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日电子》2007,(5):76-76
现场总线是用于过程控制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之间的一个标准的、开放的、双向的多站数字通信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以全数字式现场总线(FIELDBUS)为代表的互联规范,正在迅猛发展和扩大。由于采用现场总线将使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系统安装费用减少并且易于维护,  相似文献   

2.
现场总线     
《今日电子》2007,(10):90-90
现场总线控制是工业设备自动化控制的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络。它是依靠具有检测、控制、通信能力的微处理芯片,数字化仪表(设备)在现场实现彻底分散控制,并以这些现场分散的测量,控制设备单个点作为网络节点,将这些点以总线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它是属于最底层的网络系统,是网络集成式全分布控制系统,它将原来集散型的DCS系统现场控制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工厂现场设备、控制与管理实现了自动化,并引发了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变革,为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文章通过介绍现场总线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从3方面总结了现场总线对工业过程自动化仪表与系统、自动化技术带来的深远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现场总线与以太网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采用ProfiBus和ControlNet现场总线以太网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基础自动化系统(LI)内部以及它与过程和管理控制系统(L2)之间的三电(电气、仪表、计算机)无缝集成问题。  相似文献   

5.
FF现场施工总线系统的技术需要具有关键的应用技术规划管理标准,根据现场施工综合性总线的结构类别,对设备、仪表、状态进行信息管理分析,逐步改善现场综合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要点,为电厂提供更加合理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管理标准,逐步提升综合电厂的控制标准,对管理水平进行借鉴和分析,提出合理提高电厂水平的方案.本文将针对FF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进行应用,制定合理的数据分析标准,提高现场总线数据的分析状态,确保工业生产的控制调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场总线系统FCS。分析了基本现场总线技术的FCS的优越性。以及FCS的工程应用,组态,调试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现场总线的主要技术特点、网络通信模型以及主流现场总线比较等为切入点,分析了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继而研究其对自动化仪表与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把握发展趋势的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过程控制现场总线——工程设计、运行及维护》是美国仪表、系统及自动化学会(ISA)出版的第一部现场总线专著。作者JonasBerge着眼于应用和实施,根据自已多年研究、应用现场总线的实践经验,结合从全球各个工业领域的最终用户搜集来的第一手材料,阐述了如何在过程控制领域应用现场总线。从工程设计到设备及控制策略组态、安装及调试、诊断及故障寻查、运行、校准及维护,作者对现场总线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怎么做”作了详尽论述。书中重点讨论三种领先的现场总线技术——HART、基金会现场总线(FF)和PROFIBUS PA,涵盖现场级和基于以太网的主站级网络。在系统运行章节还讲述了使用OPC技术进行软件集成。对于在互操作性、集成及迁移、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疑惑和相应解决方案,书中也作了讨论。书中所阐述的现场总线技术的益处将有助于工程师向决策层论证现场总线的优越性。最后还专为爱钻研的人了解现场总线如何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邓丽金 《电子世界》2014,(12):465-465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其综合运用而产生的自动化技术在不断革新,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场总线技术的出现使得可编程控制器、集散控制系统和自动化仪表等的功能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对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和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楼宇的自动化中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现场总线发展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场总线(Fieldbus)是集控制、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互连通信网络,可用于各种生产自动化现场智能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间数字化、串行、双向、多点的相互连接,被看作是一个由数字通讯设备和监控设备组成的分布式系统。90年代初,现场总线技术引起...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CC-Link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蒸汽锅炉的给水系统的成功实现。阐述了CC-Link现场总线结构特点及其通讯原理,并结合工业燃煤蒸汽锅炉给水系统的特点介绍系统中基于CC-Link总线构建的锅炉给水系统的监控网络,及其基本硬件配置和软件结构。详细介绍了利用变频器控制给水电机工作原理和采用触摸屏作为监控系统控制界面设计方案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与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也提出了数字化要求.文章通过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数字化要求及特点,从嵌入式技术及集成技术两方面,重点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数字化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方华 《电子质量》2010,(11):47-51
虚拟仪器是电子仪器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仪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软硬件资源结合紧凑,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直观方便,系统性能优良。虚拟仪器是未来仪器领域的发展方向,可应用于各种自动控制系统。本文首先对虚拟仪器、PXI总线以及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等测控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分析,并以我单位MEXA-8420气体分析仪系统改造为例,提出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检测领域的思想,然后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改造方案,并给出了方案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虚拟仪器技术是测试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IC测试中也有广泛应用。传统IC测试技术主要基于传统自动化测试系统(ATE),随着IC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进步,普通IC测试系统已不能满足研究和生产需要。文章介绍了一种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与传统IC测试系统结合的测试方案。该联合测试系统把传统测试系统、数据采集卡和分立仪器通过LabVIEW程序联合在一起。系统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ATE系统、测试PC和示波器组成,软件使用LabVIEW程序编写,完成仪器控制、数据采集和报表生成等功能。该系统已完成了某型号数模混合电路的测试。  相似文献   

15.
虚拟仪器技术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门学科的结晶,在此将现代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船载测控雷达直流电机测试,设计了船载测控雷达直流伺服电机的在线测试系统,使用PID控制算法控制定标参量,通过TCP/IP协议实现了测试数据的远程共享和用户对测试系统的远程操控。该系统可以实现直流电机的负载控制以及对扭矩、转速、功率以及温度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6.
刘殿金  魏兵 《电子测试》2016,(19):111-113
对MATLAB中仪器控制工具箱的使用方法和仪器控制的实现方案进行探讨,针对现有基于TCP/IP接口的测试系统软件开发的特点,以一典型实例,提出基于MATLAB平台和TCP/IP接口的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叙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以及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实例表明,使用仪器控制工具箱,在MATLAB环境下进行TCP/IP测试系统的开发不仅方便可行,而且编程简单,功能强大,开发周期短.  相似文献   

17.
现场总线技术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技术,以S7-300 PLC作为一类主站,以触模屏TP170B作为二类主站,以自行研制的带Profibus-DP接口的智能仪表作为从站,组成单主站系统。可以实现对智能仪表的远程控制和网络控制。  相似文献   

18.
光于相关谱仪是激光散射技术领域的重要仪器,本文提出了其核心部件试验台的设计方案,并设计实现了光子相关谱仪的运动控制及温度检测单元.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步进电机细分技术和步距角细分检测系统,其软件、硬件电路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不同细分要求。完成的试验台设计可为国内光子相关谱仪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DDS数字合成技术,由FPGA产生测试系统的信号源,通过阻抗的数字化测量方法,设计一个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参数测试系统,实现对电路参数的自动测量.该系统采用上层软件和下层硬件分级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当今测控领域最流行的虚拟仪器开发工具LabVIEW为软件平台,以NI ELVIS虚拟仪器套件,ALTERA公司的DE2开发板和PC机为硬件平台.系统成本较低,具有友好、灵活的人机界面,精度较高,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20.
Fieldbus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Autom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ieldbus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automation is not only relatively complex because of the number of solutions possible, but also, and above all,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ronically, these in turn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ultitude of solutions available. If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needs is relatively standard, as they will always involve connecting sensors, actuators, and field controllers with each other, the options in architecture are numerous and can impose the need for certain services. The required performances themselves and the QoS expected fundamentally depend on the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traces this technology from its beginnings, which go back to the first industrial networks in the 1970s. The princip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are recounted, from the initial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s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The diverse technical solutions are then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In particular, we study the temporal aspects,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