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马莲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沿河采集河水与地下水样品各15组,利用水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揭示了地下水与马莲河水的转化趋势及空间变化,并评价了转化强度。结果表明,河水Cl-质量浓度、总溶解固体(TDS)和电导率均高于地下水,沿流向呈降低趋势。地下水以补给河水为主,补给强度为0~4.66m2/d,累计补给量为1.65m3/s。补给强度受岩性分布影响存在空间变异,R12~R13、R14~R15段为地下水强补给段,R04~R09段补给较弱。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水均衡要素的完整性和采样密度可能影响环境示踪方法的评价精度。应采用多方法示踪对比、加强支流的调查监测及增加采样密度等手段降低评价的不确定性。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统筹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烨  陈勇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5):31-33,45
为掌握水源地地下水的变化趋势,根据郑州市沿黄地区地下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约100 m和300 m深度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化验和取样分析,采用标准指数法研究了源水水质超标的项目,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水质超标项目。结果表明,郑州市沿黄地区地下水源地水化学动态基本稳定,自西向东100 m左右的浅层地下水的铁、锰含量较高,表明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总体状况良好;自西向东300 m左右的深层地下水铁、锰含量变化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地下水整体状况较好,是郑州市供水的安全水源地。  相似文献   

3.
基于东阿县牛角店镇、乐平铺镇等地区38组孔隙水样品和3组黄河水样品,采用水化学离子比法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东阿县沿黄区孔隙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及黄河水对孔隙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孔隙地下水以HCO3-Na型为主,含水层中主要发生硅酸盐岩溶解和碳酸岩溶解过程;黄河水入渗、大气降水的入渗和水-岩相互作用是区内地下水化学成因的主导因素;区内地下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黄河影响带范围在18 km以内,影响带范围内地下水参与外界循环不积极,主要受黄河水的补给,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受黄河水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影响带范围外地下水化学组成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堆龙河河谷平原下游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选取4个地下水水质观测点1995~2015年枯、丰两期水质数据,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及加附注的评分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了堆龙河河谷平原下游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枯、丰期地下水化学参数具明显差异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随时间已发生质的改变;地下水水质各参数枯、丰期含量随时间变化无明显的差别,水质评价结果随时间变化无明显的规律性;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较差主要影响因子为NO-2、NH+4,其主要来源为人为因素,且堆龙河上游羊八井地热废水排放对下游地下水水质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一套服务于当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在对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红线-黄线-蓝线分级模式,针对地下水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地下水合理水位计算方法和基于水资源调控模型的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计算方法,并以莱州市为例,开展了基于海水入侵预防目标下的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结果表明,为有效防止海水入侵,莱州市全市的地下水开采规模应控制在6 850×104 m3以内,全市地下水合理水位(平均值)控制在7.69m以上,同时2015、2020、2030年的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应分别达到7.03、7.37、7.69m。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丘陵地区矿碴堆放场里的固体废弃物淋溶水对周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针对某磁铁矿东、西侧矿碴堆放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矿碴堆放场淋溶水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而构建了该矿碴堆放场影响范围之内的水文地质概化模型、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及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将含水岩组参数、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代入水质模型,利用MODFLOW和MT3D软件联合运行水流和水质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于第2年末开始污染承压水,第10年末污染物在东、西侧矿碴堆放场水平方向上运移距离分别为188、120m,垂直方向上运移距离分别为96、68m,污染羽中心点浓度分别为0.45、0.20mg/L。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张掖盆地地下水中锶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以盆地内15个钻孔中28组地下水水样的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刻画盆地内地下水中Sr~(2+)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Sr~(2+)与地下水中主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下水Sr~(2+)浓度沿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呈现出明显的水化学特征演化规律,总体上表现为山前冲洪积扇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Sr~(2+)浓度普遍大于中部细土平原区的浅层和深层地下水Sr~(2+)浓度,SO_4·HCO_3型地下水中Sr~(2+)浓度大于HCO_3·SO_4型地下水中Sr~(2+)浓度值,浅层地下水中Sr~(2+)浓度大于深层地下水中Sr~(2+)浓度。Sr~(2+)浓度与TDS、TH及Ca~(2+)、Na~+、Mg~(2+)、HCO_3~-、SO_4~(2-)浓度正相关,表明地下水中Sr~(2+)主要来自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含锶矿物的溶解。研究成果开拓了地下水循环与演化研究的思路,提供了一种分析水文地质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白城市浅层地下水氟含量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理,采用Piper三线图、Kringing插值、Pearson分析、氯碱指数、Gibbs图等方法讨论了研究区F-分布规律和富集机理。结果表明,长石类矿物的溶解为F-富集提供了碱性环境。研究区F-浓度由外部向内部增大,其对应的主要水化学类型由HCO3-Ca·Na型过渡至HCO3-Na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成为制约地下水氟富集的重要因素。方解石的沉淀和石膏的溶解影响着萤石的溶解与沉淀,蒸发浓缩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为最终高氟地下水中阳离子是Na+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主要是从霍林河河组的地质条件及其煤层特征双角度出发,详细地阐述了霍林河盆地煤层气的基本地质特征,指出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多在0.5%~0.6%之间,煤质含气量最高为7.7m3?t-1。煤质中煤层气含量以及煤层气中甲烷含量随深度加大而迅速增加。400m以下为甲烷带,400m以上为甲烷——氮气带。同时,预测了有利于煤层气形成和勘探的有利地段,9-73孔、21-11孔附近地区为最有利煤层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PRB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维  杨军锋  王立东  闫广宇  王虎 《节能》2006,25(9):13-16
应用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新技术———渗透反应格栅(PRB),以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粉煤灰和膨润土为反应介质,设计了两种可渗透反应格栅。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反应介质主要利用吸附特性去除靶污染物,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对Cr6+、NH4+的去除率均为50%左右,说明PRB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是可行的。还简要分析了PRB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PRB反应介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小凌河扇地的水化学特征与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分析了小凌河扇地自山前至近海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补给来源及局部差异.结果 表明,从山前地区至近海平原区,区内地下水低矿化度的HCOs-Ca型淡水逐步转变为Cl-Na型微咸水,地表水由HCO3·S...  相似文献   

12.
针对娘子关泉域水化学分析不能即时评价且偏主观性的问题,加入离子空间分布图,对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的13个水化学特征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水化学类型、TDS和总硬度分布图等进行分析,并辅助以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个别水样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Fe~(3+)、Na~+具有较大空间变化,其他元素相对稳定;除少部分为微咸水和软水、微硬水、硬水,大部分地区为淡水和极硬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SO_4·HCO_3-Ca、SO_4·HCO_3-Ca·Mg型为主,部分补给区和径流区已转变为硫酸盐类型为主的水。该水化学特征成因主要受工矿产业影响,其次受水岩作用和农业、生活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牟汶河中上游河水化学特征,分析河水离子来源,采集21组干流和支流河水样品,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及沿流程组分变化图分析主要离子组分、水化学类型及水化学空间变化特征;利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水化学组分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河水离子组分以Ca2+、Na+、Mg2+、SO42-、HCO3-、Cl-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开封市地下水水质特征及成因,依据开封市31眼深度600~1 600m地下水开采井的水质检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各亚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利用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法进行了水质评价,并从埋深、富水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水质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开封市600~800m亚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最好,800~1 400m次之,1 400~1 600m亚含水层水质最差,随着埋深的增加,水质变差,富水性越强、水质越好。可见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法能够客观地描述地下水水质综合情况,避免了人为主观影响,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Temperature evaluation of the Bugok geothermal system, South Ko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a variety of chemical geothermometer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of a possible deeper geothermal reservoir at Bugok, Southern Korea. Shallow thermal aquifers (down to about 400 m depth) are under exploitation in this area; the temperatures (up to 78 °C) of the produced fluids are the highest found in South Korea. Based on hydrochemical data and occurrence, the groundwaters at Bugok can be classified under three groups: Na-SO4 thermal groundwaters (CTGW) occurring in the central (about 0.24 km2) part of the area; Ca-HCO3 cold groundwater (SCGW) found in shallow peripheral parts of the CTGW; the intermediate-type groundwater (STGW). The CTGW type is typical of the Bugok thermal waters; they have the highest discharge temperatures and contain ver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a (75.1–101.0 mg/L), K (2.9–6.9 mg/L) and SiO2 (62.0–84.5 mg/L) and are rich in sulfates.The major ion composition of the CTGW suggests that these waters are in partial equilibrium with rocks at depth.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alkali-ion geothermometers yields temperature estimates in the 88–198 °C range for the thermal reservoir. Multiple-mineral equilibrium calculations indicate a similar but narrower temperature range (from about 100 to 155 °C). These estimates for CTGW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sured discharge temperatures. Considering the heat losses occurring during the ascent of the waters, one can infer the presence of a deeper (around 1.8 km) thermal reservoir in the Bugok area that could be developed for district heating or other direct applications of geothermal heat.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白城市地下水污染程度及污染现状,基于28个潜水水质监测井的监测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氨氮等8个主要污染指标,并利用改进的TOPSIS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潜水水质情况,将综合结果用GIS绘制成相关图件,以探究不同污染因子富集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按主要污染指标分为3个区域,各区地下水分别受到NO-3,氨氮、铁锰及氟化物,Cl-和SO2-4的影响;白城市地下水普遍较差,近40%的监测井受到污染或轻度污染,其中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是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说明结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水质现状,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耦合地下潜水的平原区降雨产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区降雨、蒸散发、产流和潜水位起伏等水文循环过程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研究其相互间转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已有的平原区降雨产流模型,通过考虑产流下渗、地下潜水蒸发及微地形的影响,分别计算了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四种下垫面的地表水和潜水的交换量,将交换量作为平原区潜水的源汇项构建了潜水模型,并以太湖流域平原区作为试验区,通过模拟潜水位验证了平原区降雨产流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