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供电关口电能计量装置中存在的电能表准确度等级低,电压互感器额定二次负荷及电流互感器变比选择不合理,电流、电压互感器二次计量回路接线工艺和接地不规范,以及计量装置安装调试等问题,提出了选择0.2S级以上宽电流量程电能表,合理选择额定二次负荷,配置专用二次绕组,保证一次中性点可靠接地,加强设备的安装调试质量监督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关口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系统,采用GPS同步采样和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同步技术,实时采集关口电能表和电压、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信号,实现关口计量装置全时检验和运行状态监测。通过计量设备异常事件数据库实现对异常事件的判别、记录、告警,通过故障仿真平台还原现场故障电压、电流波形,实现关口电能表在异常工况下的误差检验,应用智能化专家诊断和状态评估技术,实现关口计量装置的可靠性、剩余寿命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曹志民 《大众用电》2005,21(12):32-32
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和广大电力用户的经济效益,计量装置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电能表及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本身误差及电能计量装置二次回路的接线。前不久,笔者曾帮助某局农电总站处理了两个相邻供电所交叉供电的电量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洪光 《电世界》2021,62(9):38-42
莱钢为周边农村供电的6.0 kV变电所高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由工业供电过渡到农网供电,在满足最新负荷供电需求和各种技术参数、性能的基础上,优化总体布局和接线形式,新增6.0 kV馈出线16回路、站用变2套、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备1套、并联电容补偿装置2套、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2套、交直流控制屏4套.  相似文献   

5.
低压电能计量装置由于运行时间长、人为破坏和材质等原因而损坏严重,计量故障频发,电力公司尚未建立有效的故障消缺和日常维护方案。创新提出融合计量装置现场巡视与电能表周期核抄的低压电能计量装置闭环运行管理模式,建立计量装置缺陷分散式收集、智能化定级、流程化整改、闭环式管控、分级式监督的作业模式,并同步开发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和移动作业终端应用程序,实现计量装置现场运行状况的可控在控,强化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闭环运行管理模式在绍兴供电公司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电世界》2017,(2)
<正>1问题的提出移动变也称"临时变",其作用是在变电站改造、新建或其他需要临时供电的场合为用户提供电力支持。在大庆油田,移动变的主要负荷是钻井设备。有电则必有计量,即对打井所消耗的电能进行准确测量。一般来说,对电能进行计量必须安装专门的电能计量装置,包括电能表、计量用电压互感器、  相似文献   

7.
崔强 《宁夏电力》2005,(Z1):73-74
窃电现象的存在一直困扰着供电企业,而电能计量装置是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贸易结算的设备,通过技术改造完善电能计量装置的防窃电性能,维护了供电企业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8.
仪杰  候本庆 《电器评介》2014,(14):86-86
大电流冲击一般是指大功率容性负载用电设备在通电的一瞬间在其内部产生的一个大的电流。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大功率生产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功率也越来越大,这些大功率设备在通电运行的一瞬间会产生一个大的电流冲击,这个大电流冲击产生的同时会对我们的计量装置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首先大电流冲击会影响计量装置计算电能的准确度,同时有可能损坏到计量装置。  相似文献   

9.
正1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需求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地区具有县城城市化、农村集镇化、经济发展普遍较快、负荷相对集中、客户用电需求多样化等特点。但是,智能电网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发展的水平,尤其是在供电模式优化、用电模式互动化、自动化模式实用化、信息化模式规范化、各类分散式电源的接入以及线路损耗等方面表现抢眼。因此,开展智能化农村电网建设,应以发展农村电网网架、提高农村电网设备水平、开展具有农村电网特色的智能化技术研究这3  相似文献   

10.
《低压电器》2009,(11):69-69
为主动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西门子工业自动化集团低压控制与配电产品部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推出全新3WT系列万能式断路器。新3WT产品适用于交流500V低压配电系统,额定电流400~4000A,在原3WT系列的基础上,扩大了电流覆盖范围,提高了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可作为绝大多数低压系统进线断路器使用,是一种为开关成套装置、电容器、变压器和发电机提供保护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可适用于基础设施、供电局、建筑楼宇及一般工业项目和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网用户端 讲座 第四讲 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与储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芊 《低压电器》2012,(11):50-57
为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研究了大规模集中间歇式新能源并网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电力电子等设备在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的应用技术基础上,结合智能配用电系统来研究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网的交互影响、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技术,形成智能配用电多元化的互动运营模式。最后得出适应于现代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的技术方案,满足智能电网自愈、兼容,高效利用能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春供"问题,提出一种从农网台区需求侧进行智能化管控的解决方案,即面向"春供"的台区需求侧智能管理系统。融合了多种先进的微功耗电力电子、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以及物联网无线通讯等技术,实现了台区、线路和各家庭用电户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春供"问题中存在的供用电矛盾。  相似文献   

13.
10 kV高压智能型无功补偿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强 《华东电力》2003,31(4):19-21
介绍了可在 1 0 k V配电线路电杆上安装的智能控制型无功补偿装置的构成 ,叙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特点 ,包括基本模式、后备模式和条件模式。以一应用实例分析了应用的效益 ,该装置可对配网 (尤其是农村电网 )节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阐述华中网调的直流电源可靠运行的重大意义出发,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提高直流电源可靠性的实际经验,包括注重设备的选型、运行方式的确定、运行环境的营造、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目的是探讨华中网调的直流电源可靠运行的方式,确保华中网调调度指挥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畅通。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发电、储能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电网的拓扑结构。与此同时,建筑内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建筑从单一型能源消耗者向混合型能源产销者转变。因此,智慧建筑在电网中的角色与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零碳电网需求下智慧建筑的定义、组成及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与总结。首先,对智慧建筑参与零碳电网的原理进行了论述;其次,基于建筑内发电量充裕度差异讨论分析了智慧建筑与电网的并行模式;最后,对未来电网与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电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结构的不断完善,有必要面向新型智能电网讨论建立全新的故障告警管理模式,其主要作用是对支持自动化机房的动力环境、设备状态、系统状态进行在线监控。当设备发生异常现象时及时自动产生告警,通过不同的告警方式通知相应的值班人员,使值班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系统的异常因素和故障。在自动化机房安装相应智能采集设备,通过现有电力系统内部专用网络通道以及专门针对智能管理系统所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等,实现远程集中监控现场温湿度、设备运行情况、电网运行情况等关键数据,同时采取智能辅助手段,对监控数据超出设定值范围的异常值,实现自动告警、自动分析、智能判断故障原因等,辅助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发现故障或异常现象。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量,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现象,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排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电网建设目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一直以来对农村配电电网建设的投入不足,使农村配电网出现了设备老化、供电可靠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农村配电网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结合工程项目经济性评价的理论知识,分析了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特点,又分析了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评价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一种能适合于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电力监控系统在供配电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力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确保电网管理效率、缩小电力运营成本,是供配电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电力监控系统具备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及数据分析等功能.简要阐述了电力监控系统中监控组态软件的功能、不同系统的组网方式及现场智能监控设备的选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宁城网结构、设备运行及现状分析,研究探讨西宁城网存在的问题,从城网建设和改造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高西宁城网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邵伟明 《供用电》2009,26(1):77-80
分析了高层综合性大楼目前的供电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用户专用变压器供电模式已不能适应高层综合性大楼的用电需求。提出了供电到户的新供电优化模式,并对优化模式的供电方案、电气设计、设备的配置、维修的责任分解点等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说明优化供电模式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用户的需求,也规范了营销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