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和聚丙烯熔喷非织造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获得其物理结构参数,并将复合前后非织造材料厚度、面密度、孔隙率和孔径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项,用于预测吸声体的平均吸声系数,同时通过调节输入神经元个数、传递函数和隐含层个数构建了最佳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非织造材料基复合吸声体的吸声性能进行预测,并与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运用BP神经网络可以建立较理想的适用于复合吸声体平均吸声系数预测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多层复合熔喷非织造布的隔音性能,以热轧方式制备了13种6层复合熔喷非织造布,对应的单层熔喷非织造布是由计量泵频率、网帘频率和接收距离3个工艺参数的不同组合制备而成。以透射损失来表征材料的隔音性能,并对上述复合熔喷非织造布进行隔音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透射损失与声频成函数关系,在低频段透射损失随着频率升高而降低;中频段时透射损失波动较大,当频率接近630 Hz时达到最低值;在高频段透射损失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当频率为10000 Hz左右时达到最高值。随计量泵频率的变化,试样的透射损失没有呈现明显的提高或下降趋势;网帘频率增大使得试样的透射损失有明显下降;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大,试样的透射损失呈小幅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预测纺粘非织造布的孔径及其分布,通过改变计量泵频率和网帘频率制备了30种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取样品的孔径。以计量泵频率和网帘频率为输入,并通过改变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建立了7个BP神经网络模型,对孔径和孔径变异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7个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小于5%,其中神经元个数为5的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验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准确度。此外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效果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提出基于属性约简和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方法。运用粗糙集理论在ROSETTA 环境下对含有9 个参数的熔喷非织造纤网结构参数全集进行约简,得到6 个各含3 个参数的约简集。分别将参数全集及各个约简集作为输入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BP 神经网络(BP-ANN)的28 个过滤性能预测模型,运用交叉验证法进行模型结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以含厚度、纤维直径和孔径的约简集为输入,基于SVM模型预测准确度最高;其对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的预测精度均超过98%,且CV 值均小于2%,表明这3 个参数是影响熔喷非织造布过滤性能的核心要素;基于SVM 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总体优于基于BP-ANN模型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结构及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聚丙烯为原料,采用多种工艺制备了纺粘非织造布,测试了纺粘非织造布的结构和透气性能,并对其孔隙率进行计算。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当计量泵频率一定时,网帘频率增加,织物厚度、面密度减小,而孔隙率增大;当网帘频率一定时,计量泵频率增加,织物厚度和面密度呈变大的趋势,而孔隙率呈减小趋势;当计量泵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熔体输出量将不再对纤维直径变化产生明显影响;纺粘非织造布的透气率随试样孔隙率增大而提高,且二者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PET/PA6复合纺粘水刺法非织造布是一种将复合纤维、纺粘及水刺技术结合的新型产品。通过对产品性能的测试,论述了复合纤维纺粘水刺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7.
染苑精粹     
《印染》2016,(6)
正汉麻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和过滤性能2016051制备了汉麻/棉纺粘非织造布、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浸渍聚丙烯酸黏合剂的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和汉麻机织布,以及利用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制备的PA6纳米纤维,测试了各织物对油的过滤性能;并比较了其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的过滤效率,以及层数对厚度、平均孔径、最大孔径、透气性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汉麻/粘胶双层纺粘非织造布和PA6纳米纤维层的过滤效果最好。摘译自美国《产业用纺织品杂志》,2015,2,265~297多功能棉织物的常压等离子体和纳米整理2016052研究了利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织物表面,使活化纳米Ti O2/Si O2沉积到棉织物上的可行性,其目的在于通过等离子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具有优异柔软度和透气性的卫生用纺粘非织造布,通过改变聚合物原料和工艺参数控制纺粘非织造布的纤维类型、纤维细度和面密度,制备不同纤维细度和面密度的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研究面密度对纺粘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粘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厚度随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匀率、透气性、柔软度随面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同一面密度下,聚乙烯/聚丙烯(PE/PP)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厚度、断裂伸长率、柔软度和透气性均优于聚丙烯(PP)纺粘非织造布,而断裂强力相对略低。低面密度(15 g/m2)PE/PP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纤维原料细度为21.6μm,织物弯曲长度为1.28 cm,透气量为6 995.1 mm/s,其柔软度、透气性有显著提高,可用作一次性卫生用品包覆材料。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纺粘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工艺流程,介绍了纺粘水刺复合非织造布的优越性能、工艺流程及产品用途。复合技术是开发非织造布新产品的有效方法,其中纺粘成网与水刺固结就是一种强强联合,利用纺粘和水刺工艺两者的优点,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越、高附加值的高档非织造布。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优越性能及广泛用途决定了其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中纺粘水刺超细纤维非织造布是目前非织造布工业发展的最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PE/PP双组分纺粘法非织造布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双组分复合纤维纺粘法非织造布,并对在同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相同面密度的双组分PE/PP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试样进行了各类性能测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双组分PE/PP纺粘法非织造布在断裂强度、柔软性、拒水性、透气性等性能上均优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柔软型纺粘复合非织造布,并测试该非织造布的主要性能.结果 显示,研究制备的纺粘复合非织造布的拉伸力学性能较好,具有优良的延展性能;经过柔软整理的纺粘复合非织造布的抗弯刚度大大低于未经柔软整理的纺粘复合非织造布,柔软度明显优于后者,适合医疗卫生多种场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的纺粘/熔喷复合材料非织造布技术已经充分确立了纤维层压材料的用途。这种层压制品一般是由多层预先生产出来的独立的非织造布材料固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它的价值在于通过多层材料的叠层能提供复合特性,而这些特性靠单层的非织造布是难以达到的。纺粘/熔喷/纺粘(S...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含气性。根据费克定律研究了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湿传递性能,分析了影响透湿性的关键因素——材料、厚度和纤维体积含量。深入研究了纤维体积含量对于湿阻的影响,在非织造布的厚度和纤维体积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纳米纤维非织造布比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有相对较好的透湿性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纺丝成网生产已步入高附加值,功能性、耐用性纺粘非织造布产品受到人们的关注。纺丝成网技术在快速高效、复合功能、生产弹性以及革新性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部分耐用性纺粘非织造布新产品的性能和应用状况,包括高比表面积产品、弹性纺粘非织造布产品、异形截面纤维产品、生物基聚合物产品、超细纤维纺粘非织造布产品等,希望能为高附加值纺丝成网非织造产品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纺粘法和熔喷法在实际生产中各自工艺特点及所使用原材料的性能差异 ,以及纺粘非织造布与熔喷非织造布复合后 ,其材料的厚度和定量均匀度的改善 ,论述了纺粘 /熔喷复合材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离线纺粘 /熔喷复合成型具有的发展前景与市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PTT纤维的性能;列举了PTT及其短纤维、复合纤维在针剌法、水剌法、纺粘法:熔喷法等非织造布生产中的应用实例,阐述了PTT纤维非织造布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7.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的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廷  陈革 《产业用纺织品》1999,17(3):18-21,28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可以采用在线复合和离线复合两种加工方法制得,产品既具有纺粘非织造布的高度和耐磨性,又兼有熔喷非织造布的良好的过滤性能、保温性能和导湿性能,其应用范围广泛.纺粘-熔喷复合材料将向更轻薄、更宽幅,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纤维纤度和使用新型聚合物原料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开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长丝的开纤是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开纤效果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介绍了国内外现有复合纤维的开纤技术及其原理和特点,探讨了适合于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工业化生产的开纤技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静电纺非织造布结构与过滤性能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和SPSS软件,测试分析了PBS静电纺非织造布的纤维直径、孔隙率等对过滤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直径和孔隙率越大,非织造布透气性越好,而过滤效率越小。  相似文献   

20.
纺粘非织造布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生产纺粘非织造布的复合及组合新技术,新型聚合物原料及双组分纤维应用,以及新型纺粘生产设备和产品的性能特点及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