术机理,提出了基于雷达性能和作战效能的反隐身能力指标评估体系及求解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各部分作用和指标求解算法。最后,结合指标模型,研究了雷达系统反隐身能力评估的一般算法。  相似文献   

16.
LHX《隐身》直升机主要用复合材料制成,以增加有效载荷和电磁隐蔽性(隐身性),它的任务是对付苏联直升机。它将在90年代中期取代越南战争时期的大批过时的直升机,共计7000多架。总的来讲,这是美国军队提出的5000架飞机的要求,这5000架飞机有两种类型(即武装直升机和侦察直升机)。飞机的速度可达314.8km/h,重量4.2~4.7t。飞机由两台T800涡轮发动机推进,每台推力为1200马力。目前T800的合同数至少达到10000台,两大工业集团一直参加了竞争,即加赛特、艾利逊、普拉特·惠特尼/阿芙科。另外,该发动机与已经安装在黑鹰直升机上的T700发动机相比,其特点是减少了60%的转动部件。  相似文献   

17.
红外隐身照明弹的含意是它能发出很强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作为红外波段工作的夜视器材的辅助光源,既能使其夜视能力大幅度提高,又能使敌人不易发现这种红外照明弹及其发射者的位置,不致暴露自己。 1.红外隐身照明弹的诞生 1988年9月,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大队提出了由直升机发射一种红外隐身照明弹,以提高直升机上现有夜视镜夜视能力的设想。美国西奥科尔(Thiokol)公司根据此设想私人投资进行了红外隐身照明弹的研制工作,试制出一种由70mm航空火箭发  相似文献   

18.
隐身飞行器     
近年来,西方军事评论杂志连续报道了根据美国号隐身计划(Sfealfh-Programm)研制的“隐身飞行器”。美国军事专家们希望,这种隐身飞行器能从根本上促使现代战场的战术朝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并在某些武器系统方面为超级大国提供优势。 1.减小反射截面的方法所谓“隐身目标”只不过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而已,但实际上无论是空中目标、还是地面目标都可以用雷达、电视及其它方法捕捉到。据报道,这种“隐身效应”是由一系列  相似文献   

19.
隐身飞机在常人意识中只与战斗机、强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有关,殊不知现在与运输机也有缘,而且已有至少二种机型处在研究和开发中。双尾型隐身运输机该隐身运输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究开发。它采用后掠上单翼、双垂尾、宽机身总体布局,配以翼根动力舱。全机外型酷似隐身作战飞机,与F-117  相似文献   

20.
徐文 《飞航导弹》2003,(1):27-27
法国的拉斐特级隐身护卫舰是为执行长时间反危机任务而设计与建造的。该舰的上层建筑内倾 10° ,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上甲板上的设备置于甲板下 ,或可以拆卸 ,放到甲板下。上层建筑涂覆雷达吸波涂料 ,上甲板的敏感区用 10mm厚的特殊钢板加以保护。由于舰体涂覆有特殊涂料并对热源和玻璃纤维烟囱采取隔热措施 ,所以舰的红外特征也有所降低。拉斐特级护卫舰约有5 0天的自主作战能力 ,航速为15kn时航程可达 70 0 0nmile。舰上配一架黑豹直升机 ,执行远程侦察和信息获取任务 ,也可配一架NH90直升机。拉斐特级护卫舰舰长 12 5m ,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