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数字转型背景下,为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数据孤岛等问题,文章通过“苏商通”服务平台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业务数字化支持服务,同时根据企业刚需升级前期平台,持续提升平台的基础服务能力,赋能增效各部门、各板块的企业服务工作,推进精细化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文章以苏州市政府推出的“苏商通”为例,深入探讨了政务数字化创新在技术驱动和服务优化方面的实践与经验,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在政务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政务数据共享是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重要途径。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多方共识、分布式账本、信息安全的特性,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互联网政务数据共享缺少基础信任或第三方权威机构监督下问题。江西公安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省市一体化政务数据服务体系,探索解决政务数据共享“安全、可信、合规”问题,推进公安政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近年来,山西积极探索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以政务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连续实施“千项数据资源共享工程”、政务数据治理“12321”工程,统一建设政务数据共享交换设施,促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应用。尤其是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出台,山西加大工作力度,以数据为支撑,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政务服务山西品牌,助力优化群众办事服务,将信息惠民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张尚诗 《移动信息》2023,45(7):199-2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政府的信息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互联网+政务”的实施,使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政务工作中。“互联网+政务”是利用网络技术对政府部门进行行政审批的一种新的技术,它将政府的行政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行政工作与服务更加智能化,从而使政府的政务更加公开化。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数字政府的建设勾画了蓝图。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明确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第一步,政务云是重要的建设根基,是提升政府在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履职能力的关键一环。政务云承载的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核心资源,不仅仅是等级保护对象,也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正>在强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体化政务大数据资源体系,为构建适应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和政务数据特征的数据管理方法,本文基于贵州省政务数据治理实践经验,提出通过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提升数据治理成效,通过应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业务—系统—数据”关联的多元化图谱,并提出数据资产管理及数据赋能应用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些地方不互联不互通、政府部门间协同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提升人民满意度的重要抓手。“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各行业各领域政务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迄今为止,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30个地区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网上政务服务体系。省级统一的移动端服务应用也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但是,在疫情中,一些地方不互联不互通、政府部门间协同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  相似文献   

8.
介绍我国数字政府整体建设情况,分析典型省市建设经验,从政府基础设施、数据共享、政务应用、安全防护方面剖析当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政府一张网、一朵云、一中台、N应用的“四横一纵”的总体架构。从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数据要素价值深度挖掘、技术与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六大发展建议,并对“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数字福建是数字化政务发展的战略设想。十几年来,政务数据的共享体系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辨识性的福建数字高效运行机制。在政务数字化建设中,健康码、出行监测等数据化处理模式,发挥了数字福建的运行优势,也有效推进了政务工作的进展。经过实地调研和效果数据分析,在挖掘其积极面的同时也捕捉到了客观存在的消极面,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各区县医疗信息化建设配置不均的困境,提出全面开展区域医疗数字一体化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化技术路径,以“一云(政务云)、一底(数据底座)、一平台(业务一体化平台)”为主要内容,探索中台架构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模式,打造区域医疗数字一体化建设的最佳实践。  相似文献   

11.
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务服务改革,以“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为目的,促进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城市智慧管理能力。近年来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开始创建政务大数据平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新时期为制定与我国政务工作需求相适应的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策略,文章提出几点战略规划建议,旨在为提升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信息     
北京“数字北京缴费通”开通本刊讯(记者阴志华)“北京市公共缴费服务联盟(数字北京缴费通)”7月6日成立,这标志着数字北京缴费通正式开通。数字北京缴费通是一种第三方缴费业务,由专门的企业提供,市民可以在遍布全市的越来越多的多种终端上自助办理包括交纳通信费、水费、电费等在内的多种业务,而不需要再去银行排队等候。从2005年的8月开始,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北京公共缴费行业进行了周密、科学的调研工作,结果发现市民“缴费难”与各公共服务单位和代缴费企业“收费难”两“难”并存。为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共享,推动政务数据集约汇聚、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笔者从山西省政务数据共享的成效入手,分析政务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效推进山西省政务数据共享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十五”期间信息化规划思路,要求把党政机关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21世纪初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党政机关管理的需要,满足国际竞争环境的要求,同时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党政机关部门间信息共享。一、数字北京政务信息化先行“十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信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和信息化的推进,我国超大规模城市政务灾备中心建设也不断向云化数据中心形式演化。城市数字治理以数字化转型为基础推动,并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核心目标。一个好的城市级政务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保证公共数据安全和政务业务连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了数据集中程度高、部门机构多的超大规模城市灾备中心网络建设的特点、模型、架构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信息》2005,(3):37-40
山西省有线电视数字化进展状况“数字山西”、“数字转换”站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数字山西”和“信息山西”文化强省的战略背景下,山西确定了以发展“数字百姓”“数字政务”、“数字商务”、“数字通信”“数字文化”五大工程、五大产业链为亮点,全面整合全省信息资源,使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界》2023,(1):78-79
<正>近年来,国家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等,江苏省也印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政府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举措,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工作落实。  相似文献   

18.
马英 《数据通信》2022,(1):18-24
政务数据共享工作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数据供给不足、数据供需不匹配、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需加强、数据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的影响因素,在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并细化部门政务数据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为政府开展政务数...  相似文献   

19.
《UPS应用》2021,(3)
2020年12月19日,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政务信息化分会在北京举办了“数字政府服务社会——2020政务信息化高峰论坛暨政务信息化分会年会”。这是政务信息化分会举办的第二次高峰论坛,会议坚持以助力我国宏观调控信息化、市场监管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的数字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为背景,对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进行了盘点和总结,并提出“安全可信”不仅是释放数据要素活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更是未来我国要实现数字经济更大规模增量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主流安全技术展开讨论,指出现有的技术体系存在网络层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位”,在传统策略选择时也趋于“被动”,并阐述了基于国产自主研发通信协议的视联网技术在数据安全传输、政务数据开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领域的“主动式”防御策略的可行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