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堡油田K2t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堡油田C3断块K2t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堡油田C3断块K_2t_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规模的隔夹层既影响流体的垂向渗流,也影响水平渗流,并制约油田开发的注采层位和射孔层段。以海上某油田最大探明储量单元的主力砂体内的隔夹层为例,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测试、录井等资料对砂体内的隔夹层性质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砂体气顶内部的非储层是一个含泥质灰岩差储层,不是一个纯粹泥岩非渗透层,从而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在后继的开发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
6.
双河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通过分析双河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沉积机制,结构和各种类型夹层的成因,总结出适合其特点的细分对比新方法。展示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厚油层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7.
储层中的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识别入手,将塔中4油田砂砾岩段储层中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物性三大类,并研究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的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与对比,建立了该地区的隔夹层识别标准。在对单井纵向隔夹层的识别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隔夹层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为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方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水平状夹层三维地质模型,在储层深层次描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指出了夹层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石炭系东河砂岩段为主要目的层的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显现出油藏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等现象。研究中注意到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中存在的隔夹层与相邻正常储层差异明显,遂通过岩心观察及钻井试油资料分析,明确了隔夹层形态、岩石学成分及成岩作用等特征,进而分析了隔夹层对储层中流体流动及物质交换所起的作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中钙质隔夹层与其相邻储层岩石骨架颗粒组成基本一致,但正常储层成岩作用复杂,而隔夹层中基本上只发育方解石、白云石及硬石膏等胶结物的胶结作用,往往导致钙质隔夹层物性极差,并造成隔夹层上下的原油及地层水性质的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内流体分布不均、流动性复杂的原因是隔夹层对流体流动的非均匀阻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产量劈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厚层块状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开发特征,在动态分析以及区块测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油层动用范围随蒸汽吞吐周期变化的规律,并采取基于油井加热体积的新型产量劈分方法,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在辽河油田冷41,块的应用实践表明,该产量劈分方法既符合稠油热采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又适应厚层块状油藏地质特征。该方法精确、实用,可信度较高,为类似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生界低压裂缝性砂岩油气藏地质响应特征与常规油气藏不同,综合解释评价结果与试油结果有偏差。通过分析油气储存状态对录井效果的影响,结合中生界油气藏地质录井显示特征,研究了应用岩屑显微荧光图像新技术识别中生界裂缝性油气藏的方法,以及运用工程参数评价裂缝性储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新元 《断块油气田》2012,(Z1):28-31,35
辽河油区L断块区属常温注水开发的巨厚块状稠油油藏,动用程度是影响此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因素。鉴于油藏下部油层动用较好,而上部油层动用有限,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隔层对注入水的封隔能力,并根据油层及隔层发育状况,将区块分2个部分进行二次开发部署。主体部位进行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注水开发,可增大注水波及体积;下部油层较为发育区部署水平井挖潜,提高区块的储量动用程度,实现二次开发,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石油化工应用》2016,(7):23-25
王官屯油田沙河街组沙一段生物灰岩、沙三段以及孔店组火成岩目的层容易发生裂缝性和孔洞性漏失,严重影响了钻井速度。通过对发生井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近5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并经过室内研究,提出对该区块的井漏需采取预防为主和有针对性的堵漏相结合的综合防漏堵漏方式,形成了防漏堵漏钻井液技术措施,为优质高效地完成王官屯油田钻井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礁灰岩特征和块状体储层建模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胡光义  古莉  王福利 《岩性油气藏》2007,19(2):90-92,96
LH4-1油田是在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生物礁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稠油油田。生物礁灰岩是海相地层中产生的一种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块状储集岩体。通过对礁灰岩成因环境的分析,结合地震属性认识储层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块状地质体与垂向加积碎屑岩储层地质建模方面的特殊性,探索了适合块状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油藏具有致密低渗透、丰度低、储量大的特点,已钻遇的多口高产井显示出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已成为中石化能源接替区之一。通过烃源岩、储层物性、圈闭特征、成岩作用及泥岩欠压实特征分析,认为构造作用造成了成岩作用路径及过剩压力发生变化,进而使储层类型多样,最终导致了中生界成藏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将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油藏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3种类型:自源高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低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和远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高效储层;自源“低压”半封闭油藏勘探重点为碎屑岩古风化壳;而远源常压开放油藏勘探重点则为与古地貌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  相似文献   

17.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复杂,70%的油井需要酸压建产,部分油井因埋藏深、地温高,原有的酸压规模小,裂缝穿透距离有限,不能有效沟通储集体,导致油井供液不足,低产低效。通过对已实施油井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大型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为(1)油井所处井区油气富集程度;(2)油井控制区域储集体发育程度;(3)前期酸压沟通储集体状况;(4)压裂施工规模及参数。  相似文献   

18.
春光油田春17区白垩系主要为特、超稠油油藏,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岩性复杂、识别难度大的特征。根据春光油田以往的电性识别标准难以有效地刻画油层的厚度,主要原因是该区储集层中钙质砂岩极为发育,胶结致密,电阻率较油层高(最高达6Ω·m),仅仅利用电阻率大小识别油层与地下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根据钻井取心以及岩样分析结果,利用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结合试采情况,建立了油层识别图版,利用该图版能够较好地判断油层、干层和水层。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不同时代砂岩漂白现象的研究表明,漂白砂岩形成均与有机流体的参与有一定联系。因而,可将其作为烃类曾经运移、聚散的线索,预测在其附近可能有(古)油、气藏存在或遭改造破坏。鄂尔多斯盆地在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赋存状态发生了重新调整。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初步确定该区漂白砂岩形成于酸性还原环境。其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高岭石含量及黄铁矿含量,同时氧化铁边部颜色较中心浅;主量分析结果证实漂白砂岩的Al2O3含量较高,Fe3+/Fe2+较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岩心样品还是露头样品,都存在Eu负异常,均指示了还原环境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砂岩漂白现象指示了天然气的逸散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田大洼地区中生界基性火山岩的形成和分布受构造背景和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呈北薄南厚的分布特征;首次认为水下喷发型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为基性火山岩良好储层,呈北部尖灭、南–东部相变、整体呈东西向鼻状分布的特征;该区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具有断层–不整合面"接力式"立体输导体系,形成整体含油、立体成藏、构造和有效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拓展辽河油田基性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