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5000多年来以素食为主,可从许多古籍中得到证实。如《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归纳,这个结构的3/4是植物性的。汉晋以后,由于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引入,素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素食著作,如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等。汉代淮南王发明豆腐、粉丝、粉皮,始见于北魏《齐民要术》,南朝梁武帝创制面筋,后世传为佳话。千百年来民间的生存性膳食更是以素食为基础,所谓“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等,当时人们的认识已经达到以素食养生的深度。对于荤食虽不排斥,但很讲究适度。 相似文献
2.
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其主要部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研究价值不可估量。同时,虽然它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但是也不乏饮食养生之道,其中最值得推崇的当是饮食有节。一、限食的好处饮食有节,即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同时也不饱食,饮食有节可以延年益寿,开篇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钝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的餐饮文化博大精深。翻开任何一部和饮食有关的中国史籍,你都会看到先人对于“吃文化”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而中国最早出现的系统的饮食文化书籍当属《齐民要术》。六世纪前,《齐民要术》编撰成功。这部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农业、畜牧业指南的经典著作,却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记述食品加工、烹饪食谱的内容。至于后来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书籍,则更为详尽,已经看到了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6.
7.
正闲来无事,阅读《闲情偶寄》,发现李渔这位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不仅是很有才华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还是个养生方面的专家。《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重蔬食《闲情偶记》云,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对此,李渔认为重蔬食有益人体健康,应该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方能崇俭以养生。崇俭约查找李渔所述的食谱,几乎看不到山珍海味。他认为食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2期,知名餐饮策划人张卫新作客《中国烹饪》,分别从品牌发展、文化经营、菜品经营等中餐经营实战的12个角度,和读者探讨餐饮企业战略问题,祝愿具有雄韬伟略的中餐企业家们能早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把店开到国外去,不要只挣人民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