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上海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本文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 ,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地铁带动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站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而言更是必不可少。面对地下空间常常给人带来消极空间感受、并且一旦建成很难改造优化等问题,就需要在建设之初便做到人性化设计。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人民广场站、南京新街口站为例,针对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四个维度,借助问卷调查、人群活动观察等手段获取使用者空间使用偏好的一手数据,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和多途径分析结论的相互印证,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沈德耀  陆良 《地下空间》2004,24(1):114-118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城地下空间的开发。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斯科地铁站建筑特点之一是其地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其装饰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保持和发扬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本文分析了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旨在对国内地铁站建筑装饰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合肥已建成的地铁站域及其周边空间,通过对典型地铁站域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地铁站域空间类型、功能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对合肥地铁一、二号线沿线站域分布类型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分析地铁站域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站域周边交通路网图的绘制,表现地铁站域周边的衔接关系。最终,根据以上研究总结合肥地铁站域周边地区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站与周边地块地下商业空间的连通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分析合肥地铁3号线芙蓉路站接驳融创地下商业空间连接通道工程设计案例,介绍地铁连接通道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总结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为例,通过分析其出入口空间环境特征及群体交通行为,探究影响出入口客流分布的相关变量因素,为地铁站出入口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一定依据。首先,采用空间句法、兴趣点(POI)数据分析法结合传统实地调研分别定量分析人民广场地铁站18个出入口的外部空间特征(地面街道集成度、穿行度和POI分布现状)以及内部空间特征(地下空间出入口的集成度、穿行度和便捷度);同时利用行人计数法获取各出入口在特定时间内的现场人流截面穿行量;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各变量与出入口客流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铁站出入口客流分布主要受地铁站外部空间特征影响,并与出入口所在街道可达性和区域功能混合程度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0.
青岛井冈山路地铁站的地下空间设计是依托井冈山路地铁站,与周边多个商业建筑联系的地下建筑,规模较大,且地处青岛黄岛区最为繁华的地段。论文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区位以及周边环境,阐述地下空间建筑设计的思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地铁站的实地考察,结合国内外地铁环境特征,总结消除人们在地下空间不安感的多种人性化环境设计手段,以促进我国地铁站的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地铁站作为城市、市民和地铁交通的连接点,是人们乘坐地铁的必经之地,而地铁站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和生活的场所之一。文章针对城市大型地铁交通枢纽站,调研市民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不同行为类型,以人群行为和物质空间的构成与关系为研究主线,探讨交通人流影响下的地下生活空间设计,提出在满足交通和安全的基本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定位与设计,扩大非付费空间所占的比例,以及充实多元复合的功能设施等方式,提升和完善地铁站地下生活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浅议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龙 《山西建筑》2007,33(23):41-42
介绍了地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新时机,阐述了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的结合方式,论述了地铁沿线地下物业开发的现状,指出了地铁与地下物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以缓解地面日益增长的商业用地需求。张龙  相似文献   

14.
当下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空间不仅仅是人们换乘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地铁站拥有巨大的客流量和多样的使用者,其站内所呈现出的各种信息会在其空间使用者中不自觉地被感知和传播,因而地铁站内空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高效的文化驿站,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大众美育力的场所.里斯本地铁站建设重视乘客在换乘与等候过程中的感受和城市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通过各种空间艺术手法,丰富地铁站内空间的装饰,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等候的片刻中美育大众,形成具有美的哲学的新时期里斯本地铁站,成为当代欧洲城市中颇有特色的地铁站空间艺术.文中以里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铁站为例,解析其站内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以启示我国繁荣的地铁站建设,呼吁地铁站建设中要重视站内空间的艺术性创造和大众的美育,使掩于地下的平凡的地铁站内空间熠熠生彩,超越通常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负面感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具体购物广场的实例,分析其地下商业与地铁站连接的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重点论述在地铁交通的影响下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并通过实例研究得出地下商业空间与形态具体设计手法。解决在地铁交通的影响下进行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的特点,使其与地铁交通有机结合,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为地铁交通的影响下进行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站地面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的意义与设计原则,结合案例探讨地铁站地面附属工程与周边建筑物一体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从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玉香 《建筑学报》2004,(11):79-81
通过对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的分析,总结了其人性化设计的经验,旨在对我国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虹  金虹 《华中建筑》2011,29(2):65-67
地铁站是人员密集的地下交通空间,内部环境的噪声控制标准与技术措施不仅影响使用者的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下公共广播系统的语言清晰度能否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对地铁站公共区主要噪声源的频谱分析,依据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提出了对不同类型地铁站噪声控制指标的合理化建议,并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