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人口集中,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集中连片的区域之一,内部的村庄空间单元分布广泛而均匀。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华北平原地区的集体土地工业化亦快速推进,带来产业用地分散、产业层次低端、服务能力不足、环境负荷过载等问题。在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战略和集约高效发展的价值导向,研究提出面向乡村产业用地“主动减量”的收缩发展模式及其支撑指标体系,预测乡村产业用地的潜在减量对象、提升华北平原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以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为例,将“精准量化的多元数据”与“可视化的地理信息平台”相结合,精准识别低效利用的乡村产业用地,并模拟预测用地布局的变化与转型。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发展县域经济,顺应农村产业发展规律,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现通知如下:一、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陕西水洼村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模式为目标,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合生产与生活用地,改造利用废弃建筑,实现乡村的产业、人居环境与生态景观的整体发展,丰富了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为主的乡村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乡村振兴中乡村产业发展的困境入手,阐述了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产业的关系,并与城市产业空间进行比较,提出乡村产业空间的特点,从中得出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要点,提出了对于乡村产业用地布局的思考,以用地去选择产业,最后形成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聚 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区位 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变化更 为显著。本研究提出了衡量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 空间要素与其空间演变影响因素量化关系的方 法,并以浙江省宁波市5个典型产业聚集型乡村 聚落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研究样本空间模拟结果与实际空间格局较为吻 合,模拟精度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 与应用性,从而建立了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空间 演变模拟模型。模型显示:道路通达性因素对 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等建设用地影 响程度显著,地形地貌因素与非建设用地变化 更为相关,而生产环境因素并非是产业聚集型乡 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三调”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要求的提出及城乡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持续,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研究成为新热点。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历史脉络的梳理,阐述了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并构建了四级分区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J区为例,通过“三调”数据的分析,总结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分区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进而提出分区管控策略,即城镇空间实行以“指标+规模”为主的管控,农业空间实行以“提质+减量”为主的管控,生态空间实行以“拆减+修复”为主的管控。  相似文献   

8.
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本文以"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如何可能"为核心议题,在农地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基于农地资本化构建了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在乡村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型和工业型两类最常见的村庄,提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策略。文章认为,农用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融资,可以有序推动农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村社自我土地资本化、跨村联合异地开发,可以有序推动工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产权关系对乡村空间的影响,指出产权界定清晰程度、产权流转程度、产权单元规模对乡村空间的效率、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根据产权特征对乡村居民进行分类,指出16类人群的成因、特征及诉求和发展趋势。接着按照农业村、旅游村和工业村的分类方法,在对无锡乡村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梁鸿村、七房桥村、阳山村、鸿桥村和港东村五个典型村庄,对其现状人地空间关系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苏南乡村人地空间的六种组织模式,分别为专业公司之现代农业园、原村种田大户之规模经营、外地租种大户之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之休闲农业园、原乡家庭之特色农家乐、整体运作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渐进更新的产业配套村,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产权组织模式、特点及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人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的同时,农用地内部不合理的种植用地、养殖用地布局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本文首先分析种植、养殖用地空间布局与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基于"种养结合"理念和要求,提出"以种定养、匹配用地规模—种养结合、优化空间布局—退养还种、细化实施路径"的农用地空间优化方法。之后,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对农用地内部空间布局优化中所涉及的城市发展要素、环保防疫要素、环境承载要素、实施治理要素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优化种植用地、养殖用地空间布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敬天求真,敬人为善,敬业至美 UED:三磊设计将"敬天"、"敬人"、"敬业"作为公司的企业精神,这三种品德对三磊设计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在工作中切实体现三磊设计企业精神的价值? 张华:"敬天"、"敬人"、"敬业"的三字经,是三磊设计成立十几年来慢慢提炼固化下来的.在一个群体里,只有大家的价值观统一,才能趋向共同的目标,成就共同的梦想. 所谓"敬天",就是"敬天求真".建筑设计不仅是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在做设计时,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做学问的态度,才能把事情研究透彻.三磊设计所有人聚在一起做事的目标是在各种诉求面前,把设计品质永远置于优先级,这是我们公司内部统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AND SO ON,AND     
…aporia is not something negative, not something which in fact paralyses us. but on the contrary it is an ordeal, a test, a crucial moment through which we have to go, even if we are stuck, we have to experience this moment of aporia in order to make a decision, in order to take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have a future, and so on and so forth.1  相似文献   

13.
显荣 《世界建筑》2003,(6):94-95
水的教堂位于北海道(日本最冷的地方)中央山脉的高原上。教堂附近均是荒野。 从春天到秋天,整个地区都浸渍在绿色中。而到冬天,广褒大地则一片银妆素裹。教堂的平面由一大一小两个重叠的正方形组成,整个建筑矗立在人造池塘边上,池塘的水源引自附近一条小溪。 一道独立的L 形墙从背面环绕着整个建筑和池塘的一侧。 人们从教堂的后面沿着L形墙迂回进入教堂。潺潺的水声一路伴随着人们行进,但却始终不见水的源头,人们的期待感越来越强烈,直到穿过这道墙,一泓池水豁然展现在眼前。转过180°,攀上一段平缓的坡道,进入一个由玻璃包围着的前厅中,…  相似文献   

14.
张婷 《世界建筑》2007,(3):36-39
福尔讷住宅是Monnikenheide npo的首个项目,是实践单元居住模式的先行者。这个建筑被构思为一个大别墅。一方面,它要满足住户所要求的最大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照顾周边邻居而做到合群。房子的外观形式、它的中央大厅、以及结构材料和喷涂都表情丰富,很有居家的感觉,不同于一些没有情感而刻板的避难所一样的住宅。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初期,伴随着巴黎城市的改造和更新,P·毕菲规划的一组集合住宅在巴黎市郊的贝尔西地区竣工。沿着新的贝尔西公园,6个事务所分别设计了6个住宅。每个住宅各拥有一个内庭,整个住宅群在立面上以南面阳台连成一体。包赞巴克设计的67户住宅坐落在建筑群的东部。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要求,保护占地中一棵古老的栗子树,包赞巴克采用了与其他5个住宅“面向公园,背向街路”完全相左的布局。他在北面打开了一个缺口作为住宅的入口,从而将沿街建筑一分为二。这个开口部不仅使该住宅与都市街路的对话成为可能,而且也打破了整个住宅群的单一性,减少…  相似文献   

16.
柏林索尼中心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平 《世界建筑》2000,(11):52-57
柏林索尼中心的规划和营建过程涉及场所的创造,社会责任,文化关联以及基于环境和能源因素的技术革新等诸多范畴。本文就其城市概念以及与斯图加特学派密切相关的设计工作方式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在限制中寻找设计的平衡点对于我来说,一直是设计产生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我们所有的想像和灵感都在一个称之为"可能性"的架构内延伸;而且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精力都施展在对这种"可能性"的扩大和延伸之上。因此,对于菲利浦·约翰逊在1978年提出的"这里没有规则,任何艺术的形式亦没有确定性……有的只是精彩的自由的感觉"这样欢心鼓舞的宣言,我却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在这个看起来充满了自由色彩的宣言里,约翰逊将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划上了等号,并主观地将建筑设计向表现主义的世界敞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18.
<正>夏日小屋位于挪威南部沿海一处风景幽美的滨水岸边。要通过一所小屋去提升这里的景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终的设计方案试图把基地上不同自然空间的边界加以强化,增进了各部分及其过渡空间的沟通与交流。小屋在橡树林和沙滩之间竖了一道墙,为树林赋予了一种神秘花园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旧城改造,这四个字本身就包含了新与旧的博弈——新的权力要改造旧的城,旧的人萌生新的力量.这个过程中,新旧元素如何交织,影响到城市化未来的道路选择.恩宁路,广州西关的一个旧街区,就是这个新旧博弈的缩影.六年改造、规划四易其稿,公众多方参与,让这里的青砖麻石承载了复杂的意义. 2006年,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作为广州"中调"的首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2007年,恩宁路骑楼街被列入拆迁范围,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市民强烈反对,后来广州市政府宣布保留骑楼街,但这已将恩宁路改造项目推向公众的关注焦点. 留的价值,是在拆的压力下反衬出来的.骑楼,与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相比,无疑是"旧"的建筑形式.长期居住在恩宁路街区,或其他广州旧城区的市民,也许平时也不觉得骑楼很特别、很重要,起码不会像我们现在讨论恩宁路的骑楼一样,给它赋予那么多的意义.然而,当骑楼即将消失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它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载体.旧的建筑被激发了潜在的意义,承载了新的价值,成为了新的符号.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尺度的建筑群,位于苏黎世的高层建筑群"Leutschenbach/Oerlikon"以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雷蒙德·胡德,1931-1940)作为自己的榜样。这组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城市",试图通过紧凑的设计方式,将一处鱼龙混杂、并通常被贴上"郊区"标签而无法摆脱的街区转变为关注自身内部的空间,并为它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建立起新的固有形象,使他们认为它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正如在洛克菲勒中心,铁板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