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对于实现卷烟厂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烟草行业技改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本行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项目研究了BIM在卷烟厂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些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目前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BIM技术为工程建立的信息化模型应用于我国大型工程的工程管理与施工成本控制之中,解决工程管理与施工过程中不同部门信息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与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为BIM技术的进一步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因现代测量技术的进步,在众多应用场景中证明了其独特和不可或缺的价值;在GIGI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致力于结合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机载LiDAR技术,旨在实现更精确、完整的建筑测量;采用了基于GIGIS的倾斜影像技术,获取了丰富的纹理、色彩特征信息,并利用机载LiDAR技术获取了高精度、低噪声的点云信息,从而优化了LiDAR在建筑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对点云特征提取与融合方法的优化,在两个不同区域的测试中,改进后的特征提取准确率分别达到93.56%和92.14%,均明显高于改进前;研究为建筑测量提供了更准确、完整的多源数据特征,为建筑测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当前水务工程相关信息分散、参建各方协同难和共享难、建设和运维阶段数据难以衔接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水务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提质增效,在综合分析水务工程业主需求和BIM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面向业主需求构建了基于BIM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涵盖BIM模型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运维管理等各项业务,实现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和传递,业务管理全过程横向贯通、纵向比较、在线监控和智能分析,并创新性推动建设全过程渐进式数字化移交,促进实体资产与数字资产双交付。目前平台部分功能已在实际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务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粗放、信息集成与协同困难等问题,进一步验证了平台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机载激光扫描(Airborne Laser Scanning)/激光雷达(LiDAR)遥感信息获取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组成,主要对基于TerraSolid和Inpho的两种LiDAR数据处理原理、滤波实现方法以及作业流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不同地形特征的实验数据对其精度、效率、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筑工程功能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电气设计非常重要.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要采取合理的技术,而BIM技术是较好的选择,能促使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BIM技术进行全方面的掌控,加强设计应用,从而确保建筑电...  相似文献   

7.
软件规模与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已成为设计与检验现代高质量无人机飞行控制软件(FCS)系统的重要挑战。采用模型驱动工程(MDE)的框架,使用嵌入式实时系统建模语言(MARTE)建立起某型无人机飞控软件系统的模型,给出了基于时间自动机的系统动态行为的形式化模型实例;结合无人机FCS系统的应用背景,建立了基于时间自动机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包括建立测试用例生成框架、测试用例生成规则以及用例生成策略等;对某型无人机飞控软件系统中的主控模块进行了建模与测试用例生成的实例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牵引变电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拥有大量异构的信息,然而以Autodesk Revit 为建模软件建立牵引变电设备BIM 模型时,由于模型属性参数类型与参数分组方式有限,导致模型无法满足对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的要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牵引变压器为例,在分析牵引变压器非几何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将牵引变压器非几何信息融入设备BIM 模型使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集成于同一Revit 文档的集成方法,并基于Revit API开发插件对上述方法进行实现。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实现了将设备几何信息与相对大量的非几何信息集成于同一Revit 文档的目标,又保证了Revit 文档的轻量化,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云计算解决了信息系统资源融合共享的问题,将云计算应用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中,能使基于BIM的管理体系不断演进成网络化和泛在化的先进管理体系,对桥梁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BIM和云计算的概念,设计了融合两者的管理体系,以施工模拟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典型应用流程,分析了管理体系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对电网建设工程而言,变电站是未来能源互联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变电站工程建设的智能化、信息化及数字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工程建设管理阶段引入先进技术十分必要。目前,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其应用于变电站工程建设管理中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能够为工程的建设及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无人机航路规划环境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威胁信息的分层转化,利用信息融合原理构造无人机航路规划的环境模型。在对原始数字地图二维三次插值处理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无人机的最大爬升坡度、最小离地间隙以及纵向转弯曲率约束进行了数字地形的调整。分别对探测威胁和火力威胁进行分析,以雷达发现概率、水平距离以及遮蔽影响因素构造探测威胁转化模型,以击落概率和导弹最大作用半径构造火力威胁转换模型,以地形因素的形式融入预处理后的数字地图中,经相关约束调整构造出无人机航路规划环境模型。  相似文献   

12.
"某型无人机模拟飞行系统"是一个用于模拟无人机飞行的全任务试飞仿真系统,而视景系统作为整个仿真系统的终端显示平台,其开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综合性能;针对传统视景系统建模周期慢、仿真效果差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仿真软件Vega开发视景系统的方法,使用Creator中的"贯通面"、LOD、DOF技术建立了逼真的无人机和地景模型,Lynx搭建底层模型文件,基于MFC的Vega编程控制无人机位姿、视点、舵面偏转等,至此完成无人机视景系统的驱动;无人机试飞实验证明,该视景系统取得了比传统视景系统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Aquatic–aerial unmanned vehicles recently became the focus of many researchers due to their various possible applications. Achieving a fully operational vehicle that is capable of aerial, water‐surface,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s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considering the vehicle's air–water–air transition, propulsion system, and stability underwater. We present in this paper an unconventional unmanned hybrid aquatic–aerial quadcopter with active buoyancy control that is capable of aerial flight and water‐surface operation, as well as subaquatic diving. We report on the first successful prototype of the vehicle, named the Loon Copter, to provide initial evaluation results of its performance in both mediums. The Loon Copter uses a single set of motors and propellers for both air and underwater maneuvering. It utilizes a ballast system to control vehicle buoyancy and depth underwater, as well as to perform seamless air‐to‐water and water‐to‐air transitions. A closed loop control algorithm is utilized for the vehicle's aerial and water‐surface stability and maneuver, whereas an open loop control algorithm is used for underwater maneuv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a fully operational prototype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underwater, stable flight, operation capabilities on water surface, and agile maneuvering underwater.  相似文献   

14.
殷春武 《控制与决策》2020,35(12):2950-2958
针对无人飞行器智能航迹规划算法导致的多航迹选择问题,构建基于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的航迹路线择优评价体系.为快速获得各威胁源的综合威胁信息,采用路线分割和极限的思想,建立综合威胁计算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变化范围计算方法.以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可最大化群体利益且弱化个体遗憾的VIKOR算法融合威胁信息,给出基于VIKOR算法的航迹方案择优评价方法和步骤.该评价方法可获得具有优先级别的妥协最优航迹方案,使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决策者接受.实际航迹路线择优问题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外业测量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易受地形、气象条件影响,存在危险性高、效率低等问题,以仑山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机载 LiDAR 技术估算水库面积及水量变化。通过实地数据采集,利用 KD- 树算法剔除点云中的粗差点,并采用渐进加密不规则三角网(PTIND)滤波分离出地面点,完成 LiDAR 点云数据的预处理;根据点云数据建立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不同水位的水库水面面积;最终利用积分和传统棱台体积估算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水位水量差值变化。结果表明:与高程实测值相比,DEM 高程反演值满足高程精度要求,基于机载 LiDAR 的水量估算受库底坡度变化的影响,估算值低于传统估算方法的估算值,估算结果更为精确,可为监测水库水量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仿真出无人机三维飞行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航迹规划的要求,建立对应数学模型,并采用蚁群算法进行优化仿真.针对基本蚁群算法存在的搜索时间长、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缺点,将蚂蚁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距离信息反馈到系统中作为航迹规划的控制信息,同时对航迹节点的选择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算法的效率.仿真实例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规划出满足无人机飞行要求的航迹.  相似文献   

17.
王海洋  江涛  路平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23(8):2742-2744, 2794
针对一种新型三旋翼构型的倾转旋翼无人机的直升机模式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采用牛顿欧拉法对这种新型三旋翼构型的倾转旋翼无人机直升机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动力学建模分析,建立了该无人机悬停模式6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在对该模型进行线性化的基础上,设计了这种三倾转旋翼无人机直升机模式下的高度、俯仰通道、滚转通道以及偏航通道的PID控制器,并在Matlab/Simlink环境下建立其仿真模型,对所设计的控制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满足系统的控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无人机全轨迹实时视景仿真系统,用于无人机全轨迹实时视景显示和运动模拟。该系统以开源的OGRE图形引擎作为基础,并结合建模软件3ds max,开源场景编辑器Ogre SE,及导入工具Ogremax,构建了全轨迹视景仿真所需要的三维机体模型,以及起飞阶段,巡航阶段和降落阶段的三维场景模型。通过编写解析函数库在OGRE图形引擎中解析和渲染场景。运用基于轴对齐包围盒(Axis-Aligned Bounding Box-AABB)的射线碰撞检测算法进行无人机投弹和击中目标爆炸效果模拟。通过开源的CEGUI图形界面库进行系统的人机界面的设计与构建,用于飞行数据的显示和人机交互。同时运用基于UDP的通信方式与d SAPCE实时运算主控机进行通信,使得视景系统能够实时地展示无人机飞行状态。最后通过联合实验验证视景系统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复材无人机结构设计特点,详细阐述了整机设计流程。研究了CATIA 参数化关联方法和以“布局草图”为核心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提出了无人机结构的参数化装配体关联设计方法,实现了关联引起的模型变更,从而实现了模型快速修改和调整。以某无人机结构为例,验证了关联设计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某无人机平台管理系统的功能逻辑测试,开发了一套通用化的测试设备和测试用例编辑工具;通过总结被控系统的静态及动态特征,用编辑工具生成的测试用例模拟了各系统,建立了系统模型;测试过程中,测试设备的激励信号按条件或时序自动发送,测试用例与平台管理系统完全自主交互,实现了平台管理系统功能逻辑的自动测试;该自动测试方法可以将现有的多个测试用例组合,方便地编辑复杂自动测试用例;通过复杂的测试用例实现了多通道并行自动测试、多被控系统的全任务流程自动测试;该自动测试方法减轻了测试人员负担,使得测试效率提高了4倍,节省了约80%的测试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