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媛  裘知  王竹 《建筑学报》2022,(S1):11-17
以“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为路径,阐释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中人地系统的耦合机制,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解析江南地区的气候与地貌特征,通过对既有建筑“在地智慧”的凝炼,建立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媒介、语境、路径、评判4个方面诠释其转译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区适宜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技术路径,旨在探索实现绿色建筑本土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充分理解小城镇中微尺度公共空间的自下而上建构机制,是在小城镇更新中根据不同地方居民的多元需求重构特色公共空间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英国威尔士考布里奇小镇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影响下的“开放院落”和“城堡公园”两种特色公共微空间,从空间构成、演化途径、利用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解读“灵活应变”和“渐进修正”两种形式公共微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建构机制;通过研究案例在地方文脉传承、多样化场所营建和多元价值平衡等方面的启示,讨论规划师和设计师在微尺度上发挥专业作用时要关注的问题,为我国小城镇更新和特色公共微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寒地建筑群体形态自组织适寒的作用机制,从结构单元分形衍生、群构网络拓扑形变及群落肌理地景演化3个角度建构了寒地建筑群体形态适寒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要乡村建筑作为乡土文化和乡村人居环境风貌的重要代表,在当今乡村普遍的“类城市化”建设发展模式下,其风貌特色传承面临挑战。在引入适宜设计操作方法提升乡村建筑设计营建效率和建造效果的同时,延续传统乡村风貌特色,成为当下乡村设计面临的重要议题。陌生化理论作为重塑空间感知的重要研究方法,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可有效提升乡村设计建造水平和强化建筑本土性特征表达。该文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概念内涵及辨析其与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关系的基础上,从形态、建构和空间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解析总结融合数字技术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的基于符号隐喻的形态陌生化、基于技术更新的建构陌生化、基于功能更新的空间陌生化的三种类型及操作特征,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筑设计营建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明华  张成龙 《建筑知识》2014,(1):51-51,53
本文从建筑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延吉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态的特征,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背景,指出延吉市建筑形态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建筑本体形态的层面上对生态建筑形态理性解析,提出“形体特征”、“空间调节”、“表皮复合”、“环境关联”4种理性的概念形态和与其对应的16种模式生态语言。与此同时,将建筑设计的切入与概念形态的建构建立内在拓扑关系,并运用生态模式语言完善建筑形态建构,进而架构理性与诗意的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魏秦  王竹 《建筑师》2011,(6):68-73
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进化过程是建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类生命体的发展进化机制。为了探寻其健康成长的基因与模式.本文借鉴生命科学中的进化理论,通过地区建筑的聚落形态、住居形态与技术体系三方面归纳与引证.剖析不同文明形态的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形态表征.挖掘其从本能地防避、自觉地适用与营造.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明确目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主动创造的演变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提出“原型-触媒”机制下的更新营建视角,以歙县瀹潭村为例,归纳出徽州传统村落的“原型”特征,提出“原型调适,触媒激活”的更新营建原则,建构了“山水为境,景村一体”的更新理念,建立了“触媒网”策动、“触媒带”串联、“触媒点”激活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方法,为传统村落的永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新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建筑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与整理,从建筑形态与生态理念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层面,将生态建筑形态解析为“形体特征”等4种“概念形态”,并提炼出与其对应的“形体遮阳”等16种“生态语言”。在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中,运用“生态语言”完善形态建构,从而建立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63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寿焘  薛丹 《建筑学报》2022,(12):84-91
以“水”这一江南特色环境要素为研究线索,剖析徽州民居中“防阻、排导和保蓄”3类水环境调控方式及其对应形成的“复合建造、立体塑造和综合营造”3种建构模式,探索建筑地域特征背后的材料建造原理、环境构形机制和空间组织规律,揭示其中生态与形态韧性协同的建构逻辑,为当代乡土建筑保护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探讨节能要求下的建筑创作规律为目的,运用语言学“转译”的概念和方法,以“节能技术形态原型”的视角,解析了作为形式语言的节能技术向建筑形态转换的机制和三种基本途径,最后指出“以原型从事转译”是实现中国现代建筑形式语言建构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 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 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 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 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 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 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 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 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 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 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 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 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 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 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 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 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16.
界岭口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院落形式、门楼营建以及装饰雕塑、窗户形制、营建技术等方面,因其受到地域传统文化、义乌建筑文化以及满族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对其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商业环境中的古建筑,由于受到所处周围环境区域特征的影响,常常营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文章以现存古建筑为例,从建筑营建的视角出发,对位于传统历史商业环境中的古建筑营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在总体布局、庭院空间形态、防灾营建手法的展现出的主动适应性加以分析,从而阐述了传统古建筑的艺术和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乡村建设项目以权力和 资本主导、农民受益被动且有限的现实,瞄 准农户主体、小规模农场提出“小微田园综 合体”模式,旨在精准助农。引入复杂适应 系统(CAS)的理论视角,解析乡村和田园综 合体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依据理论框架,探 析多元主体的营建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业 态模型—空间模型”的营建路径、建构“小微 田园综合体”模式。并以湖州璞心家庭农场 展开落地实践,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建构“社 区支持型”农业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业态 模型”,提出基于系统历时性、共时性的“低 度干预”“本土融合”等有机更新设计策略, 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社区营造。“小微田园综 合体”模式建构对拓展建筑学在乡建领域的 研究路径和实践范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耸  王晞月  林箐 《风景园林》2023,30(10):111-118
【目的】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与水利营建密切相关,并衍生了相应的景观特征。厘清人地系统中传统聚落和水利营建的作用关系,可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方法】通过史料梳理、实地勘察,结合空间图解、ArcGIS空间分析,从水利系统和聚落的演变过程出发,分析水利系统的结构及其影响下传统聚落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1)莆田平原水利系统和传统聚落历经了“筑塘蓄水,围塘而居”“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增涵固堤,围海渐垦”3个演变阶段,形成了由防御单元、引水单元、传输单元、调控单元组成的水利系统;2)传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多个集聚区域,其中水系对传统聚落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堤塘聚落、陂闸聚落、灌渠聚落、河迹聚落、山麓聚落五大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3)莆田平原传统聚落是水环境限定、水系统建设、水管理调控、水信仰凝聚下综合形成的产物。【结论】揭示了水利营建引导下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对人居环境营建逻辑的阐释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筑形态解析与设计切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筑形态的解析,提出建筑的三种“概念形态”并将建筑设计的切入与建筑概念形态建构,建立内在的对应关系,以帮助建筑设计人员完整清晰的领悟建筑设计方法的多样性、相关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