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调味品》2013,(12):48-53
说到“挞”,许多人的心里会直接等同于“蛋挞”.其实“蛋挞”只是“挞”类的一小分支,属于迷你的那派。作为焗烤类的西式馅饼,“挞”其实可甜可咸,特点是馅料外露,缤纷满足一日了然,最适合用来装点节日气氛了。  相似文献   

2.
蛋挞制作ABC     
蛋挞是由欧洲传来的一种甜酥点心,英语称之为“custard tart”“custard”指用鸡蛋、牛奶、白糖混合制成的奶油蛋羹,我们简称为“蛋”,“tart”则取其音叫“挞”(或塔),这就是蛋挞称呼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野鹤 《食品与生活》2014,(12):47-47
小宗一直要请我吃饭,我问:“哪一家?吃什么菜?”小宗躲躲闪闪:“川菜,老板说跟您很熟.”我再问:“在定西路?老板姓邓?店名‘邓记’?”小宗如有问必答似地说:“对,邓记食园,老板叫邓华东,听说是一位‘大牌’!”  相似文献   

4.
姜永文 《四川烹饪》2001,(11):35-36
提起四川的名小吃,不得不说说川西南雨城雅安的一绝———“挞挞面”。何为“挞挞面”﹖顾名思义,兰州的拉面是用双手拉出来的,山西的刀削面是用刀削出来的,那么雅安的“挞挞面”自然就是“挞”出来的了。不过,要说清楚这面的“挞”法真还得费一番口舌。先说这个“挞”字吧:当地把“摔”不叫“摔”,而叫“达”音。比如说“摔了一个跟头”,便叫做“达了一个跟头”;“摔坏了杯子”,叫做“达烂了杯子。”可是这方言和字典没对上号呀,这面不是要用手来“达”摔吗﹖于是就借用了这个“挞”字。现在再来说这面倒底是怎么个“挞”法。先…  相似文献   

5.
蛋挞皮不但是作为承载挞水的容器,而且挞皮的外观和口感对于衬托整个蛋挞的味道来说起到的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蛋挞皮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的配比、加糖量、焙烤时间、冷藏时间对蛋挞皮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蛋挞皮加工工艺的优化,并进一步研究了蛋挞皮感官评分与质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蛋挞皮的最佳工艺是以高筋面粉5g,低筋面粉45g,糖5g,拌入用黄油10g,裹入用黄油30g,水20g,烘烤时间20min,冷藏时间6h。蛋挞皮的感官评分与质构指标弹性和脆度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质构测定可以被用来评定蛋挞皮品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6.
上周,我带女儿去饭馆吃饭,她要了一份“蛋黄焗南瓜”,等到服务员把菜端上来时,我一尝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儿,于是我问女儿:“南瓜好吃吗?”女儿说:“好吃,南瓜跟豆腐似的,软软的、滑滑的。”我忍不住笑了:“‘蛋黄煽南瓜’应该是酥脆的呀,怎么会变成‘豆腐’了呢?  相似文献   

7.
孔雀寨吃鲜     
在中缅边境的瑞丽江边,我认识了县文化馆的老邓,当他知道我见记者兼旅行家后,便带我去阿腊玛家采访。因为她是孔雀寨的水果专业户,民兵队长,又是竹编工艺公司的经理。采访结束后,这位女经理定要留我们吃她亲手烹制的“牛杀匹”。什么叫“牛杀匹”?老邓悄声告诉我:“这可是个好东西!怎么说呢?打个比分吧,你们当记者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想必已领教过广州‘蛇王满’的‘龙虎斗’,苏州‘得月楼’的‘松鼠桂鱼’,北京‘全聚德’的‘烤鸭’,杭州‘楼外楼’的‘西湖醋鱼’。依我看,这“牛杀匹”比这些都好吃。”经老邓这么一渲…  相似文献   

8.
挞(Tart)是西点中混酥甜点,它是以面粉、油脂、食糖和鸡蛋为主要原料,采用碟状模具定型,将面团制成面制品的器皿,盛好馅料进炉烘烤。挞又称谓小烘饼。挞的馅料通常采用蛋品成分,因而俗称之为“蛋挞”。挞具有小巧别致,皮脆馅软,香酥可口等特点,如果工艺装饰讲究,便可用于高档宴席。做甜点。一、挞的配方与制作。(一)原料配方:面团配方:低筋面粉500克,油脂100克,糖粉250克,鸡蛋150克,发酵粉3克。馅料配方(蛋奶馅料):鸡蛋200克,砂糖500克,奶油100克,奶粉100克,淀粉250克,水750克。  相似文献   

9.
考辣椒     
陈柏青 《四川烹饪》2006,(11):27-27
辣椒(海椒),无疑是川菜的“当家小生”,有人说:没有辣椒.断无“川菜”。辣椒.大多以为是“舶来品”,连权威工具书《辞海》也说是“原产南美洲热带,我国普遍栽种。”那么四川有无“原产”呢?《四川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一书中如是说:“辣椒原产于墨西哥.约在明代传入中国南部诸省.如广东、广西。清前期的移民入川.粤人将辣椒‘二金条’引入蜀中备受欢迎.而广种之,而川人在加了一个‘海’字,称之为‘海椒’,相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人好奇地问我:“你们营养师每天都吃什么?你们吃肉吗?你们是不是吃得很清淡?你家人忍受得了你吗?”我都会哈哈一笑,对他们说:“我们啥都吃,而且吃得多‘彩’多‘滋’!”营养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搭配。”那我就跟您说说,我们家怎么搭配多“彩”多“滋”的营养生活。  相似文献   

11.
开窍     
有一次,同老友杨兄到一家马来西亚馆子吃饭,他老兄喝了一口“冬荫功”汤之后,感慨地说:“新、马、泰的菜怎么都很香,夏天喝来怎么都好像可以醒脑似的?”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东南亚菜喜用芳香类调料,可以‘开窍‘的缘故。”老杨是个“打破砂锅”的主儿,不问(璺)到底绝对不会罢休。所以他马上追问:“’开窍’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是一个中医中药的专用词,在我这个对中医药只有一知半解的笨老汉看来好像是治疗中暑、中风时派用场的。  相似文献   

12.
“鱼羊为鲜”三界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士魁 《美食》2006,(4):21-22
“鱼羊为鲜”,是“传承化”永不消泯的民间遗产,也是“民族化”精品“六书”的特殊启迪。接触“鱼羊鲜”有“三界”的提法,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至于究竟是哪“三界”?几十年来,虽时时关注,却始终没有所获。只听到娴熟得几乎可以背诵了的“羊方藏鱼”的传说,尽管不怎么蹊跷、着实也颇具魅力:彭祖之子夕丁捕鱼,去鳞、清净内脏,塞之于正在锅里煮着的羊肉方之中。彭祖归来,未进院门先闻“鲜”,揭锅便问:“乍回事?”其妻一一答之。夕丁本以为严父会动武打他,没想到会得到“吾儿此思、此举,岂止‘大味’已生?‘境’不亦由斯臻于‘美’矣!”于是,天下第一馔——“羊方藏鱼”浪漫地现身彭城。其实,“羊方藏鱼”境界的深邃,原本在于“水火相激”的过程中两“主料”问的“生化反应”,奥妙于“羊膻”与“鱼腥”消遁的同时,“鲜”味却悄然生成。彭祖之所以无愧烹饪鼻祖的原因,怕就在其全力打造出液态滥觞经典“雉羹”之时,并未忘掉要为第一馔“定味”。且称之为“鱼羊鲜‘定味界”’何如?须悟:“鱼羊鲜”境界的“定味”起点,可不算“低”呀!  相似文献   

13.
漫画6则     
理由 儿子:“爸爸,今天我不想上学。” 爸爸:“怎么啦?” 儿子:“上周农场死了只鸡,第二天中午就吃‘红烧鸡’。三天前农场死了头猪,第二天中午就吃‘红烧猪肉’”。 爸爸:“那又怎么啦?” 儿子:“昨天我们英语老师去世了。”找便宜的 有一对夫妇坐在车里,妻子开车,丈夫坐在一旁。突然,妻子失声叫道: “糟糕,刹车好像失灵了!” “冷静些,尽量找个便宜的东西撞吧!”也是枕头下 今天是尼克的生日,晚上临睡前,尼克要妈妈再给他一块蛋糕,妈妈不同意。“尼克,你吃得太多了,不能再吃了”“妈妈,那我把蛋糕放在枕头底下可…  相似文献   

14.
超简易蛋挞     
正用料:蛋挞皮:低粉90克,黄油50克。蛋挞水:淡奶油60克,牛奶40毫升,细砂糖10克,低粉3克,生蛋黄1个,炼乳适量。做法:1.将黄油室温融化,与90克低粉混合,揉至无颗粒状,放入保鲜袋中,揉成光滑的面团。2.将面团平均分成6份,放入蛋挞模具中,捏制成形。3.将挞水用料混合、过筛,分别倒入做好的蛋挞皮中,放入预热200℃的烤  相似文献   

15.
快乐小品     
《北京纺织》2011,(11):240-240
换个说法? 山路之上,一汽车驶近,路边寺庙门旁,一小和尚高举“回头是岸”横幅,大喊:“施主看这里!” 车内一年轻人隔窗笑骂:“有病!”瞬间飞驰转弯而去。十秒钟后,碰撞隆叫坠落声传来。当晚,禅房内,小和尚对住持说:“师父,是不是还是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一些?”  相似文献   

16.
阿力 《食品与生活》2008,(10):37-37
有人曾经问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你在‘文革’期间,被游街示众,备受欺侮,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张开济先生淡淡一笑,回答了三个字:“不要脸。”这真是一个既匪夷所思又非同凡响的回答,先令我震惊,后令我深思。骂人“不要脸”,在我们这个十分重面子的国度是一句非常重的话,哪有说自己“不要脸”的?但仔细一想,其中蕴意很深。  相似文献   

17.
“对罗蒙来讲,只有两个字——‘专注’。专注于认认真真地做服装,专注于20年来兢兢业业地创品牌。”盛静生觉得。“凭借‘专注’的精神,凭借‘认真’二字,20年来的兢兢业业,子承父业的代代相传,无论于罗蒙产品还是于罗蒙品牌,全都会在市场的增长、顾客的信赖和品牌的口碑方面得到验证、得到回报。”  相似文献   

18.
《新食品》2005,(5A):9-9
1月26日.福布斯排行榜上身价135亿元的蒙牛乳业总裁牛根生决定:捐出其个人的全部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支持蒙牛百年发展。“实现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数十万产销大军的健康幸福.这是‘人有’,用我个人与家庭的‘小有’和‘少有’.换来他人的‘大有’和‘多有’.那就太值了.”牛根生表示:“从无到有固然是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19.
“罗宋面包”即俄式面包,把俄式面包叫“罗宋面包”是上海人最先叫出来的。俄国叫“俄罗斯”,但在上世纪初大批白俄涌入上海滩时,很少有人叫他们为“俄罗斯人”或“俄人”,而是叫他们为“罗宋人”,穷困潦倒的叫“罗宋瘪三”。这种叫法是当时“时髦上海人”首创的。那时一些现在称为“老克勒”的上海人.风行讲沪上“滑稽明星”趣说的“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等所谓洋泾浜英语,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称“俄罗斯”为“RUSSIA”,用“洋泾浜英语”讲,就音译为“罗宋”,白俄人做的面包也就被称为“罗宋面包”了。  相似文献   

20.
《食品指南》2013,(4):9-9
小吃是什么?美食家李韬说:“小吃之所以称为‘小’,是因为它不用奢侈的食材,也没有豪华的呈现空间,更不需要仪式感很假的服务,它就是直接的、质朴的、本有的跳脱出来,被你喜欢不喜欢。”就“食”本身的层面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