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各种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效果被非线性扩大,城市规划应关注和重视安全防灾规划.东日本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案例反映出城市安全中应急物资分配的深刻教训和成功经验,对我国各大城市在制定安全防灾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我国要充分重视城市安全防灾规划中的应急物资分配问题,加强城市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库、防灾绿地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城市成为了人口和建筑高度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了防灾避难场所规划重点地区。本文从日本,美国,中国三国防灾发展历程研究人手,思考如何构筑我国大城市防灾避难规划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2004,28(8):5-8
曾培炎强调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7月20日考察了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曾培炎强调,要认真总结近期一些中心城市突发灾害和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健全城市综合防灾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当前及将来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问题,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或正在着手修建地铁。为了更好的完善地铁车站防火系统,根据目前地铁车站防火设计,从烟气控制、安全疏散和应急处置等地铁火灾防灾减灾的三方面,论述了地铁车站防火的应急处置流程和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性能化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城建信息     
《城建档案》2004,(5):43-45
曾培炎强调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7月20日考察了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曾培炎强调,要认真总结近期一些中心城市突发灾害和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健全城市综合防  相似文献   

6.
《城乡建设》2004,(8):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7月20日考察了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曾培炎强调,要认真总结近期一些中心城市突发灾害和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城市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强化应急处置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有序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有效地应对灾害、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已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程,并且初见成效。作为社会一员,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在“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的讲话中,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您认为,提高政府对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关键环节是什么?杜钢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有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备,救援应急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对于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预报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运用科技防灾减灾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范应对自然  相似文献   

9.
一、立题背景 人类防灾减灾思想由来已久,但国内外在城市防灾备灾,应急避难空间规划方面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芝加哥在1871年火灾后就考虑建设具有抗火灾能力的公园系统,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此规划方法与思想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多次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使其充分重视城市应急避难空间规划和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其在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规定城市公园必须具备防灾功能,1978年创立了防灾公园制度,在公园内部补充备灾设施,并在各大城市建立完善的临时——区域——广域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为适应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立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超大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工作机制,规范处置程序,强化现场管理,2019年8月5日,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标志着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体系制度框架的构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当前各地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的情况,并对其从体系管理、决策模式、社会动员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分析探讨我国灾害应急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并就我国灾害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宁再望 《中国建材科技》2012,21(4):64-65,77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在加强灾害综合管理方面首次提出“加强灾害的管控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指出完成改革发展的任务,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公共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近些年来,我国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7·16”大连油库火灾,“11·15”上海高层建筑特大火灾等灾害事故,对我国消防应急救援机制敲响了警钟.在反思这些灾害事故的发生及抢险救援能力欠缺的同时,推行我国现行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培养大多挂靠在相关学科和专业,美国具有成熟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和教学经验,对美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培养该领域人才提供良好的参考。调查了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现状及培养目标,同时以美国10所开设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样本,对其课程体系以及文、理学士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美国应急管理教育范围广,涉及国土安全、国际减灾及公共卫生等;文理类课程差异小,系统性强,注重实用性。最后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培养的薄弱之处,提出我国未来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路线,弥补我国应急管理人才不足的缺口。  相似文献   

14.
地下捷運場站一旦災害發生,現行的工程設計單位、捷運管理單位與轄區消防隊甚至地方政府相關機關彼此在防救災準備、緊急應變規劃與災害搶救協調上是否足夠,亟需進上步去瞭解,俾找出問題並研擬對策。針對地下捷運系統埸站發生災變時,平時防災規劃設計内容、避難逃生作業準則、緊急應變與救災支援體系及運作方式進行研究,期能在防災準備、初期應變、緊急避難與消防救災等體制作為下,有效控制災損並達成維護旅客生命安全、站體設施防護及確保安全營運管理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袁玥 《山西建筑》2010,36(30):227-229
针对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接连不断的现状,从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处理、事后补救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日益增大,地下空间防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对广州市洪潮特性及地下空间洪灾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防灾应在优化地下空间地面高程控制、提高周边地块排水及防涝标准、强化除险设施及拦防设施、完善法规及应急预案、深化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构建安全演习和构建防灾信息平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以利于扩展广州市城市综合防灾的力度和视角,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系统与立体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广州市地下空间防洪灾的城市规划策略和城市管理策略,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我国防灾规划现状入手,借鉴日本防灾规划经验,提出我国近期防灾规划完善可着重于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应急避难系统、救灾物质储备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救灾通道及物质运输系统、志愿者救灾参与系统等六个方面的防灾基础设施规划。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基层群众对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灾时应急响应能力、灾害防御能力、灾时应急救援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灾后经验总结能力建立了灾时应急保障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Amos 24.0与SPSS 24.0软件构建了灾时应急保障能力结构方程模型。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基层应急保障能力的影响程度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基层灾时应急保障能力主要受灾时应急救援能力与灾后经验总结能力影响,可加强基层群众内部和政府部门协调群众处理事故的管理能力,使群众加深对事故的反思;存在群众对应急预案不了解和应急规章制度认知不足等情况,需保证各单位制定事故防范政策与应急预案,并落实到每位群众,提升灾时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地下空间灾害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封闭性,使得地下空间灾害损失更严重、防灾问题更复杂。文章分析了地下空间的灾害产生机理及所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已发生的地下空间灾害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了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地下空间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地下空间的灾害管理应明确灾害管理主体,构建由灾害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的综合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上,梳理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地震灾害消防救援队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