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双向竖井贯流泵作为一种可实现双向抽引的低扬程泵装置形式,在平原城市地区应用广泛,而竖井布置位置一直是工程实际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三维造型软件建立模型,并使用全结构化网格划分方法划分竖井流道、直管流道、叶轮段及导叶段网格,数值计算控制方程为连续性方程、k-ε湍流模型方程和雷诺时均方程并采用稳态计算对双向竖井贯流泵装置进行模拟。计算分别模拟了竖井贯流泵的竖井前置、后置两种情况下泵装置叶轮正向反向运行共计四种运行情况的水力性能特性。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无论竖井后置或是前置,泵装置正向运行效率皆高于反向运行。无论泵装置正反向运行,竖井流道和直管式流道作为进水流道时流态皆较为平顺,水力性能差异不大;泵装置正向运行时竖井流道和直管式流道作为出水流道时尽管因造型不同内部流态有所差异但总体水力损失较小。反向运行时出水流道环量不能被导叶回收,产生能量损失较正向运行大,而此时竖井流道作为出水流道水力性能要劣于直管式出水流道。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时变湍流场内部压力脉动规律,应用CFD技术对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流道内部流动开展了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将泵装置性能预测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取了3种特征工况(小流量工况KQ=0.368,高效工况KQ=0.460,大流量工况KQ=0.552)时泵装置流道内部关键位置处21个监测点的压力脉动信息,并对其进行了时域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进水流道出口处水流的脉动以叶片通过的频率为主,压力脉动幅值从流道壁面侧向轮毂侧逐渐减小。流量系数KQ从0.368增至0.552时,进水流道出口各监测点的脉动幅值随之减小。出水流道弯管段进口的平均压力系数幅值与流道中部的平均压力系数幅值相差不大,最大差值仅为0.0005,水流诱发的出水流道内部压力脉动较小。受导叶体出口环量的影响,相同流量系数时出水流道内各监测点的脉动主频差异较大,不同流量系数时相同测点的脉动主频也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超  杨帆  金燕 《水力发电学报》2014,33(5):198-203
为深入研究新型高效S形轴伸贯流泵装置流道内部流动特性,采用CFD技术对该泵装置进行了全流道三维定常流动计算,获得了在大流量、小流量和最优工况时泵装置的内部流场。结果表明:在叶片安放角0°的最优工况(泵装置计算最高效率为81%,试验最高效率82.57%,流量系数KQ=0.492,扬程系数KQ=0.830)时进水流道的速度加权平均角为88.8°,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达到97.51%,水力损失为3.89cm;泵装置流道效率达到98.5%。运行工况范围内,出水流道出口断面的最大速度为1.429 m/s,满足国家标准(GB50265-2010)的要求;在大流量工况时,出水流道的弯管段上侧出现了小范围的漩涡。与该泵装置物理模型试验结果比较可知,数值预测泵装置性能与试验的性能数据符合较好,该泵装置匀顺的整体流动形态使能量损失很小,泵装置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4.
平衡孔对高温高压离心泵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高温高压条件下运行的离心泵叶轮有无平衡孔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离心泵全流道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分析叶轮上的平衡孔对泵的性能及轴向水推力的影响,探讨了其减少轴向水推力的效果。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若平衡孔的大小及位置布置合适,平衡孔对泵的扬程影响较小,使泵的效率略有降低,但对泵轴向水推力的减小是有效的,与不带平衡孔的模型相比,轴向水推力减少约为15%。  相似文献   

5.
某电厂600 MW机组用KWPKC 600-800型离心式脱硫浆液循环泵为锥形密封口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较为剧烈且规律性的振动,影响了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此,运用CFD分析法计算得出泵内两相流流场的速度分布及压力分布,并对叶轮口环进行了加装挡流平台和改变密封流道的改造。改造后,对口环间隙分别为3、6mm的泵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造后泄流对入口流道处所形成的高压屏障处压力有所减小,噪声、振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6.
循环水泵进水条件的优劣对循环水泵效率及是否出现汽蚀和振动有显著影响。针对某电站300 MW机组循环水泵振动问题,采用RNG湍流模型对其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进水流道整体水流流态、泵吸水喇叭口附近区域流场、泵体周围流速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整流优化改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流道斜坡坡度较大,导致水流扩散不均匀,表面流速较大,在斜坡底面和进水池存在较大漩涡;泵吸水喇叭口截面水流严重不对称,出现较明显偏流,泵进水条件恶劣;采取有效整流消涡措施可以改善循环水流道水流流态,均匀流速,改善泵进水条件。  相似文献   

7.
运用CFD软件模拟分析了10种不同变截面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性能,在相同操作条件下,对比分析了10种流道的压力分布特性、水分布特性、气体分布特性及电化学特性,详细说明了各性能随流道截面结构变化的规律。由模拟结果分析得出,V型变截面流道的各方面性能最优,其能够保证合理的压降、有效地排出反应生成的液态水、使气体更加均匀地分布于扩散层,从而保证了PEMFC性能的提升。此外,V型变截面流道PEMFC的最大功率密度比正常截面PEMFC提高了12.2%。模拟结果对PEMFC流道的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低扬程大型泵站泵装置出水流道的水力设计要求,修正了"泵段"的定义,计算了水泵模型测试段中进出水管道的水力损失,并对"泵段"效率进行了修正;根据修正后的"泵段"效率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3个泵站设计工况的"泵段效率"、流道效率和泵装置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泵段"宜定义为由水泵叶轮和导叶体这两个最基本的过流部件组成;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同台测试提供的水泵模型综合特性曲线表达的是水泵模型测试段的水力性能,其中包含了测试段中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水力损失;大型泵站泵装置中的"泵段"性能应在水泵模型测试段水力性能的基础上考虑进出水管道水力损失进行修正;由水泵模型测试段性能修正得到的"泵段"扬程和效率均较水泵模型测试段高,设计流量时的扬程修正值约为0.15m左右;效率修正值与水泵模型测试段扬程有关,水泵模型测试段扬程愈低,修正值愈大,其幅度约为(1~4)%。流道效率根据流道水力损失及泵装置扬程计算得到,根据流道效率和修正后的"泵段"效率对设计工况的泵装置效率进行预测,其结果与泵装置模型试验得到的结果相比小于1%。  相似文献   

9.
混流式水泵水轮机驼峰区数值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三维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和重整化群κ-ε湍流模型,采用贴体坐标、非结构化网格和有限体积法,对水泵水轮机模型在某一导叶开度下的泵工况进行全流道内部流场模拟。采用CFD技术模拟分析水泵水轮机泵工况的特性,经与试验结果比较,研究所得数值模拟结果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水泵水轮机在泵某特定工况下的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对特性曲线驼峰区处的流速分布、涡分布进行的分析研究,并对水泵水轮机泵工况特性曲线驼峰区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箱型双向流道轴流泵装置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箱型双向流道泵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好,然而传统的箱型双向流道泵装置存在泵装置效率较低、进水流道内易产生水下漩涡的问题,导致机组振动,危害运行安全。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新型曲线扩散出水结构和进水导流墩设计方案,用于箱型双向流道泵站的更新改造。通过箱型双向流道泵装置内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流动规律,获得了泵装置外特性曲线。同时在标准模型水泵试验台上进行了模型的性能试验,并与计算的性能曲线进行了比较,二者在高效区较为接近,说明计算可信。新的设计方案提高了泵装置效率,消除了水下漩涡,可以有效地保证泵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轴流式水力机械(如轴流式水轮机)S_2流面A、B、C三类杂交命题的变分原理与广义变分原理,旨在为水力机械内的三维流动分析、转轮设计和改型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竖井贯流泵装置规则化设计方法,选择了二十余座典型大型竖井贯流泵装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得出了竖井进水流道和出水流道主要控制尺寸合理取值范围。结合实际工程,基于规则化设计方法,设计了叶轮直径3.2 m的大型竖井贯流泵装置。利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分析了规则化设计的竖井进出水流道流动特征、水力损失特性以及进水流道出口的速度分布、速度均匀度和入流角。结果表明,基于规则设计的进出水流道流动平顺,设计工况,进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为0.064 m、0.096 m,速度均匀度和入流角为97.63%和87.74°。按照模型比尺10.667设计制作模型水泵装置,构建试验系统,开展了模型水泵装置能量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规则化设计的竖井贯流泵装置在特低装置扬程1.08 m,装置效率达77.5%,设计工况点Q = 25 m3/s、H = 0.62 m的效率达66%,水泵装置效率高。研究结果对竖井贯流泵装置的水力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静态阻力系数是高温高压屏蔽电泵内流体经过泵时,叶轮、导叶、蜗室等水力部件对流体的阻碍程度。通过软件对某高温高压屏蔽电泵的水力模型进行建模,模拟分析其静态阻力系数,得出该泵内典型界面的总压、速度流线分布规律。模拟计算后对产品进行水阻试验。通过对比发现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相近,变化趋势相似,因此本次计算是合理的。采用基于Reynolds(雷诺)时均Navier—Stockes(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及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模拟流场及水力分析,模拟结果对屏蔽电泵水力模型的设计或改进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灯泡式贯流泵站机组起动过渡过程仿真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掌握大型贯流泵站同步电动机起动过程中水泵动态流量、装置扬程等水力量及同步电动机的起动电压、起动电流、机组转速等电气量、机械量参数随机组起动历时的变化过程,对贯流泵机组起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进行了仿真计算。从泵系统整体出发,运用刚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水力机械全特性理论,分析泵机组系统起动过程中同步电动机的电磁驱动力矩、水阻力矩及其它各种阻力矩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大型贯流泵站起动动态过程数学模型,以淮安三站贯流泵为算例,通过仿真计算,揭示大型贯流泵泵站起动过渡过程中各种重要参数如转速、流量、扬程、转矩等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成果对贯流泵站合理设计和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力机械转轮三维反问题研究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水力机械转轮全三维反问题的研究和发展,分析了各设计方法的特点,指出了全三维反问题研究的新趋势,结合作者对可逆机转轮反问题的研究,对水泵水轮机转轮的设计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比转速轴流泵广泛应用在防洪排涝等特殊场合,但其水力效率普遍偏低.为提高其水力效率,并达到节能效果,本文对比转速为1400轴流泵的叶轮与导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水力优化,并探究优化前后泵的内流特性.先对轴流泵叶轮和导叶的几何形状进行参数化解析,对参数化后的控制尺寸设置控制因素,以水力效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并对正交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同侧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及放鱼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大比尺鱼道模型中对同侧竖缝式鱼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做了放鱼试验。选择了5组典型流量,对每一组流量系统地实测了13h(h为相应流量的水深)平面、12h平面及23h平面各断面(x=0,10,20,30,40,50,60,70,80,90,100cm)的流速分布,分析了同侧竖缝式鱼道的流速分布形态、无量纲流速分布特征、断面最大流速沿程衰减情况、同一水深不同流量的流速分布。通过放鱼试验,考察了鱼类对不同流量的响应情况,提出同侧竖缝式鱼道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PG20L80-65-250高温高压屏蔽电泵三维定常流场分析,揭示高温高压屏蔽电泵的压力分布、汽蚀特性等内部流动规律,为提高该类水力模型效率、降低振动噪声等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得知该模拟方法误差较小,可以用模拟结果代替模型试验,从而减少高温高压产品的试验费用,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9.
In power electronic liquid cooling systems, the hydraulic circuit is generally implemented by a mechanical pump, which is big, noisy, expensive, and has a high power consump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proposed to replace the mechanical pump by an electrokinetic one, such as an electroosmotic (EO) pump.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theory of electroosmosis phenomena and the model and design of a porous EO pump (PEOP). The PEOP is fabricated on the base of two types of porous ceramics (sintered alumina and silica). Using deionized water as pumping liquid and silica, the PEOP generates 13.6 mL/min and 2 kPa at 150-V applied voltage. The power consumed by the pump is less than 0.4 W. The PEOP works without any bubbles in the hydraulic circuit. This pump can be used to cool 22.6 W of power generated by the power components with a forced convection without evaporation and 270 W with evaporation. A test experiment with alumina shows a good accordance in terms of pressure and flow rate with the PEOP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