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正>陶堆花工艺是装饰均陶制品的特殊工艺,是以手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用粘土堆贴,形成既有粘土意味又有浮雕效果的艺术品。这种陶器上的堆贴工艺技巧性很高,是继承了传统的陶塑、印纹、贴花等工艺,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综合发展,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装饰技艺。陶堆花装饰施釉烧成后,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呈半浮雕状态。装饰风格讲究,构图繁密不乱、疏简有致,风格豪放而潇洒,手指堆贴  相似文献   

2.
宜兴陶瓷堆花工艺是一种装饰陶瓷制品的特殊手法,完全是手工方式的装饰工艺。以手指为工具,在陶器坯体表面上用粘土堆贴,组成既有粘土意味,又有浮雕效果的装饰纹样。这种陶器堆花工艺的技巧性很高,继承了传统的陶塑、印纹、贴花等工艺,加以综合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工艺美术园地的一枝奇葩。陶瓷制品经过细致的堆花装饰,施釉烧成后,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呈半浮雕状态,有  相似文献   

3.
怀其芳 《江苏陶瓷》2004,37(2):41-42
大拇指堆花工艺(以下简称堆花工艺)享誉世界,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与紫砂、均釉并称为宜兴三绝,这主要得益于她特殊的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一用拇指作工具、各种色泥为材料,在陶瓷器型的半成品上堆、贴、撕、抹、捺……然后上釉烧成。堆花技艺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成就了似浮雕非浮雕艺术的效果,题材千锤百炼,成就了似中国画非中国画风格的独特的工艺美术门类。  相似文献   

4.
顾旭英 《江苏陶瓷》2012,45(5):26-26
堆花工艺享誉世界,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堆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技法,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完善,成就了似浮雕、非浮雕的艺术效果,题材千锤百炼,成就了似中国画、非中国画风格的独特工艺美术门类。传统的堆花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拓、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泥在陶制坯体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可谓"冠绝一世、独步千秋"。当今宜兴的大拇指堆花工  相似文献   

5.
堆花称为宜兴陶堆花技艺,是将一种或数种有异于坯体本身色泽的泥料,堆贴到坯体上,再通过大拇指的各种挤压技法,堆贴出具有一定立体感的类似浮雕的画面。包括装饰画面和作为主体艺术的堆贴。  相似文献   

6.
宜兴均陶堆花技艺是当地民间传统工艺的绝活,在继承堆花技艺这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扬堆花装饰的特色,更快地推进堆花装饰的发展,并在堆花装饰纹样与堆贴技法上有所创新突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高档的水晶浮雕堆花陶瓷内墙砖产品的特点和装饰效果,阐述了水晶浮雕堆花釉熔块的制备及其性能,详细介绍了这种高档内墙砖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郁晴 《江苏陶瓷》2014,(4):75-76
<正>紫砂花货,又称自然形器或塑器,它是将自然界动植物或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形,加以提炼、取舍、设计并用捏塑、浮雕、半浮雕、圆雕、堆贴以及刻绘等手法加以装饰的仿生象真类造型的壶器。常见的造型有两类:即象真自然型和几何装饰型。象真自然型就是将自然界各种生物、器物的形态直接制成壶器造型,如将松树、梅树之树干分别制成"松段壶"、"梅桩壶";将瓜果、花鸟、虫鱼乃至包袱、人物以塑入壶,如"南瓜壶"、"百果壶"、"鱼化龙壶"、"印包壶"、"东坡玩砚壶"等等。几  相似文献   

9.
均陶堆花是宜兴的陶瓷传统技艺之一,因其以堆、贴为主的独特的装饰手法,在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曾广受好评。然而,今天的陶都却俨然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之地,作为均陶工艺从业者,我们要振兴传统均陶工艺,就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它的堆花工艺,取传统之精髓,去其糟粕,从多方面进行传承、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宜兴均陶走上繁荣发展之路,才能使宜兴的"五朵金花"相辅相成,共放光芒。  相似文献   

10.
<正>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制陶历史,闻名中外。陶瓷雕塑孕育着艺术的诞生,延续着艺术生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因此被誉为"国粹"之艺术。一、陶瓷雕塑空间的占有形态1、浮雕陶瓷浮雕又称堆雕,其工艺是用工具蘸取坯体上同性质的泥浆或用高白泥填堆出各种纹样,烧成后花纹凸出器面,  相似文献   

11.
均陶大拇指堆花是传统的装饰手段,其技法多样,别具一格,这种特殊的"浮雕"具有质朴庄重的民族特色和简洁明朗的艺术风格。大拇指堆花装饰,以民俗情趣生动丰富,中华文化气息浓郁而大受人们青睐。并在文人墨客、官宦富商阶层中盛行收藏。  相似文献   

12.
孙琳 《江苏陶瓷》2006,39(1):17-18
宜兴均陶堆贴花是宜兴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以前俗称堆花或贴花,以大拇指做笔,以不同于坯体的泥料为墨,在器物光滑的坯体表面上或堆或贴,形成各种装饰画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趣味。早期的堆贴花技法主要是以堆塑为主,西晋时期(265~316年),江苏地区已有堆塑的青瓷器物出现。到唐代(618 ̄907年)又有所发展。陶器上堆塑人物、楼阁或龟、鱼、蛇、犬等动物。陶胎大都为红色,外涂一层极薄的棕黄色釉。到了宋代,日用陶器在宜兴得到了较大发展,南宋时(1127 ̄1279年),陶工开始采用白泥在缸器的表面堆贴半浮雕形图案,因施赭色釉,光泽不够鲜…  相似文献   

13.
均陶的色彩非常的丰富,堆花技艺更是巧夺天工,所谓的"堆花"是均陶的传统装饰,全凭艺人拇指的功力将色泥堆贴在坯体上,呈现出立体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如今,许多的均陶作品体积也越来越小、工艺越来越精,逐渐忽略了实用的功能,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艺术品供我们欣赏,带给我们更多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层面的寄托.从整体上来看均陶作品"龙马精神",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均陶作品,器型的大小非常合适摆放在客厅或者书房,用来盛放一些书轴画卷或者插花之用都是很合适的,上面的题材精致细腻、工艺完美、蕴含吉祥,把中华民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龙马精神"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紫砂泥绘始于明代,有笔绘、堆贴绘、注射绘等,是在紫砂的坯体上添加上不同的色泥。泥绘作为紫砂的表面装饰,曾一度盛行于十七世纪晚期。笔绘简单来说就是用泥浆取代墨水用毛笔在紫砂器上作画的技法;堆贴绘则是用拇指替代毛笔,将装饰的泥料堆贴于紫砂坯体之上。在此基础上,后人又逐渐的加以优化,如笔绘加修、堆绘加修等,让制作出来的装饰像浮雕一般的立体效果。注射绘则是取笔绘与堆贴两者的优点,以工具注射法将泥浆  相似文献   

15.
均陶以特有的"均釉"和"堆花"著称于世。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本文以"堆龙挂盘"为例,论述了当代均陶堆花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堆花是宜兴陶的装饰手段,在日用陶器上堆花,以日用功能为主,装饰作为美化功能,服务它的日用功能。在当代艺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堆贴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堆花冲出了原来仅仅作为陶器点缀装饰的范畴,把堆花成为主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件件表达情感想象的艺术作品,如:堆花壁画、堆花美术陶和许多堆花艺术品等,它们完全没有传统的日用功能,只有单一的美化功能,已提升为艺术陈设陶。  相似文献   

17.
宜兴均陶堆贴花是宜兴独具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以前俗称堆花或贴花,以大拇指做笔,以不同于坯体的泥料为墨,在器物光滑的坯体表面上或堆或贴形成各种装饰画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趣味。  相似文献   

18.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宜兴紫砂茗壶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且装饰手法空前多样化,尤以紫砂壶的表面装饰种类繁复称著。装饰工艺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珐琅彩、炉均釉、镂空等手法,因器思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古称"荆邑"、"阳羡",地处吴越交界,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独特的地理环境,富有特色的人文条件,孕育了一部色彩斑斓的陶瓷文化工艺史,这里除了盛产举世闻名的宜兴紫砂壶以外,还是传统青瓷的产地,除此之外,就是具有十分地域色彩的堆花工艺和均釉陶器,简称均陶堆花,作品"凤戏牡丹"便是采用堆花工艺的均釉陶器。  相似文献   

20.
堆花是传统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要想发扬光大宜兴陶堆贴装饰工艺就必须转变创作观念,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