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平板电视销售的井喷期从2003年开始,平板电视在中国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以后,平板电视销量连续两年同比增长率超过200%。进入 2005年,平板电视则更是进入了“销售爆发期”。这一年,国内平板电视一共卖掉了190万台。在大中城市, 平板电视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CRT电视。可以说,平板电视在中国内地市场真正大行其道,是2005 年。因为这一年,以等离子和液晶为代表的平板电视真正成为了电视机市场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高清、大屏幕、网络化是这几年刺激平板电视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过随着世界经济的跌宕起伏,平板电视市场也受到饱和等因素的影响而趋于平淡。2010年冒起的3D显示热潮,引发了平板电视市场的爆发,众多电视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入到3D电视的研发中,各类3D电视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中国平板电视的丰收年“,平板化”已成为中国彩电业最热的关键词。中外平板电视的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虽然国外企业在平板电视及关键部件上占据着技术优势,但是国内平板电视生产厂商都从不同角度拓展各自在平板电视市场的份额,推动着总体市场不断攀升,成为新的市场消费热点。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在日前一场“2005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高峰论坛”指出,国产品牌已经在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角逐中显示出自己强大的实力。在本次评比中康佳的液晶电视在品牌、产品与质量方面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其等离子电视凭借时…  相似文献   

4.
平板电视绝对是2005年的市场宠儿。由于价格持续走低,平板电视开始展现它的亲民迹象,走入了更多的家庭。2005年,等离子、液晶电视的表现各有千秋。谁是最值得购买的平板电视,哪款电视最受欢迎,全在2005平板电视奥斯卡。  相似文献   

5.
《现代电子技术》2006,29(7):I0007-I0007
平板电视近两年在市场上可谓风光无限,主流彩电企业更是对平板电视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市场调查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平板电视的总需求量预计将达到500万台。随着平板电视的逐渐普及,与之如影随形的售后服务问题也被业内频频提及。按理来说,平板电视本身的售价比传统彩电高出几倍,本来应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但由于目前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标准缺失,造成了售后服务和保修期限的不明确。根据消费者协会的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等离子、液晶等高端彩电大量走进家庭,消费者对平板电视售后的投诉也正在不断增加,制订、推出统一的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标准成为彩电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以及国美、苏宁、大中等家电卖场也曾相继推出了地方性的或者企业性的平板电视三包规定,主流彩电企业也纷纷推出相关服务措施,但毕竟不是能被业内广泛接受的国家标准,因此都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其实,平板电视售后服务标准缺乏,但之所以没有被提上日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平板电视虽是大势所趋,但普及的程度还需要时间来推进。2004年我国电视市场产销量达7300多万台,而平板电视2006年的发展规模预计也只有500多万台,这之间的差距从数字上就可见一斑。其次,平板电视的产品性质、原理、构造都与传统彩电有较大差别,主要零部件大多是依靠进口,维修价格相对偏高。一般来说,液晶电视使用3万小时就须更换荧光灯管,费用约数千元;而等离  相似文献   

6.
《现代显示》2006,(4):59-59
“2005年是平板电视元年”。在2006年2月28日-3月3日于日本冲绳县举行的“全球平板电视合作伙伴会议(Global FPD Partners Conference,GFPC 2006)”上,登台演讲的中国政府代表白为民(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部广播电视处处长,图1)介绍了正在迅速扩大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概况。据介绍,中国2005年平板电视的供货量约200万台,在包括CRT电视在内的全部电视供货量中的比例达到了7—9%,2004年的这一比例只有1.3%。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索尼和东芝退出PDP平板电视市场的传闻无疑是视频产品市场方面的重磅炸弹。尽管这两家公司并不承认全面退出PDP电视市场。但不再会加大对PDP电视的投资己是事实。2004年10月5日至9日,佳能和东芝新开发的36^# SED试制板在[CEATEC JAPAN 2004]上公开露面表明了东芝平板电视市场开发的新动向。这种着手开发近20年,又秘密研发了5年的面向市场的产品来者不善。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相对平静的蛰伏之下,在“金融风暴气势汹汹席卷全球之际,2009年的平板电视市场绝对不可能无动于衷。与2008年单调的尺寸竞赛相比,2009年的平板电视市场将会显得更加的波澜壮阔,波诡云谲。这是—个风云突变的日子,这也将会是群雄并起的时刻,借用电影《梅兰芳》的一句台词,“你的时代来了!”  相似文献   

9.
平板电视市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从未停止过,2007年,随着平板电视市场越来越成熟与透明,这场博弈也将愈加激烈和精彩。历经半年日寸间。中国平板电视行业围绕着奥运商机、标准博弈和产品创新等事件演绎着一场场热点争夺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光电技术》2008,49(4)
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市场上主流畅销的平板电视厚度在10cm到15cm左右,这已经很不错了;但随着平板电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超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平板电视厂家似乎亦把生产出更加薄的平板电视看做品牌研发技术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刘广山 《电子世界》2005,(12):18-19
随着等离子、液晶等平板显示器件的出现,平板电视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场和家庭中,在平板电视宣传资料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恐怕非高清晰度莫属了,这成为平板电视一个重要的产品性能,也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业界动态     
《实用影音技术》2014,(1):17-27
一、变革与挑战2013中国平板电视行业大会2013年,中国的平板电视市场热闹非凡,4K超高清技术、AMOLED技术、曲面显示技术以及互联网智能化的概念为整个行业添加了新鲜的元素,众多互联网厂商的加入也让行业变得更加热闹。作为对全年整个市场的总结,中国电子商会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2013年中国平板电视行业大会,今年的主题为“软硬实力全升级产业迎来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09中国平板电视消费市场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对平板电视市场的现状和权威评测结果做出了点评。专家指出,动态清晰度、色彩表现和电视能耗是选购平板电视三大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4.
《家庭影院技术》2006,(9):75-75
继WEGA品牌系列后,索尼公司于2005年针对大屏幕平板电视推出了BRAVIA品牌,其第一代产品就成功地占据了竞争激烈的平板电视市场。  相似文献   

15.
标准速递     
《电子质量》2009,(8):54-54
平板电视能效国标将出台15%平板面临淘汰 近日,难产的平板电视能效国标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已于6月底、7月初完成标准的审定,这标志着平板电视能效国标技术审查已告一段落。据悉,该项新标准有望今年10月份出台,明年3月,市场上所有的平板电视都将贴上能效等级标识,而目前市面上15%左右的高能耗彩电产品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刘丹 《世界电子元器件》2006,(4):24-24,26,28
业界认为,平板电视将会成为电视市场主角,而中国是全球该领域最有希望的地区。鉴于中国彩电市场格局,未来几年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将超过CRT电视,而LCD电视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出口数据显示,世界上大部分平板电视都已打上中国印记。中国的平板电视行业已拥有自主领先的出口生产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17.
一、产业现状   2007年上半年,平板电视依然是中国消费电子的中坚力量,液晶电视终端大幅降价刺激消费.等离子市场绝地反击.相关厂商加大投入.推动等离子电视平稳增长,平板电视总体销量持续上涨。高清数字电视取代普通电视,平板电视和数字电视正在成为电视市场的两大核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电视和平板电视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视的市场投入量也在与日俱增。根据日本JEITA的统计,2005年5月底,平板电视在日本市场的投入量以32万台的数量首次超过传统的显像管电视。JEITA还预测日本在2006年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率将超过50%。日本先锋公司预测2008年全球的等离子市场将超过800万台。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过去的一年,平板电视可谓是井喷年,伴随着平板电视行情爆发的是价格的一路下滑,平板电视较年初价格跌幅达30%以上。与此同时,这一年里,平板电视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引进了德国的一项被认为很难实用化的气体显像技术,然后联合了几个家用电子公司联合研发,做出了第一台等离子显示屏,开创了平板电视时代。时隔近30年,平板电视的发展突飞猛进。并逐渐形成了以液晶阵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众所周知,在平板电视领域中。等离子和液晶电视是两个差别较大却各有千秋的显示技术。然而随着整个平板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液晶一家独大,等离子艰难求存的局面在消费类电子市场逐渐显现。如今,老百姓选择平板电视产品,几乎都是直奔各大液晶厂牌的展台,对等离子产品兴趣了了,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曾经撑起平板电视市场大半边天的等离子技术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