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内填材料对肋格单元抗震性能影响,对3个不同内填材料肋格单元及1个空肋格单元进行了1/2比例模型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探讨了不同材料内填砌块肋格单元承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填充加气混凝土砌块试件发生了砌块角部压碎破坏,破坏过程与生态复合墙板的分阶段破坏相对应,是一种合理的破坏形式;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秸秆泥坯砌块对肋格承载力提高较大,但变形能力降低;填充再生EPS轻骨料混凝土砌块试件,砌块较早地退出了工作,对肋格的承载力提高不大;填充秸秆泥坯砌块肋格单元耗能性能较好。研究结果对于生态复合墙体多道抗震防线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改善其抗震性能,将传统生态复合墙结构与混凝土竖向约束构件有机结合提出中高层生态复合墙混合结构体系。根据中高层生态复合墙体实际压弯状态下的受力特性及墙体的特殊构造形式,提出墙体合理的简化计算模型;基于平截面假定,结合材料本构模型及几何关系,建立中高层生态复合墙体正截面压弯承载力计算的等效矩形应力图形,推导墙体正截面压弯承载力实用计算公式,并对前期试验墙体进行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和试验表明:该公式概念明确、计算简单,可用于指导中高层生态复合墙体混凝土竖向约束构件的配筋。  相似文献   

3.
不同框格形式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肋复合墙体结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建筑结构新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结合课题组前期的3块不同框格形式(三肋柱复合墙体、标准复合墙体、五肋柱复合墙体)1/2比例的密肋复合墙体低周反复试验结果,通过对其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破坏模式等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五肋柱复合墙体发生弯曲型破坏,外框柱过早破坏退出工作,而三肋柱复合墙体与标准复合墙体均发生剪切型破坏,砌块、墙板、外框依次发生破坏,两者之间相比较,标准复合墙体抗震性综合比较要好于三肋柱复合墙体。试验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墙板设计及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清原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大部分村庄、良田、厂矿分部在中小河流两岸,河道污染源复杂多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今河道整治工程不仅仅关注其传统功能如防洪、航运等的功能,还要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要与周边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为了恢复与重建一个高效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系统,通过分析现有清原中小河流生态破坏现状及其成因,在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上,结合清原县实际,分析说明山区中小河流防治污染及生态修复方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外保温复合墙体、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节能建筑,基于复合墙体设计了节能30%和50%的节能方案,按照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限值以及选用的计算参数等,分别计算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对哈尔滨、沈阳、北京的复合墙体保温节能30%和50%的对比分析,得知复合墙体的节能是非常必要的和经济合理的,同时对两种保温材料聚氨酯泡沫和聚苯乙烯泡沫进行耗热量及成本回收期等指标对比分析,以便于节能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重力坝最大可能破坏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我国援助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某复合墙体外保护住宅楼维护层产生裂缝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格构锚固体系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测得格构锚固体系的梁下土体抗力、格梁内力、位移及变形破坏等关键数据,进而得出滑坡防治中格构锚固体系的承载机理与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及锚索锚固力作用下,格梁节点处下部受拉、上部受压,跨中处下部受压、上部受拉,整体受力呈“S”曲线状;随着荷载的增加,格梁节点处向坡内弯曲变形、跨中处向坡外弯曲变形;格梁的主要破坏形式有跨中“弓”形弯折破坏、节点处受压碎裂破坏、格梁中间土体拱出破坏、格梁上方土体挤出破坏4种类型;格梁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塑性多绞弯折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Hardfill坝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到大坝破坏模式与设计准则的探讨.为此,运用不同的结构破坏分析方法,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对典型Hardfill坝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各种方法所揭示的大坝破坏过程与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大坝破坏破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安全度数值都有一定的不同,但各种方法都揭示了Hardfill坝的坝基面、坝体填筑层面以及坝趾部位是大坝结构的薄弱环节,大坝最终都发生了沿坝基面或者层面的整体失稳破坏模式.经比较,强度储备法与以强度储备为主的综合法比较适合用于Hardfill坝破坏模式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对比了4个不同坝体宽高比面板堆石坝的变形特性,探讨宽高比对面板堆石坝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坝体沉降和上游面法向位移受宽高比影响较大,坝体轴向位移受宽高比影响较小。当宽高比小于3.0时,受河谷拱效应和地基约束的影响,坝体沉降和上游面法向位移随宽高比增大而增大,宽高比越小,河谷拱效应和地基约束作用越明显;当宽高比大于3.0时,河谷拱效应和地基约束较弱,坝体沉降和上游面法向位移对宽高比并不敏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斜压破坏的特点,充分利用斜压破坏的高承载力,采用理论分析结合试验研究的方法,通过改变配筋方式增加剪跨段的延性,即利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解决小剪跨比受力状态下简支梁发生斜压破坏的脆性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配筋方式不但能充分利用小剪跨比受力状态下简支梁的高承载力,而且对其延性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剪跨比对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抗爆性能与破坏形态的影响,分别采用LSDYNA软件中两种不同的混凝土材料模型(*MAT 84与*MAT 159)进行数值分析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数值分析发现:相同剪跨比的条件下,纵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抗爆性能的影响大于面积配箍率;随着剪跨比的增大,梁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与压碎破坏。  相似文献   

14.
Hardfill坝结构破坏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Hardfill坝是一种新坝型,有必要研究其结构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评价结构安全度以促进新坝型的发展和应用。采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进行了国内首次Hardfill坝破坏模型试验,分析大坝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试验结果表明,Hardfill坝的破坏区域主要发生坝踵、坝趾及坝基面上,在超载过程中大坝经历了稳定、非线性变形以及失稳破坏三个阶段;大坝破坏模式为坝踵首先出现开裂,坝趾随即产生裂缝,最终坝体沿坝基面整体失稳,同时坝踵与坝趾附近部位开裂而形成了脱离坝体的三角形块体;坝踵、坝趾开裂超载系数K1=6.0~7.0,大变形超载系数K2=7.5~8.5,最终破坏超载系数K3=9.0~10.0。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起旋器出口面积收缩率对水 平旋流泄洪洞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面积收缩率对流态、泄流量、壁面压强和空腔内的 气体压强均有较大的影响。面积收缩率较大时,流态变化复杂,泄流量和环流空腔内的负压 的变化减小,但空腔环流的空腔直径和泄洪洞的消能率增大。   相似文献   

16.
土工织物梯度比试验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梯度比试验来判别土工织物的淤堵性能时,由于试验对土工织物的实际工作条件作了很大简化,并且其试验结果(梯度比值GR)对土体和土工织物在水流作用下的变化不太敏感,因而判断结果并不理想。为了使梯度比试验在判别土工织物淤堵时更加有效, 研究人员对梯度比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在试验中加入了织物的受拉、反滤系统的受压、往复水流、动荷载、砂砾层对渗流的阻碍这些外在因素,同时阐述了这些因素作用下土工织物的防淤堵机理。  相似文献   

17.
干砌条石建筑是福建古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很差。提出了干砌条 石墙的丁字销键拉结抗震加固法。通过干砌条石墙加固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单、双面丁字 销键拉结加固法对干砌条石墙的破坏形态、水平极限承载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性能等抗震性 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丁字销键拉结加固方式能有效提高条石墙体的整体性;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 下,墙体不易松散。它利用原有砌缝嵌入丁字销键及拉结钢筋,对墙面外观影响小,且可根据工程加固 升级改造的要求,在必要时进行拆卸而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该方法在古建筑石结构抗震加固中具有 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笔者分析了槽板式地下连续墙成槽常用工法的应用情况及特点,如导板式液压抓斗、多头钻、双轮铣、冲击反循环及水力成槽法等。较详细介绍了SV型水力成槽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如结构组成、设计依据及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等,并提出了水力成槽施工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多侧墙矩形渡槽预应力损失规律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漕河渡槽槽身为三槽一联加肋带拉杆的三向预应力结构形式。基于复杂施工条件下的预应力长期原位测试结果,对预应力的损失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预应力筋孔道摩阻系数 k ,μ值,不同孔道类型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预应力钢筋松驰损失值,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孔道间影响效应,以及分步施工期间和加载过程中预应力历时损失。试验结果表明:瞬时损失的百分数与张拉应力的大小关系不密切;实测预应力损失值与按现行规范中确定预应力损失的方法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异;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在总损失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后续荷载作用和温度影响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较小可予以忽略。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落石偏移比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落石模型试验,分析下落高度、坡形、坡表铺装、质量等因素对落石偏移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除落石从坡顶(0 cm)自由下落,偏移比随机性较强,无明显规律外,不同下落高度(不同入射速度),落石偏移比随入射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台阶状坡形上落石偏移比较上陡、下缓坡形上大;坡面越坚硬,偏移比越大;落石质量越小,偏移比越大;就偏移比值来说,均在0.5范围内。在实际工程中,较大的入射速度、台阶状坡形、较小的落石质量、坚硬的坡表都会带来较大的偏移比,以及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被动防治中应考虑更大的横向威胁范围,为落石防护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