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有效减少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采用不同混凝电催化氧化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利用单因素法分别探究了不同混凝方法、电极类型、电极间距、电流密度等影响因素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采用Ti/Ru-Ir电极对垃圾渗滤液进行Ca(OH)2+PAM+FeCl3混凝预处理.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极间距为20 mm且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COD、氨氮去除率较高.混凝电催化氧化工艺可以有效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减少垃圾渗滤液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采用不同混凝-电催化氧化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利用单因素法分别探究了不同混凝方法、电极类型、电极间距、电流密度等影响因素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采用Ti/Ru-Ir电极对垃圾渗滤液进行Ca(OH)2+PAM+FeCl3混凝预处理.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电极间距为20 mm且反应时间为4 h条件下,COD、氨氮去除率较高.混凝-电催化氧化工艺可以有效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相似文献   

3.
以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催化氧化处理污水过程中催化剂及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硫酸亚铁作为催化剂,以活化铁屑作为微电解材料,在声强为11.94 W/cm2,声能密度为0.11 W/cm3,初始pH值为5.5,投加FeSO4为0.3 mmol/L,并在反应过程中控制pH值保持在5.5左右,初始浓度为37 000 mg/L的条件下,经过240 min超声辐照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降解率可达到81%,达到了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4.
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工艺出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Fenton试剂处理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探讨了pH、Fe2+、H2O2、反应时间等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CODCr去除有较好的效果.Fen ton氧化法的最佳操作条件:pH=7,H2O2投加次数为1,FeSO4·7H2O的投加量为0.1mol/L,H2O2/FeSO4·7H2O投加比为4∶1,反应时间为210min,反应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5.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危害,水质和水量特征、控制措施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指出要减少渗滤液产生量和控制其水质;探索处理新工艺及最佳设计运行参数;探讨氨氮、重金属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其延移转化规律等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深度氧化技术(AOTs)及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深度氧化技术[AOTs]的原理,该技术的关键基因·OH产生的不同形式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尤其是用于处理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垃圾渗滤液主要是指垃圾场中由表面下渗的雨水 进人填埋场后,沥经垃圾层和所覆土层而产生的含有 大量悬浮物和高浓度有机或无机成分的污水,成分主 要包括有机物、微量金属元素(含重金属)、常见的一 些无机盐类、微生物和固体物质,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主要污染源之一有研究表  相似文献   

8.
针对垃圾渗滤液传统处理方法工艺复杂、效果欠佳的缺点,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对西安市某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进行氧化降解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过氧量等影响氧化降解效果的4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过氧量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垃圾渗滤液中CODCr及NH3-N的去除率;在压力为26 MPa、温度为420℃、停留时间为10 min、过氧量为2.0的条件下,该水样的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98.43%,NH3-N去除率最高可达96.61%。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Fenton反应处理经膜生物反应器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初步探讨了其氧化和混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Fenton反应处理该渗滤液时,混凝作用贡献高于氧化作用.当COD总去除率为80%时,氧化去除率仅为20%;在混凝反应阶段,pH最佳值的适宜范围为3.2~5.0;该pH值随着硫酸亚铁用量增加而升高,而随双氧水用量增加先升高后逐渐降低.Fenton反应的混凝作用机理主要以吸附网捕作用为主,能够选择性地去除腐殖质,当pH越低时,大分子腐殖质越容易被去除.  相似文献   

11.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其二次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不同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及循环喷洒处理)和不同处理工艺及其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并对其适用处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垃圾渗滤液为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被证明是处理该类废水的有效手段。为此,以一系列不同渗滤液浓度的模拟废水作为进水,对逐步启动UASB反应器进行了动态小试,得出了UASB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较快速启动方法。结果显示:接种普通厌氧污泥,逐步增加反应器负荷,经过95d的运行,完成启动。此时进水COD质量浓度为5250mg/L,COD去除率为85%,容积COD负荷达8.4kg/(m^3·d),容积产气率为5.0m^3/(m^3·d),反应器底部形成少量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3.
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和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渗滤液的水质水量特征对不同处理方法及工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工艺技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COD一般可达10 000 mg/L~80 000 mg/L,NH3-N一般在10 000mg/L,且含有十多种重金属离子,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污水处理中的难点,笔者对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和特点进行了一般的叙述,重点介绍了当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几种基本方法: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回灌法.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空化水射流空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复杂有机物,通过实验研究了泵压、围压、pH值和空化时间对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规律,得出了空化水射流能降解有机物,从而显著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的结论,同时确定了最佳空化条件是围压0.6 MPa,pH值9.0,空化处理时间90 min,泵压10 MPa。在最佳条件下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COD和BOD5分别上升了124.8%和293.3%,BOD5/COD也提高了52.44%,色度降低,SS提高了191.5%,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级UBF-两级BCO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对工艺的启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42h/L,启动时间为60d时,出水COD平均去除率为67.4%,UBF工艺中出现甲烷八叠球菌,BCOR反应器的填料上已形成基本稳定的微生物种群,启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混凝-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预处理和Fenton深度氧化法联合处理,实验得到了PAC和FeSO4两种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始pH、FeSO4投加量、H2O2/Fe2+物质的量的比等因素对Fenton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自最佳条件下,PAC-Fenton和FeSO4-Fenton对COD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1.4%和90.3%,其中,FeSO4-Fenton法在工业应用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聚铝、聚铝铁、聚硅氯化铝和聚硅酸铝铁等4种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混凝处理的特性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铝系聚合絮凝剂中,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远好于聚铝、聚铝铁和聚硅氯化铝,对浊度、色度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7%、96%和42.5%。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在盐度影响下亚硝酸型反硝化动力学特性,采用长期处理垃圾渗滤液的SBR反应器内具有良好短程生物脱氮特性的活性污泥进行亚硝酸型反硝化批次试验,通过函数拟合确立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盐度的突升或突降都会使比反硝化速率减慢,并且影响程度随初始ρ(NO2--N)的增加而增大,在盐度为10 g/L,初始ρ(NO2--N)为100 mg/L时,比反硝化速率(以N计)达最大值16.28 mg/(gVSS·h).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的比反硝化特性在各盐度下均符合Andrews模型,且盐度的升高和降低会使系统的最大比反硝化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下降,抑制常数Ki上升.在10 g/L盐度下,μmax(以NO2--N计)=22.57 mg/(gVSS·h),Ks=20.71 mg/L,Ki,min=613.32 mg/L.  相似文献   

20.
Fenton—混凝法在垃圾渗滤液预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重庆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 ,采用Fenton法进行催化氧化后 ,再投加聚合铁进行混凝沉淀处理 ,可较大幅度地降低废水中的CODCr,为后续的生化处理提供条件。研究了原水 pH值、FeSO4·7H2 O和H2 O2 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及聚合铁的投加量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