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卓有成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以“信号与系统”为例研究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的学生素质培养要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科教-思教”融合式教学案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Matlab课程为例,开展面向信息类专业科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首先,针对Matlab课程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方法。具体地,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以科教融合为载体,推进Matlab在多方面的应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教学作为开展科研的前提下,以科研引领本科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案例库立足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制订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素养、法制意识、团队意识5个思政维度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利用智慧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内外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挖掘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与实际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均衡发展。教学实施效果证明所设计教学案例切实可行,为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思政教学主渠道“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通过深入分析传感器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充分必要性,提出了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不同维度剖析解耦思政元素,形成多维度思政元素,进而从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四个维度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提出并融入“点线面”思政元素挖掘、“六结合”教学方案、“讲查看做辩”多元化教学方法等具体策略,初步构建了多维度思政元素融入的传感器课程体系,实现 思政知识 与传感器专业知识的 基因式 融合。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将思政课程融入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培养具有过硬专业技术和优秀人格品质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工科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模式单一,如何“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有较大难度。本文基于《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通过课程思政特征分析、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及教学案例解析,探索了“立德为先、以生为本、产教融合、虚实结合、面向未来”的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7.
落实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中隐性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为例,建立三闭环联合调控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通过PBL项目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并构建全方位、多元化、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反馈体系。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职责,以“人格培育”为使命,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知行合一的自动化类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控制原理”是航天控制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三个方面的教学创新方法研究与实践,提升了学生思维思辨能力与认知层次,达到“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对‘人’本身思维、品质、能力的教育和提升”育人理念的实现,完成了本课程“听得懂,能理解,会应用,能创新”的教学目标。并在多届学生中完成创新教学方法试点,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应用优化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学英语课堂应当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信息,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明确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点,践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全面展现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本文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旨在明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优化思政建设形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连续周期时间信号的频域分析”这一知识点与科研课题“无线电能传输的谐波分析”相结合,形成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锻炼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立德树人,坚持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总体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光电子物理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着重从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担当等角度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合点和典型案例,并讨论了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开展,“通信原理”教研组结合课程内容和专业特点,在传统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引入辩证法思想,增加科学思政元素,建立完善的思政元素库。根据教学反馈,发现不仅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加强了科学思维训练,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以来,是新时代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机器视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机器视觉在国内各个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环节,引入天安门这一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陈霄 《电子质量》2023,(7):115-118
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生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工科类低年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窗口。在课程思政的总体思路下,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结合章节内容特点,通过寻求编程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课程知识传播和立德树人的功能,为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知识体系特点,以科学发展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线,以基本理论为支撑,以工程应用为靶点,提出了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协同育人”框架研究与设计,并建立思政元素“基因库”,以期更好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推进课堂思政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思想性、针对性要求,课程教学团队以空军预警学院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为例,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现状,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战育人”核心指向,开展突出军政素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验证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表明:突出军政素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队干部和教学督导专家的认可,对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和军政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充分发挥“信号与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同时,科学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人物导入、话题讨论、对比分析、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对淄博市四所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调研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针对中职思政课传统教学中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究了“互联网+”中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借鉴互联网思维,更新了思政课教学理念,融合互联网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了教学模式,构建了中职思政课程“四化三段四环”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反复修正和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课程载体、主题活动、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打造了中职思政课程教学新生态,切实提高了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高效开展,因此,相关人员要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本文简要介绍了将信息化技术与思政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两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措施,希望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进一步开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围绕新时代通信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通信类课程的思政核心素养特点和要求,提出课程思政在科学精神、政治品质、职业品质、思维方法四个维度的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积累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思政元素加工组合凝练,结合教学实施,设计实现路径,重构思政课堂。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多场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了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了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协同共振,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