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该文在深入解读《营造法式》等古典经典的基础上,分析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场所精神”。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国家法定本文,而非个人创造。中国古代已实行了建筑的“标准化”制度,成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图式。 相似文献
4.
"礼"在建筑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礼制建筑,还有因"礼"而产生的一系列建筑等级上的差异。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甚至建筑材料和装饰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礼制的烙印,文章以宏观到微观为路线浅析中国古建筑的"礼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一些观念以及文人诗画中的庄子哲学,试图诠释亭子作为一种世界之内的存在的场所意义。亭子不以被看为目的,它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场所。内部的虚空是它作为一个场所实现的方式。在对虚空的容纳中,它以一个完整的独立面貌呈现出来。它自身通过聚集着空间的位置,持留着此在者的时间,它吸引着人的驻足,而任何在亭子中驻足的人,都是此地的一位客人。他作为一个客人的在场,达成了自我与亭子之间自由世界的建立,从而得以再次栖居。最终,大地在这种栖居的意义上,显露了自身。 相似文献
6.
7.
利用FDS和Building EXODUS软件实例分析了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中改建的某商用场所(聚春园驿馆)的消防安全性能,模拟烟气运动过程得到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模拟人员运动疏散过程得到人员必需疏散时间,验证场所的消防安全性,并提出类似场所消防管理的改进建议,对类似场所的消防审批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一个民族的时空观,往往对该民族文化规范、行为、活动和成果起着深层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文化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个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观念。 1.西方机械的时空观 西方语言中,动词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他们的时间概念,像一个连续的直线过程,一说时间,首先想到的是比某一点靠前或是错后。研究西方神话或宗教也可以发现,如《圣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份历史叙述,文章从概念和场所两个角度阐述CBD的历史发展:作为概念的CBD,人们对其理解主要从城市形态和经济发展出发:作为场所的CBD,20世纪末之前的CBD历史是一部发展、衰弱和复兴的历史.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即在信息和全球化时代,如何去重新定义CBD--一个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并做了初步探索,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目前而言还远非清晰,有待于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明朗.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国古建筑有两股源头,两根脉络。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另一个在长江流域以及广大南方水网地带。第一次的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秦汉建筑,经过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建筑的大融合,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已经成型了。第二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唐宋建筑,唐朝为建筑的高潮期,宋代是唐以后的一个“整理”阶段。宋的建筑转向细巧,也有条件出现了我国最有影响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成为这个高潮的尾声。第三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明清建筑。这一次交流融合的规模较小,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南北之间。明清建筑已经表现了成熟期过去以后的那种深思熟虑,更加条理化、制度化,中期那种雄浑伟大的气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构建场所,必须先搞清楚场所的内涵以及场所认同的机理。本文就是以此为目标,运用文化研究的概念和方法,对场所和场所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窑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以河北磁县境内的磁州窑为主,故名磁州窑。它创烧于北齐,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以其简约质朴的造型艺术和粗犷奔放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当时的官窑作品一样,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磁州窑作为民窑更以其品种多、产量大、实用性强、工艺独特成为当时最大的窑场。从磁州窑的器物形式来看,由于其来源于民间并与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呈现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