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羟酸还原异构酶基因在啤酒工业酵母中的整合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扩增啤酒工业酵母QY中的羟酸还原异构酶基因ILV5,构建了整合载体YIp—5C,整合转化QY,通过铜抗性筛选转化子,所得的转化子的经酸还原异构酶的活力明显高于对照菌株QY,转化子产生的双乙酞的量比原始菌株降低了40%。  相似文献   

2.
树状黄杆菌NRRL11022的诱变株U-616所产葡萄糖异构酶在60℃~80℃范围有较高活性,最适pH为7.5~8.5。对其固定化异构酶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酶保留了83%的游离酶的活力,在55℃~85℃范围有较高活性,最适pH为7.0~8.0;在60℃,底物pH值为8.0及含有1.0×10-4mol/L钴、镁离子时,固定化异构酶的酶活达到最高。此异构酶及其固定化酶均对金属离子耐受性较强,Co2+和Mg2+有激活作用,对Ca2+不敏感,热稳定性较好。树状黄杆菌变株U-616所产葡萄糖异构酶及其固定化异构酶具有较大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一株实验室筛选的Klebsiellasp.LX3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注入技术对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测定发酵液中蔗糖异构酶活性、异麦芽酮糖含量以及检测菌体絮凝效果,获得一株异麦芽酮糖高产且黏度较低的菌株,命名为LX3-1。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野生菌,突变株蔗糖异构酶酶活提高了20.42%(P0.05),异麦芽酮糖产量提高了41.87%,絮凝后菌体去除率较野生菌提高了6.9%。突变株经6次传代培养后,发酵液中蔗糖异构酶酶活和异麦芽酮糖产量稳定。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的ARTP诱变技术对提高蔗糖异构酶活力、降低菌体黏度的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氮离子注入对嗜碱芽孢杆菌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了产生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是出发菌株2倍以上的高产菌株,酶活力可达6000U/mL以上.应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优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得到具有催化活性的重组亚油酸异构酶,对嗜酸乳杆菌AS1.1854菌株亚油酸异构酶基因进行体外定向进化.经过两轮连续易错PCR扩增及一轮DNA改组获得了突变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ET30a质粒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构建了该酶的基因突变文库.经IPTG诱导表达后筛选出一株重组菌,可表达可溶性重组酶蛋白,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重组酶蛋白活力为8.2 U.  相似文献   

6.
通过氮离子束诱变节杆菌(Arthrobacter sp.g-1984)筛选到黄嘌呤氧化酶高产菌株X7,产酶活力为24.49U/g,是出发株产酶活力(8.81U/g)的2.78倍,经发酵条件优化后,产酶活力达到36.67U/g,是出发菌株产酶活力的4.16倍,产酶高峰缩短了21h。对细菌黄嘌呤氧化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最适反应条件为:37℃、pH6.5、Fe抖对酶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DTA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氮离子注入对嗜碱芽孢杆菌进行诱变育种,获得了产生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是出发菌株2倍以上的高产菌株,酶活力可达6000U/mL以上.应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出最优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产壳聚糖酶菌株M2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诱变、亚硝酸钠诱变及两者的复合诱变方式对其孢子悬液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得高产壳聚糖酶的突变菌株为目的。结果表明,突变株的酶活力高达8.135 U/mL,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1.381倍。经比较分析验证,复合诱变的方法是寻找高活力突变菌株的较好方法,而单因素的紫外诱变方法也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复合诱变比紫外线诱变后的产壳聚糖酶菌株酶活力提高了25.15%,比亚硝酸钠诱变后的菌株酶活力提高了32.82%。  相似文献   

9.
对几种相关酶联合固定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包埋,再以戊二醛交联联合固定了α淀粉酶、糖化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对联合固定化的最适条件和联合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固定化酶较固定化单酶更能发挥协同效应,能够将底物一步水解并转化为产物.文中所用的固定化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半衰期及酶固定化后活力均较高.在60℃、pH55时,α淀粉酶和糖化酶二酶的联合固定化酶的活力最高,其操作半衰期达到79h;在60℃、pH75时,α淀粉酶、糖化酶和葡萄糖异构酶三酶的联合固定化酶的活力最高,其操作半衰期达到90h.  相似文献   

10.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A-4出发菌株,经诱变处理,选育多重抗药性突变株。研究结果表明,抗药性突变株α-淀粉产量提高的正变率和正变幅度明显大于非抗药物突变株,负变率和负变幅度也较高。经NTG和NTG-UV诱变处理,获得一株林可霉素,D-环丝氨酸和万古多重抗性突变株LCV5(Ling^r,Cs^r,Vm^r),其α-淀粉酶活力比出发菌株A-4提高32.5J%,发酵周期短,摇瓶为40h,酶活力达461u/ml  相似文献   

11.
紫外光对蛋白酶米曲霉T_(213)菌株经5次照射,获得米曲霉T_(213)菌株,其麸曲蛋白酶活力较出发菌株增加近1倍,达6840U/g。再用25mwHe—Ne激光对T_(213)菌株进行诱变处理4次,筛选出T_(222)变异株,其麸曲蛋白酶活力较T_(213)菌株增加31%。达8960U/g。  相似文献   

12.
以粗壮假丝酵母CJ-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筛选得到10株脂肪酶活力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侏。其中菌株CJ-1-09的酶活达35.78U/mL,比CJ-1提高了4.58倍,突变株CJ-1-09经10次传代,其脂肪酶活性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圆褐固氮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两株最高正变株,其固氮能力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112.47%和110.79%;对其用酸碱及温度继续处理,得到一株抗性变异株,其固氮能力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458.65%。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圆褐固氮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两株最高正交株,其固氮能力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112.47%和110.79%;对其用酸碱及温度继续处理,得到一株抗性变异株,其固氮能力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458.65%。  相似文献   

15.
庆大霉素产生菌的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庆大霉素产生菌JY1-1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选育出性能优良菌株JY3-5,经正交试验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研究了最佳发酵温度及初始pH值,使其摇瓶效价提高343%;30m3罐放大试验,比出发菌株效价提高186%。  相似文献   

16.
25mw He—Ne激光对黑曲霉N_(213)菌株经不同时间照射后,发现其对该菌株部分孢子分别有杀灭作用和促进生长作用,而且孢子存活率随照射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选择照射40分钟后生长旺盛的孢子,用25mw He—Ne激光重复照射4次,筛选后,获得N_(213)变异株,用其制备麸曲,测其糖化酶活力较出发菌株麸曲的糖化酶活力增加33%,达10,000U/g。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黑曲霉505菌株为出发菌株,经γ-射线和硫酸二乙酯(DES)处理后,选出一株产萄葡糖氧化酶多的黑曲霉CUD69菌株,其葡萄糖氧化酶(GOD)活力较出发菌株高3.7倍.另外从提高葡萄糖氧化酶活的观点来看,试验结果表明,DES的诱变效果较γ-射线的好.对菌体生长和其产生葡萄糖氧化酶条件的试验结果表明,碳源种类、氮源种类及其配比,培养液中接入的孢子量、通气量等因素对菌体生长和产GOD影响很大.选出的最适培养条件为:10%蔗糖,0.1%蛋白胨,0.01%MgSO_4·7H_2O,0.04%(NH_4)_2 HPO_4;在每个500ml三角瓶中装100ml培养液时,接种孢子量以200~300万个为宜,摇瓶培养32~34小时,温度30℃.最后在用上述条件下培养的黑曲霉菌丝作了发酵葡萄糖直接生产葡萄糖酸—δ—内酯(GDL)的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所得产品的外观与性质均与美进口的GDL一致,产品收率为初糖重量的45.1%.  相似文献   

18.
以谷氮酸棒杆菌JSIM-20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体U-12菌株,它能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在发酵液中积累一种紫外吸收物质.该紫外吸收物质经物理、化学分析鉴定,证明是乳清酸.对U-12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积累乳清酸最高达到8.6g/L。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紫外线诱变,定向选育出一株鸟氨酸生产菌A1157,其遗传标让为Arg+D-Arg^r+SG,^并能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对菌株A1157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最佳培养条件力株科量可达9.85g/L。  相似文献   

20.
以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SOD高产菌株(编号为ECM3).其SOD酶活达4 098.1 U/g,为实验出发菌株的2.1倍.经连续传代5次后仍稳定产酶.同时还对该目的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产酶条件为:250 mL三角瓶装液量60 mL,接种量2.5%(体积分数),培养基起始pH值为7.2,培养温度37℃,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SOD酶活力为4 435.5 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