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了旋风除尘器的分离理论,结合克服“二次流”效应,介绍了不同型式的旋风除尘设备及特点,证明了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除尘器  相似文献   

2.
旋风除尘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析了旋风除尘器的分离理论,结合克服“二次流”效应,介绍了不同型式的旋风除尘设备及特点,证明了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除尘器。  相似文献   

3.
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分离效率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针对新型旋风除尘器的特点,推导出了计算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内筒分级效率的数学模型,并与L-L横混模型相结合,把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看作部分环流的两个常规旋风除尘器的串联,进行其分离效率的研究。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数学模型基本反映了新型环流式旋风除尘器内粒子流动、粒子分布以及粒子分离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轴流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基于CFD-DEM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进气速度、筒体直径、抽气率等参数对粉尘颗粒在轴流旋风除尘器旋流分离区的运动特性与收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速度增大或旋流分离区的筒体直径减小,轴流旋风除尘器对细颗粒物分离效率明显增大,在进气速度为20 m·s-1、旋流分离区筒体直径为50 mm的条件下,粒径为2.5μm的粉尘颗粒的分离效率可达到85.6%;采用抽气方式可强化旋流区中已分离粉尘颗粒的沉降,提高轴流旋风除尘器的整体除尘效率,与抽气率为0%相比,在抽气率为5%时,粒径为2.5μm粉尘细颗粒的分离效率可从28.8%增大到63.0%;旋流分离区筒体近壁面0.075D的区域为粉尘颗粒的浓相区,与轴线附近区域的气流发生了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方法,以提高旋风除尘器工作效率,减少粉尘污染。  相似文献   

6.
电旋风除尘是将高压静电除尘与旋风除尘相结合的新型除尘技术.本文研究了供电方式对电旋风除尘器除尘性能影响,测定了在相同入口风速、基础工作电压、入口粉尘浓度情况下,脉冲供电与直流供电方式下电旋风除尘器的总除尘效率及分级除尘效率.结果表明脉冲供电有效地提高电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特别是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粉尘, 脉冲供电与直流供电相比,电旋风除尘器的分级除尘效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的压降和器内的压力分布。实验所用设备 : 42 6 mm、 1 50 mm的环流式旋风除尘器 ,常规型、B型高效旋风除尘器。实验物系为空气 ,入口气速 1 6~ 3 0 m· s- 1。实验结果表明 :与常规型、B型高效旋风除尘器相比 ,该新型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的压降仅为常规型、B型高效旋风除尘器的 1 / 3~ 1 / 2 ,且随直径增大 ,压降增大不显著 ;压力分布的规律为 :压力基本呈轴对称分布 ;径向位置上 ,在一次分离区内 ,压力变化不大 ;轴向位置上 ,随轴向自下而上 ,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然后基本趋于稳定 ,入口处的压力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确评价和设计性能优良的旋风除尘器对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意义十分重大,从结构尺寸优化设计来寻求旋风除尘器最大分离效率,为除尘器结构设计和性能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型多层式旋风除尘器的原理、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除尘器具有阻力低、效率高的特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节能除尘、分离设备。  相似文献   

10.
环流式旋风除尘器的实验研究与工业放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常规型旋风除尘器均从顶部进料,含尘气体在器内高速旋转而下到达锥体底部, 再沿中心轴线折流而上, 从顶部排气管排出, 从而形成了气流沿器内边壁自上而下和沿轴心自下而上的两个旋涡, 流动路线长, 速度梯度大, 故操作稳定性差, 压降大, 能耗高。研究者所开发的新型环流式旋风除尘器, 克服了常规型旋风除尘器压降大、能耗高、操作弹性小、放大效应显著等缺点, 经实验室及工业放大现场测试证明, 新型环流式旋风除尘器与常规旋风除尘器相比, 除尘效率提高15% , 压降降低了40% 左右。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型旋风除尘器  相似文献   

11.
Heavy-medium cyclones are widely used to upgrade run-of-mine coal.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flow in a cyclone containing a dense medium is still incomplete. By introducing turbulent diffusion into calculations of centrifugal settling a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giving the density field can be deduce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ensity field in every part of a cylindrical cyclone suggests an optimum design that has exhibited good separation effectiveness and anti-wear performance when in commercial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
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实验研究与工业放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雾设备——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 ,以空气 -水为实验物系 ,测定了Φ2 50 mm的直流降膜式旋风除雾器的压降及除雾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压降随气速的增大而增大 ,出口气体含雾量随气速的增大仅略有下降。在此基础上 ,选定了最佳操作条件 ,进行了工业放大 ,工厂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改进型旋风分离器的新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分析了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因素及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液(雾沫、液滴)、液-液(油-水)两个非均相物系分离的特定场合,提出应用旋风分离器强化分离的方案.根据被分离物系的特性,给出了这两种改进型旋风分离器的设备设计参数.最后,将这两种改进型的旋风分离器成功地应用于特定的场合,较好地解决了原来两相分离不清及夹带现象.实践证明,对于密度差异较小的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只要认真分析物系特性及对旋风分离器作适当改进,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大大拓宽了旋风分离器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旋流器固-液分离性能,采用欧拉模型与离散相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旋流器内部流场特征和分离效率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砂粒粒径大于10 μm时主要分布在外旋流场;入口流量为9 m3/h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最大;砂粒粒径>30 μm时,旋流器分离效率趋近于100%,粒径为40 μm时分离效率达到最大为97.5%;砂粒浓度由1 g/m3增至8 g/m3时,粒径为10 μm的砂粒分离效率增加了9.7%,砂粒浓度为10 g/m3时,旋流器分离效率下降。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旋流器的最优工况。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三维速度分布和各主要结构参数对分级效率计算的影响,推出了新的旋风分离器分级效率计算公式。不论从分离机理方面看,还是通过实验验证,新理论公式均优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旋风分离器操作条件,提高其工作性能,以RNG k-ε模型、SIMPLEC计算法、随机轨道模型等描述旋风分离器,使用Fluent软件对旋风分离器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体积流量对不同粒径下颗粒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积流量的增大能够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但要以较大的动力消耗为代价;存在着最经济的体积流量值使得旋风分离器工作性能达到最佳,这对节能而高效地使用旋风分离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用于离心分离的新型导流旋流叶轮,对其阻力特性和分离效率进行实验研究,获得最佳结构参数. 此导流旋流叶轮具有结构简单、阻力小、分离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对包含叶栅分离元件和旋流器的新型组合分离器的分离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同时作为对比,在相同工况下对只含旋流器的分离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各种工况下,现有只含旋流器的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最高只有94.54%,而该新型组合气液分离器分离效率最高可达97.85%,该分离器分离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