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测定单增李斯特菌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培养基成分、温度、p H、Na Cl浓度、接种量以及转速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并选取Gompertz方程、Logistic方程和Hill方程建立单增李斯特菌在冷藏牛奶中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菌株在TSB-YE和MR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够耐受0.5%3%的Na Cl浓度范围;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 H为8,对氧气的需求量表现不明显。菌株可在4℃冷藏的全脂牛奶中缓慢生长,达到稳定期的菌数有2 lg CFU/m L的增长,Gompertz和Logistic方程模型可用于预测其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不同温度下鲜切结球莴苣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将单增李斯特菌接种到鲜切结球莴苣表面,并于不同温度下贮藏,获得其在4、8、16、24和32℃下的生长数据,选用Gompertz模型进行拟合,建立初级生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二级模型研究温度对初级模型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进行数学检验。结果表明,对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建立平方根模型,结果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7 2和0.984 7,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温度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动态。  相似文献   

3.
研究环境温度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悬浮液初始浓度对LM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4、26和36℃三种温度、102、103、104cfu/mL三种LM初始浓度,建立了LM在营养肉汤中的生长预测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拟合不同初始浓度的LM悬浮液在不同温度下的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即最大比生长速率(U)、延滞期(LPD)和最大细胞密度(MPD)。结果表明:运用Gompertz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温度越高,LM生长越迅速,延滞期越短,最大细胞密度越大;相同温度下,最大比生长速率随着初始菌浓度的增加而减小,4℃下的延滞期随着初始菌浓度的增加而延长,而26、36℃下的延滞期随着初始菌浓度的增加而缩短,初始菌浓度对最大细胞密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立低温(-20、0、2、4、6℃)贮藏下凡纳滨对虾中李斯特菌的生长预测模型,为冷藏对虾生产过程中该菌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origin8.5和DMFit软件分别拟合Logisitic、Sweibull、Gompertz和Baranyi模型,分析R2得出最优一级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和迟滞期(λ),再分别用Arrhenius方程和回归方程拟合对应的二级模型。结果表明修正的Logisitic模型在5个实验温度下R2均0.98,能够描述低温贮藏下LM的生长动态。采用Arrhenius方程和回归方程构建的二级模型R2分别为0.9903和0.9997,方差分析均为p<0.001,表明温度对最大比生长速率(μm)和迟滞期(λ)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5℃条件下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偏差度Bf=1.0152、准确度Af=1.0798,均在可接受范围,说明建立的生长预测模型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周晏  周国燕  徐斐  曹慧  彭少杰  王李伟  李洁  王颖 《食品科学》2015,36(15):157-162
为研究生食鱼片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规律,将单增李斯特菌接种到经冷杀菌后的3 种生食鱼片(三文鱼片、金枪鱼片、鲷鱼片)中,分别置于4、8、15、25、35 ℃环境下培养,间隔适当时间取出计数。用5 种常用的一级模型(Gompertz模型、Baranyi模型、Logistic模型、Richards模型和MMF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比较相关系数R2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确定最适一级模型为Gompertz模型。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和迟滞期λ)关于温度、pH值和水分活度的二级平方根扩展模型,并应用相关系数R2、偏差值Bf和准确值Af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二级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生食鱼片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在不同NaCl浓度、不同pH、不同温度下营养肉汤中生长情况的研究,确定了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建立了30℃下单增李斯特菌在营养肉汤和即食菜卷中的生长模型。以模型为依据,提出了即食菜卷加工中控制李斯特菌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纯度为99.97%的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株在各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分析了不同的NaCl浓度、pH、温度及NaCl浓度为3%~8%(梯度为1%),pH为6~9(梯度为1),温度为0~40℃(梯度为10℃)的交互作用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菌株的对数增长期为8~14h,稳定期为14~18h,18h以后进入衰亡期;菌株在NaCl浓度为0.5%~3.5%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7℃。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其p<0.01,即各因素的交互效应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超高压协同温度处理烟熏火腿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预测模型。本研究分别以20、30、40、50℃结合600MPa对接种106cfu/g单增李斯特菌烟熏切片火腿进行5min的超高压处理,4℃贮藏条件下,每10d测定处理后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当超高压协同处理的温度高于40℃时显著延长了单增李斯特菌在烟熏火腿修复生长的延滞期,所得生长曲线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进行了拟合,在35、45d进行验证,建立了烟熏火腿中单增李斯特菌在超高压协同温度处理后的生长预测模型,经验证其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f)、根平均方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均在较好范围内,能较好的模拟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情况,为低温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盐水鸭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的生长规律,通过测定4、10、16、25℃条件下的生长数据,选用4种常用的一级模型(Gompertz、Logistic、Richards及MMF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比较各模型决定系数R^2和均方误差(MSE),确定最适一级模型,根据一级模型得到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迟滞期(λ)建立与温度相关的二级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的生长曲线R^2均达到0.99以上,为最适一级模型,在25℃条件下,Lm经0.78 h后即进入对数期,从4℃提高到10℃时,生长速率从0.02 1g(cfu/g)·h^-1增至0.05 1g(cfu/g)·h^-1,说明温度对盐水鸭中Lm的生长影响较大。选用Ratkowsky平方根模型建立的温度与μmax关系的二级模型R^2为0.98,偏差因子(Bf)、准确因子(Af)分别为0.99、1.01,二次多项式模型建立的温度与λ关系的R^2为0.99,Bf、Af分别为1.01、1.08,表明所建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盐水鸭中Lm的生长情况。本研究建立的生长模型可为监控盐水鸭的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初步了解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状况及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本实验对单增李斯特菌在0、4、10、25℃下通过培养菌液在600nm下的吸光光度值对其生长周期曲线分别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接种量的单增李斯特菌菌液在25℃下的生长周期状况,探讨了纯培养条件下不同盐度和pH下,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差别;而在相同温度下,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周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接种水平的降低,菌种生长所需的延滞时间越长,接种量为107CFU/mL时,其生长延滞期为0~4h,而当接种量减少为10CFU/mL时,其生长延滞期为0~16h;而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而言,接种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单增李斯特菌在实验设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10倍梯度稀释将菌悬液分别稀释到101、103、105、107CFU/m L四个接种水平,然后接种到TSB-YE肉汤中,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然后通过肉眼观察培养基浊度并结合涂布TSA-YE平板对其生长/非生长情况进行判定,通过Logistics多项式回归模型对处理的数据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的界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温度,p H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较大,接种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过渡区域的具体位置,但具体原因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为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环境因子条件范围和实际产品中的污染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有潜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产品来说,这为加强产品的栅栏因子,优化工艺条件以提高其安全度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单增李斯特菌在实验设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10倍梯度稀释将菌悬液分别稀释到101、103、105、107CFU/m L四个接种水平,然后接种到TSB-YE肉汤中,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然后通过肉眼观察培养基浊度并结合涂布TSA-YE平板对其生长/非生长情况进行判定,通过Logistics多项式回归模型对处理的数据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的界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温度,p H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较大,接种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过渡区域的具体位置,但具体原因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为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环境因子条件范围和实际产品中的污染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有潜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产品来说,这为加强产品的栅栏因子,优化工艺条件以提高其安全度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针对单增李斯特氏菌vir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等温扩增法,并利用免疫金标试纸条对结果进行检测.用10株单增李斯特氏菌、6株李斯特菌属菌株及其他食源性致病菌24株进行特异性试验;通过定量DNA、纯菌液计数进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增菌液检测灵敏度为102 cfu/test,DNA检测灵敏度为10°pg/test.建立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好、灵敏度高,适合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筛选检测.  相似文献   

14.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磁珠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可高效、特异地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磁珠。探讨羧基修饰磁珠与多克隆抗体的不同偶联条件和免疫磁珠捕获单增李斯特菌的能力。方法:以单增李斯特菌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源多克隆抗体,鉴定其与单增李斯特菌体的结合能力;选择6种不同的偶联缓冲溶液,设置了6个主要偶联时间和6组偶联温度,通过比较磁珠与抗体偶联后上清中剩余的抗体量来确定最佳偶联条件。结果: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105,该抗体与单增李斯特菌体有较好的结合,抗体与1mg羧基修饰磁珠在pH6.0的0.01mol/L一水吗啉乙磺酸缓冲溶液(MES)中,37℃偶联2h,偶联抗体的量为160μg;制得的免疫磁珠的捕获率可达77.0%。结论:获得羧基磁珠与抗体偶联的最佳条件,该免疫磁珠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与常规的平皿增菌培养显色法比较,检测时间至少缩短20h。  相似文献   

15.
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在冷却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以及产溶血素情况,考查与冷却肉相关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在所选择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增殖受到的影响越大,同时低于0.93的水分活度下或pH低于5.0,单增李斯特菌失去增殖的能力。另外,初始菌数和气体环境也对单增李斯特菌产生了影响,冷却肉中存在的腐败菌和20%以上浓度的CO2都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可高效、特异地分离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磁珠。探讨羧基修饰磁珠与多克隆抗体的不同偶联条件和免疫磁珠捕获单增李斯特菌的能力。方法:以单增李斯特菌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兔源多克隆抗体,鉴定其与单增李斯特菌体的结合能力;选择6种不同的偶联缓冲溶液,设置了6个主要偶联时间和6组偶联温度,通过比较磁珠与抗体偶联后上清中剩余的抗体量来确定最佳偶联条件。结果: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105,该抗体与单增李斯特菌体有较好的结合,抗体与1mg羧基修饰磁珠在pH6.0的0.01mol/L一水吗啉乙磺酸缓冲溶液(MES)中,37℃偶联2h,偶联抗体的量为160μg;制得的免疫磁珠的捕获率可达77.0%。结论:获得羧基磁珠与抗体偶联的最佳条件,该免疫磁珠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与常规的平皿增菌培养显色法比较,检测时间至少缩短20h。   相似文献   

17.
运用辐照法和热灭菌法自制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原、检测原,运用尾静脉免疫方法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制备得到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成功筛选4株能稳定分泌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抗体效价为1∶102 400~1∶409 600,免疫球蛋白亚型为Ig G1、Ig2a、Ig2b,亲和力常数在1×107~1×1010L/mol;经测定分析出最佳配对抗体;并与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菌属无明显交叉反应;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模拟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肉样检测其灵敏度达1×103 CFU/m L。获得高效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为食品中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细胞壁上存在的表面蛋白与其致病性和细菌菌膜的形成密切相关,而srt A基因是介导表面蛋白膜表面定位的关键因子,通过识别特定的蛋白序列将表面蛋白共价结合在细胞壁上,也是单增李斯特菌的重要毒力基因。为深入研究srtA的功能及其对细菌毒力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单增李斯特菌中的srt A基因,并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srtA基因敲除株的生长活性低于野生型菌株。进一步利用该菌株对星形胶质细胞系U251的侵袭实验发现,srtA基因敲除菌株的侵袭效率低于野生菌株,提示srtA基因在调控单增李斯特菌的侵袭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调控和细菌菌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利用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PNA-FISH)快速检测食品中李斯特菌属及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方法针对李斯特菌属、单增李斯特菌分别设计合成2份PNA探针lis-16S-1、lm-16S-2,并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优化杂交条件,对选取的13株李斯特菌和其他9株非李斯特菌进行检测,验证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对118份食品样品用LB肉汤2次增菌培养后进行PNA-FISH检测。结果探针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从118份食品中检出14株李斯特菌和8株单增李斯特菌,结果与API方法和VITEK方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PNA-FISH方法可靠易行,对从食品中检测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描述即食虾中的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行为,构建混菌模式下的分子预测模型。将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等量((5.0±0.5)(lg(CFU/g)))混合接种于即食虾中,置于低温环境(4 ℃和10 ℃)下培养,并利用qPCR定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运用生长模型(修正Gompertz、Logistic、Baranyi)和失活模型(Log-linear、Weibull)分别拟合两株菌的生长和失活趋势。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修正Gompertz、Logistic和Baranyi模型均可成功拟合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曲线,其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8。对于副溶血性弧菌,在4 ℃条件下,Log-linear和Weibull模型能够清晰地描述其失活情况,R2分别为0.950和0.945;而10 ℃条件下,2 个失活模型均难以描述其行为变化,R2仅为0.784和0.775。本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描述即食虾中两种致病菌混合培养的菌量变化,探究混菌模式下微生物的生长失活情况,为分子预测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