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明 《电信交换》2007,(2):39-43
主要介绍了固定移动融合(FMC)的发展情况,对各个标准化组织的FMC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包括TISPAN、ITU和3GPP等,最后,对FMC的核心技术IMS的标准进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辉 《世界电信》2007,20(12):33-35
宏观环境的变化驱动FMC成为热点进入21世纪以来,用户对无缝通信业务的需求日益显现,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移动对固定业务的分流和替代也促使固定运营商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和融合业务。固定移动融合作为早期出现的融合业务,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的热点之一。ITU-T、  相似文献   

3.
FMC及其演进     
固定移动融合(FMC)是实现无处不在网络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通过FMC可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业务体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话音、数据和娱乐需求。FMC也是电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突破市场竞争“红色海洋”困境,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FMC的发展分析,给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内FMC发展策略,并分析了FMC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FMC发展趋势     
FMC(Fixed-Mobile Convergence)即固网与移动网络的融合,其优势在于把固定网的高带宽和移动网络的移动性两大优点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的通信服务。2005年,多数发达国家开始真正启动FMC计划,以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为先导,开始全面推进两网的融合。应该说,FMC并非全新概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经提出,但受当时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等限制,并未被广泛接受,最终形成固定和移动两大阵营各自发展的局面。2003年,国内出现的“一号通”业务,其实就是一种综合固定和移动特点的新业务。目前,FMC之所以再次受到重视,其原因可归结于市…  相似文献   

5.
FMC技术研究     
回顾了FMC产生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了FMC体系结构,并重点探讨了IMS网络融合和UMA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IMS与FMC     
罗松 《电信科学》2006,22(5):86-87
1 FMC对于运营商和最终用户的意义 最近几年,FMC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最终用户,FMC意味着什么?FMC意味着“一个终端,一个号码,一个账单,一致的业务体验”,给用户带来的便利性和愉悦体验是可想而知的.既然好处这么多,为什么FMC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起来呢?主要的原因除了技术成熟度和产业链的准备度不足之外,还有固定、移动网络的历史包袱以及固定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对待FMC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7.
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是固定与移动融合的简称。FMC允许客户使用同一终端,从任何网络接人,享受相同的服务,其发展过程分为业务捆绑、综合业务和终端设备融合。FMC可以使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账单的前提下.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能够实现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通信。FMC就是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终端能够无缝漫游。对于用户.FMC意味着简单和方便;对于运营商,FMC是能够让他们从新的增值业务中获取额外收益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通信市场向需求拉动的转变,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业务的角度来思考FMC。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FMC成为摆脱困境的优选丁具之一.FMC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使用FMC服务的用户不多.但是FMC服务将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07年,全球将有330万用户,2011年前将达到9200万,届时这部分用户每年花在FMC服务上的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占电信行业年收入的3%,可见FMC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门汝静  刘勇 《世界电信》2006,19(11):54-57
随着固定和移动网络上的业务由传统话音向数据和多媒体类新业务的演变,固定移动融合(FMC)已经成为通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也成为移动和固定运营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茎 《通信世界》2006,(22B):25-26
基于IMS架构的FMC(固定移动融合)目前已经得到众多运营商、设备商的普遍认可,而固定/移动接入下的语音连续性(以下简称双模切换)也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FMC落地的第一步。原因何在?双模切换又究竟能给运营商和广大用户带来怎样的好处?如何来实现双模切换?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10.
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是固定与移动融合的简称。FMC允许客户使用同一终端、从任何网络接入、享受相同的服务,其发展过程分为业务捆绑、综合业务和终端设备融合。FMC可以使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帐单的前提下.无论在办公室或家里,都能够实现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通信。FMC能够使终端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对于用户,  相似文献   

11.
FMC即fixed-mobile convergence,是指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的融合。目前对这一概念有着多种理解。全球性固定移动融合联盟对FMC这样定义:它是运营商统一利用移动和固定运营商的资源和网络为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及其他运营商可以提供的增值业务。其主要特征是网络的业务提供与接入技术和终端设备相独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固定移动融合(FMC)成为电信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目的是使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固定移动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其中终端的融合在这三个层面中最能让用户体验到融合,是FMC落实到用户身上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3.
丛亮 《通信世界》2007,(27A):16-16
对于即将上马3G、实行电信重组的中国电信业来说,FMC的意义更加重大,现有移动运营商和即将获得移动牌照的固网运营商将在固网与移动网的各个层面展开正面交锋,FMC无疑将成为各自应付未来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固定移动走向融合FMC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是固定与移动融合的简称。FMC允许客户使用同一终端、从任何网络接入、享受相同的服务,其发展过程分为业务捆绑、综合业务和终端设备融合。FMC使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账单的前提下,在户内能够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在户外可以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通信。FMC就是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使终端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对于用户,FMC意味着简单和方便;对于运营商,FMC是能够让他们从新的增值业务中获取额外收益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通信市场增长向需求拉动型的转变,业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业务的角度来思考FMC。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固定移动融合(FMC)成为电信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成为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目的是使得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固定移动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其中终端融合在这三个层面中最能让用户体验到融合,是FMC落实到用户身上的一个重要的层面。英国电信的Bluephone、韩国电信的MU one phone等都是FMC在终端融合层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1引言现代个人通信正朝着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用户期望能够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都能得到理想的优质通信服务。电信运营商不能再限于提供单一的服务,而是要成为能够提供终端、内容、应用、服务整套解决方案的综合信息服务商,原来单一经营固定或移动业务的运营商要向全业务经营模式转型。因此,如何更好地集成固定与移动技术的特点,结合固定和移动通信的优势,发展融合业务和融合终端,来满足用户对通信业务的需求,成为电信运营商乃至整个电信业界所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话用户数,移动通信业务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固话业务发展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市场份额不断被移动运营商蚕食.在这种情况下,固网运营商开始重新考虑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FMC).希望通过FNC实现移动网络与固网间的无缝漫游,鼓励用户使用固定阿络,从而夺回一定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8.
继固定WiMAX正式商用之后,WiMAX整个行业的重点放在了移动WiMAX上,移动设备商的天平开始逐渐向移动WiMAX倾斜,移动WiMAX已经正式走舞台。同时,国内基于固定WiMAX的测试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WiMAX将在中国电信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FMC)是目前电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详细分析了各种无线融合的技术方案,指出无线融合是实现FMC,满足用户个性化、高质量化和多样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彭歆北 《通信世界》2009,(14):27-28
为顺应FMC整合潮流,中国电信在进行业务体系演进时可参考海外运营商经验重点发挥固网的优势,扩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