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青长 《包装工程》2023,44(18):337-34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作用,提升非遗文化传承的效率。方法 针对非遗传承中的问题与困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突破,重视对非遗内容的精心打造,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来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不容小觑,但是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以用户体验和用户接受度为标准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2.
张婷  彭莉 《包装工程》2020,41(20):182-187
目的 实现非遗APP创新设计应用,提高非遗APP的用户体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方法 根据非遗文化活态性的特点将其分为静态特征文化和动态特征文化,对两种特征文化进行转换形成非遗文化知识单元,结合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模型,构建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层级的逻辑关系和设计原则。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进行设计开发,通过用户测评结果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结果 用户测试数据显示,以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指导开发的二十四节气APP,在价值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合意性上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能促进节气内容传播。结论 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能满足非遗APP开发的需要,为非遗APP的设计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路,将其作为非遗APP用户体验的设计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王刚  王子凡 《包装工程》2022,43(18):65-71
目的 分析智能电视界面交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眼动追踪在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可用性评估研究方法,对智能电视界面设计进行评估与优化。以TCL-V7300智能电视为实验对象,使用Tobii X120眼动仪对45名被试进行眼动测试,分为自由浏览界面和用户任务测试两个测试阶段。客观可用性评估采用基于眼动追踪得到的眼动指标(热点图、AOI首次注视时间、AOI注视率、注视轨迹)和行为指标(任务完成时间、任务成功率)进行客观结果分析;主观可用性评估通过用户访谈,获取被试对测试点的理解和使用感受。最终针对智能电视界面的可用性问题,进行了界面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估。结论 主客观可用性评估测试符合眼动追踪实验设计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智能电视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静  方兴 《包装工程》2020,41(20):169-173
目的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觉体验的角度探寻食物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食物设计的视觉体验构建的方法。方法 选取近年来引起广泛热议的食物设计作品的案例图片作为测试样本,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实验任务,采集整理二十名实验对象浏览测试图片时的眼动数据,如热点图和眼动轨迹等,并结合一对一深度访谈,进一步分析所得数据及结果。结果 通过对实验对象眼动仪测试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得出食物设计中食物的颜色、造型、包装及装饰会影响人们的对食物设计作品的视觉中心及关注度,人们会通过视觉最为第一印象来判断食物的味道,影响人们对食物的心理需求。结论 食物设计受色彩、场景、通感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善相关的因素能够有利于提升食物设计中的视觉体验,给用户带来一种更加沉浸式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张宇红  朱昊 《包装工程》2019,40(24):223-227
目的通过眼动测试实验对智能冰箱人机界面进行无意识认知评估和可用性评估,提出优化解决方案。方法采用眼动跟踪技术测试,以3款智能冰箱人机界面为例,对智能冰箱人机界面进行无意识认知评估指标(首次注视时间)和可用性评估指标(进入次数、注视点、注视时间)分析,并结合用户体验(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所得出的调查实验结果,对智能冰箱人机界面进行再设计改良。结论将无意识认知评估、可用性评估以及用户体验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适用于智能冰箱人机界面,设计出优良的智能冰箱人机界面,能够完善产品用户体验,同时为其他人机界面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唐佩璐  李娟 《包装工程》2019,40(14):247-252
目的 分析用户在真实动态浏览新闻类APP的视觉规律及典型界面设计的可用性评价,提出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新闻类APP界面设计建议。方法 分析现有的3款新闻类APP界面的信息构架和图文布局,归纳为两点式、四点式、五点式的信息构架,以及左文右图、右文左图、上图下文和上文下图4种图文构建方式,通过眼动视觉跟踪技术,对眼动指标(轨迹图、热点图、焦点图、网格图)及行为指标(误操作、犹豫点)进行分析,针对用户浏览时的表现,以用户访谈的形式询问用户的理解和操作行为,进行新闻类APP界面可用性评估。结果 提出了更有利于新闻类APP阅读的界面设计建议。结论 此次可用性评估测试是基于APP的动态眼动仪测试,是具有普适性的新闻类APP用户界面设计的可用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潘飞  姜可  王东琦 《包装工程》2020,40(24):243-247
目的 通过可用性评估发现购票网站的可用性问题,并进行改良设计,提升购票网站界面的操作有效性和操作效率,提升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方法 基于眼动追踪实验和系统可用性量表(SUS)构建界面可用性评估模型。以新版12306购票网站购票过程为例,通过眼动实验获取用户的眼球运动信息的注视热点图和注视轨迹图,对界面进行定量分析;通过SUS和用户访谈获取用户购票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对界面进行定性分析。利用Axure软件对网站界面进行改良设计,并使用评估模型对改良方案进行可用性评估。结果 改良方案的操作总用时缩短,操作成功率明显提升,SUS、可学性以及可用性得分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可用性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发掘交互界面中的可用性问题,并指导界面的改良设计,可以为相关界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苗秀  侯文军  徐雅楠 《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 409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框架与关键性设计因子,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将非遗不依赖物质文化而存在的活态特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相结合,提出以虚拟现实游戏为载体作为非遗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价值传播的数字化创新路径。基于游戏元素四分法,在现有游戏设计模型和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基于评估的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虚拟现实游戏体验的关键性因子。结果 从前期文化调研、非遗游戏定位、内容与机制设计、界面设计4个方面,构建了非遗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提出了包括真实性、游戏性、可用性和情感在内的影响虚拟现实游戏用户体验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法框架与关键性因子的设计策略指导下,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曲棍球开展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虚拟现实游戏为非遗数字化带来了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体验,是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任英丽  常虹  谷岩帅 《包装工程》2022,43(6):150-156
目的 研究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设计。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及竞品分析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APP样本,归纳出视觉呈现、功能属性、交互体验3个维度,以此确定非遗APP中的关键设计要素及要素水平,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18项设计组合方案,并依据用户需求偏好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设计要素及各项要素水平的效用值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确立非遗文化APP的界面设计原则,最后以蔚县青砂博物馆APP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 针对非遗类APP的问题和用户偏好度,设计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结论 联合分析法作为一种针对多因素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使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对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的偏好,提升用户体验感,提高用户黏度,从而达到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为类似APP界面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夏进军  燠契 《包装工程》2016,37(8):109-112
目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火车票票面信息进行设计改良。方法首先,分析中国铁路客票在票面信息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国家铁路局对与火车票票面信息的相关规定,对现有火车票票面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结合火车票的使用场景、汉语阅读习惯、视觉层级、版面布局等因素重新设计票面信息的整体用户体验;最后,运用可用性测试中的常用实验方式,结合眼动追踪和用户访谈的方法验证设计结果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设计使被测用户在不同测试场景、不同时间限定的情况下,对票面重要信息的辨识率由37%提升到了62%。用户访谈的结果也同样验证了用户体验的提升。结论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在满足可用性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发现改良设计的可能性,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岳威  马星孟  许子怡  兰梦  李硕 《包装工程》2023,44(24):66-74
目的 以安徽花鼓灯非遗文化为例,对青年群体的数字体验需求进行梳理,以便精准锁定用户需求,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数字化传播。方法 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采用KANO模型和KJ法,筛选、梳理青年群体数字化体验需求的不同层级和优先级。结果 分析得出青年群体在视觉体验、功能体验和知识反馈三大维度的数字化体验需求偏好,并针对其偏好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案。结论对三种不同设计维度中的10项设计属性进行优先级排序,获得青年群体在数字化体验中最为认可的偏好需求,为后续的数字化体验服务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其他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倪春洪  李微 《包装工程》2023,44(12):368-377
目的 “5G+”万物互联驱动数字化体验经济的浪潮已是助推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新动力。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呈现,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内生创新动力,并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新途径。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等方法,秉承“非遗+”交叉融合范式,以葛沽长乐老高跷非遗项目为例,运用交互叙事、体验设计等方法,构建非遗数字共享平台,拓宽葛沽非遗创新发展空间,形成非遗资源共建共享的“葛沽数字化新发展模式”。结论 利用交互叙事理论视角与葛沽非遗数字化文创设计融合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叙事机制,实现了葛沽非遗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培养了新生代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非遗的文创设计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立新  任妍 《包装工程》2020,41(18):273-279
目的 从服务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辽宁省非遗技艺以及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产品销售进行品牌化的整合与创新,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教学平台,打造辽宁省非遗文化品牌,为当代年轻人与辽宁非遗文化传习搭建桥梁。方法 以品牌构建为导向,运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图、用户旅程图、服务蓝图等方法进行论证分析。结论 服务设计思维是品牌建设过程中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创新非遗品牌运营模式的系统指导,通过洞察年轻用户需求,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和品牌化建设,提升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传习受众者的就业率,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辽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非遗手工艺发展困境的背景下,通过服务设计理念和方法来创建一套服务系统,在市面上现有非遗APP产品仅限于科普宣传和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开放的非遗手工艺活化平台,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发展。方法 调研分析非遗手工艺发展困境的关键问题,在前期非遗手工艺工坊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活化平台搭建的可行性。通过用户访谈法构建人物角色模型,归类得出非遗匠人、设计师、消费者三方主要用户,分析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全局视角构建完整的服务系统,统筹规划设计服务蓝图,构建非遗手工艺活化平台APP原型设计。结论 以设计赋能非遗手工艺,通过消费力量拉动非遗产业发展,以全局视野规划共创的理念在各方参与者之间搭建桥梁,推动非遗发展更加活态化,也为未来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