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分析,提出了在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中的要点及治理措施与对策,旨在对路基不均匀沉降这一质量通病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高填方湿陷性黄土路基拓宽不均匀沉降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赤承高速公路工程拓宽路段结合部整体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适合于高速公路拓宽路段工程处治技术,有效地减少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加宽路堤的整体稳定性,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今后的公路工程拓宽路段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目前建筑物变形监测精度指标的各种观点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建筑物变形监测安全度的概念,并以此确定变形监测的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4.
分析建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应处理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轨道板受力的影响及基于轨道板疲劳强度的不均匀沉降控制标准.以京沪高铁工程为背景,建立20、30、40、50、75、100 m等不同弦长以及0到100 mm不同沉降幅值的余弦式不均匀沉降分析模型,研究轨道板上的弯矩分布规律,比较分析沉降曲线始端截面与中间截面的弯矩规律.基于轨道板混凝土疲劳强度史密斯设计图,确定轨道板的动力疲劳强度允许值,并基于轨道板抗弯疲劳强度提出高铁路基中长波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6.
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地质勘察资料,对具有一定坡度和深厚填土区域地基处理失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1)在黄土地区地面沉降可分为4个阶段即增长期、平稳期、加速期、以及最终稳定期,黄土的沉陷是造成沉降再次加速的原因。建议黄土地区沉降监测应该予以加长,以确定最终的稳定期。(2)黄土的沉陷不仅使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也会改变黄土区桩基的力学性质,造成桩基下部土体的变形。单纯依赖桩的刚度来控制结构变形是存在风险的,也应该控制桩侧土体变形。(3)在具有坡度的黄土区域,地面标高较低的一侧土体胶结作用较弱,且该区域承担更大的上部填土荷载,这是导致地面标高低的区域发生更大变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基础已施工完毕,上部局部发生层数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分析,提出了调整回填土量解决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施工措施,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黄土某事故建筑物进行现场勘查,并进行沉降观测,在对该建筑物地基土性指标比对时,发现该建筑物地跨灞河Ⅲ级阶地和低级黄土塬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通过对厂房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发现由于低级黄土塬地基土的工程性能明显优于灞河Ⅲ级阶地地基土,致使厂房沿分界线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地基被雨水浸泡后,加速了建筑物地基黄土的不均匀湿陷沉降,最终导致建筑整体破坏.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城镇建筑区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监测网的布设及观测方法,在建筑物在实际变形观测过程中,通过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预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得到建筑物倾斜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相互联系成整体来承担荷载并发生变形。引起基础沉降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均匀沉降,其上部结构裂缝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为了快速鉴别裂缝产生的原因,本文对因基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裂缝的几种形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且详细描述了预防地基沉降的方法和上部结构的加固措施,使人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普速铁路常用的有损检测不适用于高铁无砟轨道,目前,高铁路基状态检测多依赖于轨检车无损方法,但轨道质量指数(TQI)仅代表轨道几何状态,无法直接反映路基服役状态且无法判定病害程度。鉴于此,以沪宁城际高铁为对象,采用轨检车检测与工后沉降观测手段,开展高铁路基服役状态监测研究。在绘制全线TQI数据图及工后沉降曲线的基础上,针对TQI与沉降超限做关联性分析,结合地质雷达、波速仪等下部结构探查,提出了"TQI+沉降值+下部扫描"比对筛查的高铁路基服役状态监测方法,并与路基病害工况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TQI异常与沉降超限无互相包含关系,且极大值区间互不对应;对比TQI超限次数与幅度,沉降超限与TQI超限次数的相关性更大。相比于侧重TQI评定的传统方法,核减了TQI超限的非病害工况,增加了TQI未超限的病害工况,与高铁现场实际工况更相符。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有砟轨道路基不均匀沉降现象,开展有砟轨道结构整体变形分析。基于离散元—多柔性体动力学耦合方法(DEM-MFBD),建立了一种简化的2.5维有砟轨道耦合模型,并将其用于有砟轨道细观力学特性研究。基于此耦合模型特性,提出荷载及刚度折减方法,对不同路基沉降波长、幅值下有砟轨道结构整体受力变形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轨枕空吊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路基沉降幅值和波长的增加均导致轨道不平顺明显增大,并促使道床应力集中位置外扩;钢轨沉降面积与路基沉降面积的比值(S1/S0)可以反映轨枕空吊情况;路基沉降幅值为10~15 mm时出现轨枕空吊,建议沉降限值不超过10 mm,以便工务部门控制轨枕空吊和轨道不平顺等病害。  相似文献   

13.
风化岩路基填料沉降观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风化岩填料路基的工程性质,结合室内击实实验与施工段现场沉降观测实验,深入分析了风化岩路基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对风化岩填料路基的边坡防护进行了概述.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评价山区高速公路风化岩路基填筑,这不仅是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要求,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高铁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是一大难题,其中,动荷载影响的研究尚处于数值计算与试验阶段。依托沪宁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监测数据,基于分离动、静荷载引起沉降的思路,通过静载作用沉降与实测运营沉降取差值,获取动载作用下的沉降测试值,分析了路基由动载引起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动载引起的沉降对运营后实测沉降的贡献有限,并不是引起部分断面总体沉降偏大的主要原因;不同地质条件及路堤填筑高度对动载引起沉降的影响较小;动载引起沉降的速率在运营前期发展较快并达到最大,之后沉降速率减小,沉降趋于稳定,运营后的第4年累积沉降约为2~3 mm。  相似文献   

15.
动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化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对路基填料的工程特性进行分析,并借助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动荷载作用下路基沉降规律。结果表明,路基沉降受速度效应与加载循环效应双重因素的影响;沿深度方向路基的沉降呈减小的趋势;路基沉降量极值点位于循环荷载加载点正下方,最大沉降量约为9.624em。  相似文献   

16.
结合路基粉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试验,提出动回弹模量与累积变形的预估模型.通过动力有限元分析并与现场实测相比较,研究在列车荷载作用下铁路粉土路基的动应力响应.建立列车在运行条件下铁路粉土路基长期沉降的计算方法,探讨列车速度、轴重、轴载次数以及道床、路基参数等对路基长期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线路平顺性较差且路基压实系数不高时,铁路粉土路基的长期沉降随列车速度提高线性增大,随轴载次数增加先快后慢增长,且列车轴重越大或路基压实系数越低,沉降速率越快;当粉土路基压实系数较低时,适当增加道床厚度或提高路基压实系数均能显著减小路基长期沉降;在列车动载下铁路粉土路基的长期沉降存在一个"临界影响深度",路基压实系数越低,影响深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以延安市安塞区拟建住宅楼为工程实例,提出变刚度复合地基方案,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对半岩半土地质条件下变刚度复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桩间土模量、桩体模量、桩距、桩长等设计参数对地基土沉降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地基差异沉降判断变刚度复合地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变刚度复合地基可较好解决半岩半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通过调节变刚度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可控制地基差异沉降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财政投资工程结算审核程序与其他工程结算审核程序基本相同,但财政投资工程使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工程结算审核的过程实质上是财政监督与管理的过程,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和责任.切实履行好财政监督管理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从业人员的职责,如何在工作中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建设成本,结合实际工作做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路基工后沉降的早期、精准预测,提出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的路基沉降预测技术. 采用Akima法将观测数据内插为适应时序分析法的等时距序列,提取“填土高度-时间-地基沉降”曲线中的6个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训练Bi-LSTM模型,结合滚动迭代方法实现沉降预测的后延更新. 研究表明,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路基施工期信息,增加训练样本量,提升沉降早期预测的可靠性. Bi-LSTM模型对观测信息进行双向特征提取,同等样本量下的预测效果更精确. 依托6个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和1个复合地基监测断面信息,仅利用路堤填筑期及工后3个月数据,沉降预测的均方根误差 (RMSE) 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 (MAPE) 平均值可以控制为1.19 mm、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