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缘起 富荣盐场具有悠久的井盐生产历史,以其连绵不断地生产而著称于世。这在中外手工业行业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东汉章帝时(公元70——88年),崔骃在其《博徒论》中就曾提到“江阳之盐”。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明确指出:“江阳县……有富世盐井。”魏晋以后富世盐井和大公井成为当时四川极为著名的盐井。至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到清咸同时期,盐、火井总数达四千三百余眼,煎锅二万余口,每年产盐食20~30万吨,除销售川省四十州县外,还远销湘、鄂、滇、黔四省的百余州县,占全省产额的十分之六,为全国销盐量的五分之一。抗战时期,川盐再度畅销湘楚,出现富荣盐场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综观富荣盐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与其它手工业行业比较,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它可以算得上是迈入了“真正工场手工业阶段”较为完整而充分的典型。对近现代富荣盐场盐业家族兴衰发展过程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我们虽然做过一些尝试,但尚嫌笼统。鉴于富荣盐场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我们拟就此问题再作进一步地综合探讨。由于现有文献缺乏以及我们的理论水平不高,我们对自贡盐业资本家的比较研究暂写于此,错漏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以殆来日补正续篇。  相似文献   

2.
自贡历史悠久,由盐业“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走过了因盐设镇、建县和置市的道路。自贡素以井盐业闻名于世,被称之为中国的盐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盐业生产进程中,自贡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自贡城市地域以盐井、盐灶、产区产场为范围,逐步形成现在城市分片集中、成组成团、相对独立的组团式城市布局的风貌。自贡的城市建筑、民俗风情、音乐绘画等,大都保留着浓郁的盐业历史文化特征。盐都自贡最具有传统的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首数盐场所独有的杉木井架———天车。天车,全…  相似文献   

3.
自贡:一座盐巴塑造的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发展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走过了因"盐"设镇、设县、设市的发展历程,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许许多多的盐业生产遗迹和象征这座城市盛衰的盐业文化遗产,无不显示着古代先人所创造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自贡在两千年漫长的井盐业发展和演进过程中,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的历程。盐业经济是自贡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形塑了自贡独特的城市精神。兼善天下的包容精神、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及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是自贡城市精神的内核。这种精神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自贡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蒲江盐业生产历史较早,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时期即已凿井产盐。《华阳国志·蜀志》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穿临邓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蒲江县乡土志》记载白云乡“即设盐官处”。宋代曾设盐井监,所产之盐运销雅州(今雅安)、黎州(今汉源)等地,产量仅次于仁寿的陵井监,全县至今以“盐井沟”命名的山沟就有4条,在四川盐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自贡,早在东汉章帝年间(76~88年)就开始了井盐生产。伴随着盐业生产的出现,在劳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盐的价值符号化和井盐业价值观的形成,并融入整个盐业生产和生活领域,从而出现了一种依附于盐业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自贡色彩斑斓的盐文化。自贡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盐业中的英雄崇拜,井盐技术文化,盐业的制度文化,盐文学、艺术,地名文化,以及融入自贡城市建筑、古迹名胜、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中的盐的特色等等。自贡盐业中的英雄崇拜主要反映在井神的供奉和一批庙宇的出现。如井神庙、火神庙、王爷庙、…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欢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回顾建国以来四川盐业的迅速发展,令人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四川盐业的开发,始于公元前250年秦朝蜀守李冰于广都穿凿盐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自贡,是我国最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素有“盐都”之称。解放前,由于  相似文献   

8.
该文论述了中国盐商的发韧和自贡盐商的形成与崛起。从自贡盐商身处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制约条件,考论了自贡盐商以实业为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担当。从首创精湛的井盐生产技术;首创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经营;首创中国最早的“BOT”招商引资模式;首创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机构——“大关”;首创盐井地质录井记录——岩口簿;首创脱离清廷的地方盐商政府等六个方面论证了自贡盐商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公司龙头厂—五通桥盐厂,是解放初期犍为、乐山、井仁三个盐场之统称,产盐始于秦。在秦代相继有南安(今犍为、乐山、井研、仁寿……)、雒县(今广汉)凿井制盐。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雒县之盐井于公元960—1280年之间先后停办,惟有南安之盐业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资源条件优越得以保持下来。唐、宋时在五村、马踏井一带凿井筑灶、熬卤煮盐得到逐步开发。元代时称永通厂,明朝继之,至清乾隆中叶(公元1756—1786年)于五通建桥,井灶繁荣于五通一片,遂称“五通厂”,因隶属犍为、乐山、井研、仁寿,又称犍(乐、井、仁)厂。犍厂上下游盛产烟煤、运济便利,井卤渐旺,  相似文献   

10.
高建宗  陈萍 《盐业史研究》2006,(1):62-64,F0003
一、生死抉择千年盐都,闻名遐迩。悠久的盐业历史,精湛的井盐技术,灿烂的井盐文化,令人歌赞。自贡井盐——华夏之最!自贡因盐设市、因盐而被誉为“富庶甲于蜀中”、“川省精华之地”,为自贡、全川乃至全国经济作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贡地区采卤制盐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据《李氏族谱》的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自贡才有火井,这当中相距一千余年,卤水用什么来烧制盐?恐怕当今的朋友很难相信是用柴草来烧制盐。直到公元1172年,陆游任荣州知州时还说过:“荣多井盐,秋冬收薪茅甚急,知小井以茅火煎之。”烧了近千年柴草之后,什么时候起用煤烧盐,很难查考。不过有史料记载:“明嘉庆(公元1522年)自贡盐灶已普遍改柴草为煤炭烧盐”这时距火井的出现还有近百年。明清时期,贡井方向基本用荣县产的煤,每年用量约1万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中,以四川自贡为主要代表的井矿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成为盐业家族三大盐资源之一,更蕴育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风姿独特的中国井盐文化,也逐渐"因利以聚人,因人以成邑",形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盐都自贡。盐都自贡的形成发展,与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盐就没有自贡!从北周因盐设立公井镇,明朝中期以后因盐泉自流而形成自流井盐业经济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因盐形成盐业城市,  相似文献   

13.
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蒲东境内穿井鼓盐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古代先民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至西汉时已开凿出数量众多的大口径盐井。蒲江古盐业遗址和古冶铁遗址出土的大量物,尤其是汉代“牢盆”,更加证明了蒲江在 中国井盐生产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而盐井的开发又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盐官镇因产盐而得名,亦因产盐而闻名。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对其进行管理以来,盐官便一直是整个天水、陇南地区主要的食盐供应中心。盐官盐业历代皆有记载,史不绝书。盐官盐业生产为官营盐业,历代均对其加强监管,至宋代因产盐量之高而闻名天下。盐官位于茶马古道南北线及丝绸之路关中—天水一路三线交汇之处,盐业的发展为西北最大骡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对盐官镇历代盐业之形成与发展、生产与销售、价值与影响作一翔实考述,以期有裨益于这一领域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盐业史》古代编第六章:清代盐业。在论及“河东盐业”时作者有以下论述:在河东池盐产区,生产技术的发展,值得注意者有二:一是实行“分段浇晒法”,二是开创“打井浇晒法”1。按作者的意思,“分段浇晒法”和“打井浇晒法”是清代出现于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的新法,是“生产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清代,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不曾存在“分段浇晒法”和“打井浇晒法”,在前人论述河东盐池的著述中,从未提及过这两种“浇晒法”,《中国盐业史》首先使用这两种“浇晒法”,其能否存在,值得怀疑。二先说“分段浇晒法”…  相似文献   

16.
西秦会馆戏雕三辩郭广岚自贡西秦会馆,是清初陕西籍盐商来自贡经营盐业致富后修建的同乡会馆。该馆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动工兴建,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竣工,历时十六载。会馆建成后,每逢盛大庆典,过年过节,遇有红白喜事,这些自贡的陕籍盐商们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真分析了自贡盐业的现状,认为从自贡盐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优势及历史遗留的一些困难因素出发,自贡盐业“在竞争中联合,联合起来竞争”已刻不容缓,从而指出组建自贡盐业集团公司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自贡盐业集团公司今后三年的生产经营目标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笔根据三峡库区的盐业考古成果,结合对古盐井的考察研究后,认为:渝东长江流域地区是井盐开发最早的区域,盐的利用与早期聚落的起源密切相关。手工业、商业从农业分离以后,盐作为商品利润极高,因利而聚众,聚众而成邑,汉代川东城市分布特点就是以产盐地为中心,呈分散状态。盐铁专卖或私营政策的变迁,贯穿了汉代社会始终,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的权力之争。东汉末三巴的形成,即是地方大姓采盐而富,权力分化的结果,并奠定了今日重庆行政区划和城市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自贡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并矿盐工监生产基地。解放前,自贡盐业最高年产量是1941年26.32万吨,1949年降到仅12.05万吨。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盐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四十年来,自贡盐业已形成包括地质勘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滇盐运销体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产盐由来己久,其设盐官盖自汉始。”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益州郡连然(今安宁县境)有盐官。”云南岩盐资源丰富,盐井几乎遍布三迤,而滇地处祖国西南边际,远离川海、湖盐区,山川修阻,交通不便,运盐费用往往大于生产成本,不能仰靠省外盐大量济销,所以历史上就形成本省自产自销并与邻省互为调剂的格局。基于这一情况,滇盐生产历代有所发展,民国时期,全省已有正式井场18个,包括小井30多个。但由于当时盐政府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