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芳  李勇  吴枫 《建筑节能》2011,(1):68-70
天然采光不仅节能,而且为室内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是良好的室内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窗和缺少自然光是大多数地下空间的缺点,主要介绍了为改善地下空间的采光效果,运用自然光的传导系统以及辅助人工照明来抵消自然光缺乏的节能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阅览空间具有较高的采光性能需求,如何营造适宜的室内采光环境,减少眩光干扰,是建筑采光性能优化的目的。通过相关数据调研、建筑性能模拟、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遗传算法优化等一系列数据驱动型设计方法,对阅览空间简化模型的光环境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升实验,验证了机器学习代理模型预测方法的可行性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得出五项设计参数对三项性能指标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其采光性能优化策略。表明数据驱动型方法的运用可以高效的辅助建筑师解决阅览空间采光性能优化问题,为建筑师提供可靠的优化解集与优化决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对照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先前只有“亮”的概念逐渐发展到了照度、均匀度、立体感、色温、显色性等具体的指标。特别是当今,采光照明作为建筑的第四维,深为广大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所重视:照明不但应该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更应该深化建筑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建筑用途为教育空间,需要良好的采光,所以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设计师的解决方案是:将教室的形式看成一种建筑元素,让其具有空间、结构和建设上的一致性。这些空间的平面为方形,上方是平顶金字塔形屋顶,平顶中镶有采光天窗,这种屋顶设计既认同了具有保护作用的坡屋顶,也有利于提升教室的高度和额外采光。较高的房间高度改善了夏天的隔热条件,而顶部采光也抵消了室内明亮的光线,获得更加协调的自然光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的建筑采光技术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建筑采光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合理的采光设计既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又可以节约能源。主要介绍了目前建筑采光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论述了一些新型材料在采光中的应用。对建筑采光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新的建筑采光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作为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建筑的室内光环境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各项教学办公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推进质量。文章调研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楼内的光环境,对学院楼内具有代表性的教室和办公室空间,以及交通联系和公共使用空间在日间(主要依靠天然采光)和夜间(主要依靠人工照明)的光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相关规范给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以及参考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流域某村镇小型生态办公楼为例,利用采光模拟软件ECOTECT,在全阴天工况下分析了不同采光口设计方式对室内采光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该建筑全年的自然采光效果现场实测,验证分析原始采光设计理念的正确性。模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对于该类小型大进深建筑,顶部采光及高侧窗采光较传统侧面采光更有效的提升室内中后部照度以及整体采光均匀度。实测结果同时也反映出合理的遮阳控制方式直接决定了采光设计理念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8.
庄宇  李佳 《华中建筑》2007,25(2):70-72
从病房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病人对光环境的特殊要求,分析了几种不同的采光和人工照明各自的优缺点,旨在通过对病房的光环境设计,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人性化的康复空间.  相似文献   

9.
寒地建筑采光性能优化设计有助 于改善建筑室内光环境品质。既有寒地建筑 采光设计多存在“对复杂空间考虑不足”“采 光模拟耗时长”等问题。本文旨在立足人工 智能技术语境,提出基于渐进式追踪技术的 寒地建筑采光性能优化设计方法。以寒地城 市某多层复杂建筑空间为例,展开采光性能 优化设计方法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基于渐 进式追踪技术的寒地建筑采光性能优化设 计可动态地分析、反馈复杂建筑空间采光性 能,并能大幅降低采光性能优化设计耗时, 提高了寒地建筑采光性能优化设计精度和效 率,可为寒地建筑采光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室内陈列设计中光的作用非常重要,博物馆采光对光谱分布的要求较高。设计过程中一般首选较为理想的自然光,但其具有瞬时性变化特性,对光束的特征难以进行控制。因此天然光使用的同时需要得到人工照明的辅助。本文对光在博物馆室内陈列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述了光的使用对博物馆室内环境的营造及对观众审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博物馆、美术馆的照明设计中,色温、显色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这方面,人工光源是无法与自然光相比拟的,且自然光的合理利用,还可有效的节约能源.早在1789年,法国的罗浮宫就选用了天顶采光,使整个墙壁用于展览.虽然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发明了人工光源,并应用于博物馆的室内照明设计中,但天然采光仍占着主导地位.只是在本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报告显示,由于自然光的采用,使展品颜色衰减、有机物质腐化,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全部被封闭起来,单纯采用人工照明.但随着科技和建筑的发展,人类发现了自然光的组成部分,并能成功地加以控制,于是天然采光重新回到了博物馆、美术馆的照明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2.
采光     
《世界建筑导报》2007,(1):13-16
光是建筑空间的一种识别,是建筑师艺术表现的首要地方。自然采光可以使空间变得适宜居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采光则是扩大空间使用范围的替代品,但是,光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人类生存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某酒店建筑自然采光效果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沉庭院、内庭院等不同类型庭院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改善相邻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是被动式采光的一种形式。以某酒店建筑为例,通过模拟软件Ecotect计算该建筑室内各主要功能空间的采光系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定量分析该建筑采用下沉式庭院、私密内院、水院及中心景观庭院等被动式采光设计后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庭院的合理设计极大地改善了该建筑的室内自然采光状况,使各功能空间自然采光系数均能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4,(10)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透光的玻璃采光顶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中,为建筑赋予了更广的设计生命力。主要包括装饰性、自然采光、丰富室内光影变化,提供共享空间温室调节等功能。本文主要对采光顶形式构造、部分细节、注意事项作些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5.
公共建筑自然采光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省照明能耗,减少碳排放,而且为室内的视觉作业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是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新型自然采光技术--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在与传统天窗采光和光纤集光照明的比较中介绍了管道式日光照明装置的技术原理和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就住宅室内照明艺术来说,任何漂亮、幽雅的房间和陈设,没有光则是一片昏暗。有了光,室内协调的色调,新颖的家具。美丽的装饰才能被表现出来,人才开始感觉到一切,才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安排室内照明也是一门艺术。1 自然光与灯光 照明有两种,一种是自然采光,另一种是人工照明,即用人造光源解决照明问题。可是,人们谈到光时,往往想到的只是自然光。其实,人的一生有四  相似文献   

17.
窗户是室内外空间沟通的重要部件,在室内空间氛围创造室内光环境及热环境构成等方面窗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优秀的窗户设计绝不会偏废其形式在任一侧的存在意义,也绝不会忽略内外形态的和谐完整,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在建筑室内创造“绿色”空间,日益成为建筑师的追求,在借鉴传统民居建筑中行之有效的作法基础上,结合新技术及新材料,合理性,充分实现自然采光与通风换气,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热环境  相似文献   

18.
建筑采光设计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志达 《山西建筑》2007,33(13):29-30
分析探讨了采光标准、建筑最佳朝向、太阳热辐射、开窗大小与玄光产生、人工照明替代自然采光等方面在规范下执行和采光设计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误区,供广大从事建筑设计及研究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豪杰 《山西建筑》2010,36(21):23-24
针对普通住宅厨卫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位置与空间、采光与照明、管线布置、通风与排烟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引起广大建筑师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室内照明设计,是相对室内环境自然采光而言的。它是依据不同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所需照度,正确选用照明方式与灯具类型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以使人们在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中能够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获得某种气氛和意境,增强其建筑室内空间表现效果及审美感受的一种设计处理手法。从居住环境来看,若没有光线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居住环境中的采光与照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人们审美情趣上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居住环境的照明,它既能强化我们所要表现的环境空间,也可淡化或隐藏那些不愿外露的秘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