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杭州市北山路旧居住区的改造开发规划为课题,把视觉景观容量作为该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的主要控制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透视度、视觉空间及原有历史建筑等制约条件的定量化分析出发,初步探讨了风景区开发中的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内北山路地区的改造开发规划为课题,通过调查与分析,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探讨了景观等地方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紧密关系.强调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景观资源,为21世纪城市居民提供情趣化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同时,文章又针对北山地区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出了“视觉景观容量”的概念,并把它作为重要控制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视野、视觉空间、透视度及原有历史性建筑等制约因素的定量分析出发,探讨了风景区规划中的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景观资源保护提供了一条科学化分析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景观设计》2005,(U05):30-31
水系是上海的稀缺资源,水系景观也就是稀缺性景观。水系周边用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相对优质性,往往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先行启动区,目前相应的用地规划侧重于指标与容量的控制,在景观方面没有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水系周边地块的开发主体即便有愿望对河道景观进行建设和改善,也因为没有专项的规划作为依据而导致缺乏统筹安排。针对这些已经凸现和部分潜在的问题,DA受杨浦区规划与河道主管部门的邀请。对水系景观专项规划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祾  魏筱丽 《城市建筑》2023,(16):190-193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将文化遗产进行全域整体性保护。针对城市工业遗产地景观保护再利用独立于城市空间结构之外,缺乏整体性统筹规划等问题,引入英国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保护与规划方法,对遗产地景观进行保护。基于HLC地图进行景观视觉敏感度与开发适宜性影响评估,将工业遗产、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等因素纳入框架进行整体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工业遗产景观视觉敏感度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整体分布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高适宜开发的区域较少,在东部平原地区分布较多。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保护与发展决策,划分景观保护规划分区,以期解决工业遗产地景观更新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为全域宏观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道路景观的制约因素及其影响范围已不再限于道路红线之间,更非单纯为了视觉审美。在重庆市万州区长江北岸滨江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区域时空整体分析方法,从周边用地升值、道路交通、生态绿地建设、历史文化传承、旅游开发、视觉美学等方面,对道路景观进行系统整合与整体评价:在观念意识上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区域观、时空观;在理论方法上探讨“把个体或整体景观建设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综合发展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在技术手段上提出了一系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滨谊  姜允芳 《规划师》2005,21(2):45-47
厦门市旧城区绿地系统绿线控制规划运用专家法分析旧城景观更新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发展,以经验模式探讨旧城景观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研究规划的公众视觉认知提供基础资料,通过比较,进行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7.
康晓栋 《城市建筑》2014,(18):275-275
通过实践工作可以看出,景观园林的规划建设是国家迅速发展的市场现状。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以项目分析为主体,并通过视觉景观层面、园林景观层面、精神景观层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筑创作》2006,(4):22-22
规划重点 1、整体景观意象,主要引进园区现有之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塑造视觉景观效果,提升空间质量,强化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已成为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欧美发达国家对城市景观视觉控制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上对历史保护地区或地标建筑进行了严格的规划控制。本文针对伦敦城市视觉景观控制方法进行解析,希望有益于我国城市景观视觉管理与控制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明确沿线功能、建设绿色通廊、降低开发容量、保护历史建筑、增设亲水岸线和加强节点地区建设6个方面介绍了苏州河滨河景观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规划理念: 1.注重化内涵,突出景区表演性、展示性、功能性等特点,少数重点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其余大部分为民居形式,围合成院落。 2.规划中建筑物前后衔接、布局疏密有致,整个景区分三期开发建设,方案注重各期建设的衔接,作到总体布局张弛有序,不同时期都形成较好的视觉景观。  相似文献   

12.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 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 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 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 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 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 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 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崔云兰  薛锋 《安徽建筑》2011,18(5):7-8,24
自从1938年英国对圣保罗大教堂以及伦敦大火纪念碑周边建筑高度的景观视觉控制方面的最初尝试,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城市大开发中,对城市视觉景观进行有效控制,保护已有或协调新有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文章对国内外景观规划从理论和实践进行剖析,结合国内外在城市景观规划的丰富经验,分别从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两个方面对风景型滨水城市(淳安县千岛湖镇)视觉景观控制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原理,对唐山市迁西县县域尺度下现存绿道的优势和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视觉吸引分析的绿道规划技术框架,明确了建设的4个步骤,构建出迁西县城市绿道体系。将景观视觉吸引分析和绿道规划相结合,可有效地保障绿道在承担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景观视觉资源,满足人们对宜居美景的视觉感受需求。为今后的绿道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景观生态学进行基本阐述,从城市景观质量的评价指标、景观生态价值体系、景观视觉容量3个方面介绍了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评价,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并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多、层居住区因密度大、楼层高,往往视觉景观品质不佳,作为舒适安康型住宅,视觉景观品质为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力求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等方面,对克服城市住宅在视觉景观上的弊端作些探讨,以求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视觉美学意义一直都是景观的重要核心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景观作为视觉资源的科学性研究,拓展了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景观资源管理工作,并逐步发展到世纪之交开始的景观生态价值观主导和以规划与管理为指向的趋势。简要回顾了现代视觉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指出地理设计自身的过程逻辑原本就与视觉景观资源管理有相当大的共性,并借助独立的视觉景观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这种共性,这种新的趋势为地理设计介入视觉资源管理过程提供了进一步的融合可能。  相似文献   

18.
历史城区是城市区域中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环境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限定城区的合理容量是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任务。以哈尔滨南岗历史城区为例,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及视觉景观分析方法,选定视觉景观控制要素,建立以景中视点与景外视点2个层级控制的分析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城区的容量进行评定,并从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指标方面对历史城区容量进行控制引导。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从人的视觉生理和内心感受出发,对旅游度假区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风貌优化是风景园林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金坛市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为例,深入分析了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三大机制类型,选取重要道路的景观节点、线形道路、湖体、植物、制高点标志物和主题园区等典型景观空间类型,分别结合3种视觉吸引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长荡湖景观风貌的策略,强化旅游度假区景观特色内容,提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整合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的整体风貌,同时为该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绿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景观空间类型,在连接区域间各类节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典型的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特性和人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理论成果,使用无人机航空摄影工具和采用eCognition智能化影像分析的方法,针对人们身处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中,本能地对视觉吸引要素的识别、捕捉、观赏的主动意识和多次重游实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出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特性模型并发现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显著性、选择性、积极性和反复性4种特性。以期解决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视觉资源日益遭受破坏和视觉吸引力不断衰减等问题,为后期环太湖绿道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