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USB设备接口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开发USB设备接口为目的,利用USB接口芯片USBN9604,经过硬件设计和软件调试,开发出了一种USB设备接口,将这种接口用于基于USB接口的虚拟仪器的开发,经测试,其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已应用于产品设备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2.
基于USB和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拟仪器和USB的接口技术在仪器研发领域受到了密切关注.数据采集及控制的智能外设采用USB接口改善了其瓶颈现象,也加强了它与通用计算机的“亲和力”.普通的MCS-51单片机有USB接口,作为虚拟仪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之一的LabVIEW也没有提供USB接口的驱动程序.为此,介绍了基于USB和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设计原理以及USB开发的方法,提出一种开发简单的设计方案.阐述了利用FT245 BM进行USB开发的过程,给出FT245 BM与AVR单片机AT90S1200接口的电路图和编写的程序.介绍了安装两种不同驱动时编写LabVIEW应用程序的方法,并给出编写的LabVIEW应用程序,经过调试,给出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USB接口设计的原理出发,重点介绍了USB接口设备优盘的驱动设计,并以CH375芯片为例介绍了在DOS系统下如何实现对优盘的驱动支持,为DOS下优盘的设计驱动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机项盒(武汉东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研制,LSILOGIC公司提供方案,主芯片为SC2005)与IPBOX(北京京视辉公司研制,带有硬盘,可离线播放高清节目)通过USB接口相耦合的一种应用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系统整体耦合结构,USB2.0接口模块设计,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下驱动程序设计及应用开发。利用此技术制成的媒体播放系统及终端设备可直接从特定卫星频道接收高清数据,解析组包后存储于硬盘中,由电视或投影仪播放。除家庭使用外更可应用于小型影院系统,大大拓宽了机顶盒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嵌入式系统应用中实现对具有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的仪器仪表的管理与控制,提出一种支持USB测试测量类(USBTMC)协议的USB主机驱动设计方法。依据USB2.0协议和OHCI1.0a规范,USB主机驱动采用分层结构的设计方式,通过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SCPI)实现主机与仪器仪表之间的通信。实验结果表明,驱动程序能够在该USB主机系统中完成与仪器仪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主机对具有USB接口的仪器仪表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USB接口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SB作为一种新型的接口技术,以其简单易用、速度快等特点而备受青睐.阐述了USB接口的特点和PHILIPS公司的USB接口芯片PDIUSBD 12特点和内部结构,以及它的硬件接口设计和软件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并实现了USB主机接口.硬件设计采用LPC2290为主控平台,ISP1160为USB主控制器;软件设计借助于ZLG/FS文件系统,完成了USB主机控制器驱动程序、核心驱动程序及应用程序的嵌入设计.该系统可较好地完成设备枚举和配置等功能,实现U盘文件的读/写等操作.  相似文献   

8.
以开发高速高精度测控系统为目标,研究了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测控卡的设计问题.采用PDIUSBD12作为USB的接口芯片,以89C52作为微控制单元(MCU),完成了对USB接口通信的控制.最后利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虚拟仪器驱动软件生成驱动,实现了与上位机LabVIEW的通信.USB接口测控系统适用于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同时也为便携式系统提供了方便、快捷和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一种简易高速的并且可以方便移植的USB接口的开发,设计了以FTDI公司的FT245BM为USB接口的芯片,该芯片实现了PC机和微控制器之间通过USB口的简易高速数据通信,使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基于USB 2.0接口的32路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此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大容量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在讨论该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本系统的USB 2.0的解决方案;并对设计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证明其工作性能优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最优频率控制的电池脉冲充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最优频率控制的脉冲充电技术,用来改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充电回应.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当用最优频率控制脉冲充电时电源与电池相匹配,输出的功率最大.通过分析可知: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充电效率,同时加快了充电速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对电网的影响日益突出,大规模电动汽车的无秩序充电将会对电网的安全可靠与经济调度造成较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考虑电动汽车用户行为特性,进行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研究。首先,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的不确定性,分析充电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得到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间分布。然后,以系统的煤耗成本与阀点效应成本之和最低为目标函数,并采用罚函数法将约束条件引入其中,建立计及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最后,对电动汽车的不同充电行为,采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分别对其进行实例仿真,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电动汽车不同充电行为对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方式,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算法,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及其供电来源的供电配比进行优化调节。在代价函数中综合考虑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满意度、无线充电道路的负荷压力、供电成本以及供电稳定性,通过自适应动态规划(AD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估计并最小化长期代价函数,得到近似最优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兼顾用户充电满意度和充电道路的负荷压力,同时满足供电成本和供电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后,其充电功率需求将会对原有的电网负荷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不同的充电功率,采用蒙特卡洛法抽取起始充电时间和日行驶里程来计算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给出了多台汽车的充电负荷曲线.以某市夏季日负荷曲线为例,计算出不同规模电动汽车对原负荷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的自由充电特性使电网的峰荷产生了一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从应急充电装置、应急救援系统功能、应急救援站选址及应急资源配置方面对电动汽车应急充电救援方案进行探究,比较各类电动汽车应急救援装置的优缺点,确定应急救援系统内部结构与各自分工,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高速公路事故应急救援点选址模型,总结电动汽车应急充电救援点选址模型的相关约束,进一步阐述了几种应急资源的配置方法。为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应急救援站的建设及运营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力需求侧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 EV)用户充电行为的不确定性,分析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调度与控制技术,构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调控优化模型,提出考虑分时电价与削峰填谷的分层多目标电动汽车充电策略,并对某区域内的1 000辆电动汽车的充电场景进行调控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优化充电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充电费用和充电功率峰值,验证了所提出的优化调控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  &#  &#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4):37-41
采用换电模式的电动公交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内发展迅速。电动公交换电站的正常运营与电池更换、充电和电网负荷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提高电动公交换电站运营的经济性,首先分析和计算电动公交车的日换电量需求,然后以充电成本最小和减小负荷波动为目标建立考虑削峰填谷作用的双目标充电优化模型,最后利用遗传算法的权重系数变换法对实例进行求解。实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充电成本可节约30 %,同时达到削峰填谷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电动公交车的耗电量,本文采用青岛薛家岛充换电站统计数据,以起停次数、工作时间、行驶距离和电池温度为设计变量,建立电动公交车运行耗电量二次响应面模型,并分析了耗电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运用Matlab绘制的耗电量与设计变量间的二次函数图像,能够直观且定量的反映出耗电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在电动公交车耗电量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电动公交车的运营及充换电站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纯电动汽车因续驶里程短和充电速度慢等原因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在保证较低燃油消耗率的前提下弥补了纯电动汽车的缺陷。本文以前后轴独立驱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为例,以保证整车的动力性能和降低燃油消耗率为出发点,提出了前后轴独立驱动增程式电动汽车的整车逻辑门限控制策略,该策略控制发动机的工作点随整车需求功率的变化而工作在不同的最优燃油消耗点上。仿真分析可知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可以工作在低燃油消耗点附近,这表明该控制策略可实现对整车燃油经济性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后的影响,建立了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负荷调节的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通过IEEE14节点网络仿真,验证了电动汽车协调充放电对电网负荷曲线和电压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