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含有配体乳酸的络合萃取体系的萃取分离效果,对LaCl3-乳酸(HLac)水溶液的紫外和红外光谱性质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了镧与配体乳酸形成了配合物,并采用摩尔比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发现镧-乳酸水溶液中形成了1∶1和1∶2型配合物,即La(Lac)2+和La(Lac)+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出现了羧酸盐特有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νas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νs,配合物以羧基氧桥式双齿配位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铕-苯甲酸-1,10-菲咯啉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稀土元素铕( )-苯甲酸-1,10-菲咯啉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L3phen(L∶苯甲酸根,phen∶1,10-菲咯啉)。通过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的测试表明,三元配合物在579、591、614、649、690nm处产生发射峰,分别归属于Eu3+的5D0→7F0、5D0→7F1、5D0→7F2、5D0→7F3、5D0→7F4跃迁。从发射光谱的峰强和激发光谱在200nm~380nm范围内产生宽而强的吸收峰可以得出第二配体phen的加入能显著增加Eu3+的发光强度,由此说明phen的加入更有利于配体吸收能量,也有利于配体更有效地向Eu3+传递能量。另外,对三元配合物的远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选用5-(4-氟苯基)-1,3-二甲基-1H-1,2,4-三唑(fdpt)作为主配体,分别以4,4’-二叔丁基-2,2’-联吡啶(dtbpy)、2,2’-联吡啶(bpy)和4,4’-二溴-2,2’-联吡啶(dibbpy)为辅助配体,设计合成出3种新型离子型铱(Ⅲ)配合物[Ir(fdpt)2(dtbbpy)]+PF6-(W1),[Ir(fdpt)2(bpy)]+PF6-(W2)和[Ir(fdpt)2(dibbpy)]+PF6-(W3)。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组成和化学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并同时对比分析了配合物的光稳定性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配合物W1,W2和W3均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其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05,520和560 nm...  相似文献   

4.
铕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水杨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α—噻吩基三氟甲酰丙酮为第一配体,二安替比林甲烷,三正辛基氧化膦、2,2’-联吡啶、邻菲咯啉及邻菲咯啉N-氧化物为第二配体,合成了系列铕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主要表现为配体的吸收,但是吸收峰的位置发生了移动;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不同于自由配体的红外光谱,在400~500 cm-1出现了吸收峰,这是Eu-O的伸缩振动峰;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第二配体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1, 1′-双(二苯基膦) 二茂铁(dppf)、2-(2-苯并咪唑基)-6-甲基吡啶(Hbmp) 和[Cu (CH3CN)4](ClO4) 作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一个铜(Ⅰ) 铁(Ⅱ) 杂金属双核配合物[Cu (Hbmp)(dppf)](ClO4)(1).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铜(Ⅰ) 铁(Ⅱ) 异双核配合物,其中铜(Ⅰ) 离子以四配位方式,分别与2个氮原子和2个磷原子相连接形成一个变形的四面体构型,而铁(Ⅱ) 离子镶嵌在2个环戊二烯基之间构成一个交错式夹心饼干构型.配合物1在355~460 nm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宽吸收峰,来源于铜(Ⅰ) 离子到Hbmp配体的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MLCT),含有一些dppf到Hbmp的配体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LLCT).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液法将三种辛酰类氨基酸配体与钐离子结合成三种新型氨基酸钐(Ⅲ)配合物,分别简写为Sm(oct-ala)3、Sm(oct-phe)3、Sm(oct-ser)3。使用元素分析、1H NMR和FT-IR结果确定了钐配合物的化学式和配位方式,XRD衍射谱表明,配合物是长程无序的非晶态结构,通过TG-DTA研究了钐配合物的热学性能,此外还测试了钐配合物在常见有机试剂中的溶解度。测试了钐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荧光光谱和量子效率,结果表明,三种钐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光吸收和发光性能。使用点胶涂敷法将配合物粉末封装在LED中,在365 nm波长的灯芯激发下趋向白光,验证了由发射光谱计算得到的CIE色度图。  相似文献   

7.
霍燕燕 《冶金分析》2016,36(11):76-80
以试剂2-(5-溴-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Br-4-CH3-PADMA)为显色剂,建立了双波长叠加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铑和钯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钯与5-Br-4-CH3-PADMA在0.9~4.2 mol/L 高氯酸介质中,形成稳定络合物;而铑与5-Br-4-CH3-PADMA在pH值为4.2~5.0的近中性介质中形成稳定络合物,络合物一旦形成则很稳定,向其中加入强酸酸化,该配合物不仅不分解,反而吸收峰红移,吸光度增大。研究还发现,铑、钯与5-Br-4-CH3-PADMA形成的络合物,均呈现两个强弱不等的吸收峰,强峰分别位于605 nm和606 nm,弱峰分别位于558 nm和563 nm。在605 nm和562 nm处,其各自的强弱峰对应的吸光度之和与溶液中铑、钯的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铑、钯质量浓度分别在0~0.55 μg/mL 和0~1.04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利用双波长叠加的分光光度法测得铑、钯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Rh=2.64×105 L·mol-1·cm-1εPd= 1.40 ×105 L·mol-1·cm-1,铑络合物的组成为n(Rh)∶n(5-Br-4-CH3-PADMA) =1∶2,钯络合物的组成为n(Pd)∶n(5-Br-4-CH3-PADMA)=1∶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催化剂中铑和钯的同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1.4%和4.9%,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以meso-四(4-羟基-3-甲氧基苯基)卟啉[T(4-H-3-MOP)P]为显色剂测定汞的分光光度法。在Triton X-100存在下,于pH 9.60 Na2B4O7-NaOH缓冲液中,在室温条件下试剂与汞显色反应 5 min,可生成络合比为2∶1的浅棕黄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44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34×105 L·mol-1·cm-1,汞的质量浓度在0~0.6 μg/mL之间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9.2×10-3 μg/mL。在显色体系中加入三乙醇胺-酒石酸钾钠-氟化钠混合掩蔽剂后,用方法测定了化工厂和实验室废水中汞,并与冷原子吸收法的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6%,加标回收率在99%~102%之间。  相似文献   

9.
同时合成了高氯酸铕、铽与2-噻吩甲酸、1,10-菲咯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和高氯酸铕、铽与2-噻吩甲酸的二元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红外光谱、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REL3·2H2O及REL3L'·C2H5OH(RE=Eu,Tb;L=2-噻吩甲酸,L'=1,10-菲咯啉).摩尔电导数据表明,此类配合物为非电解质.红外光谱测定表明,配体2-噻吩甲酸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配体1,10-菲咯啉两个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荧光光谱实验表明,1,10-菲咯啉加入到铕-2-噻吩甲酸二元配合物和铽-2-噻吩甲酸二元配合物中形成三元配合物后它们的荧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杨醛缩-5-碘-8-氨基喹啉(SAIAQ)与铝的显色反应,并建立了水中痕量铝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在pH 4.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在乳化剂OP-10存在下,SAIAQ与铝反应生成组成比为2比1稳定配合物。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5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75×105 L·mol-1·cm-1,铝质量浓度在0~260 μg/L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采用CCl4萃取能使铝与水中大量常见元素分离。方法已用于水中痕量铝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催化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符。6次测定管网水样品中铝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加标回收率在98.6%~104.0%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以2-(5-氰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5-CN-PADMA)做显色剂,建立了双波长叠加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的新方法。研究发现,在pH 4.0~5.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于室温下,5-CN-PADMA与铜即可形成稳定的2:1紫红色配合物,其吸收光谱呈现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548 nm和583 nm处,且两个吸收峰处的吸光度具有良好的加合性,吸光度之和与铜质量浓度线性相关。铜质量浓度在0~0.8 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双波长测量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6×105 L·mol-1·cm-1。应用于铝合金中铜的测定,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6%~2.1%之间。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铂在丙醇-硫氰化钾-氯化钠-水体系中的析相萃取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丙醇的水溶液在氯化钠的作用下可分成醇/水两相,在分相过程中,Pt(Ⅳ)与硫氰化钾生成的[Pt(SCN)6]2-可与质子化的丙醇 [PrOH2]+形成离子缔合物[Pt(SCN)6]2-·2[PrOH2]+而被丙醇相完全萃取。当溶液中丙醇、硫氰化钾和氯化钠分别为30%(V/V)、6.0×102- mol/L和0.16 g/mL时,Pt(Ⅳ)的萃取率达到98.2%以上,而试液中的Mo(Ⅵ)、Ce(Ⅲ)、Ni(Ⅱ)、V(Ⅴ)、Cr(Ⅲ)、Ag(Ⅰ)、Mn(Ⅱ)、Mg(Ⅱ)、Cd(Ⅱ)、Ga(Ⅲ)、Fe(Ⅱ)和Al(Ⅲ)几乎不被萃取,从而实现了Pt(Ⅳ)与这些金属离子的分离。方法应用于Ni-Pt/Al2O3催化剂中铂的分离萃取和测定,测得结果与参考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2.3%。  相似文献   

13.
以[Cu(CH3CN)4](ClO4)、1, 1’-联萘-2, 2’-双二苯膦(BINAP)和2-(2-苯并咪唑基)-6-甲基吡啶(Hbmp)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一例铜(I)单核配合物[Cu(Hbmp)(BINAP)](ClO4) (1), 并对其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1的一价铜离子与Hbmp上的2个N和BINAP上的2个P相连接,产生一个以一价铜离子为中心的变形四面体。配合物1在340~450 nm范围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宽吸收,其归属于Cu(I)到Hbmp的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跃迁。配合物1在溶液和固态均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用1,10-邻二氮菲(1,10-邻菲罗啉)做显色剂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测定微量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灵敏度还不够高,而且受一些阳离子的干扰。近年来,有人提出引入第三组分到二元配合物中形成三元体系,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关于1,10-邻二氮菲一铁(Ⅱ)—苦味酸盐三元体系,国内尚未见报导。我们初步研究了这种三元配合物的生成和萃取条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纳米铽-环丙沙星-邻菲啰啉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溶解性、热稳定性、发光性能和邻菲啰啉第二配体加入对铽-环丙沙星体系荧光性质的影响。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环丙沙星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将部分能量传递给铽离子,同时邻菲啰啉的加入能有效地增强铽离子发光强度,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示出Tb3+的特征发射峰,发出很强的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6.
以试剂5-(5-碘-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 5-I-PADAT )做显色剂,建立了双波长叠加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钴和钯的新方法。研究发现,在0.6~2.4 mol/L HClO4介质中,钯(Ⅱ)与5-I-PADAT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而在此高酸度下,钴(Ⅱ)则完全不能显色;在pH 3.6~10的缓冲介质中,钴(Ⅱ)与5-I-PADAT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钴络合物形成后以强酸酸化,提高酸度至0.6~3.0 mol/L HClO4,可转变为另一种具有较高吸收特性质子化型体。研究还发现,钴(Ⅱ)、钯(Ⅱ)与5-I-PADAT形成的络合物,均呈现两个吸收峰,且吸收峰位置十分接近,强峰分别位于580和583 nm,弱峰分别位于532和543 nm。基于钴(Ⅱ)、钯(Ⅱ)与5-I-PADAT显色酸度的差异以及吸光度的加合性特点,采用双波长叠加,建立了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钴和钯的新方法。钴、钯质量浓度分别在0~0.4 μg/mL和0~1.0 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17×105 L·mol-1·cm-1和1.10×105 L·mol-1·cm-1,灵敏度较单波长分别提高1.75和1.53 倍。方法应用于催化剂和矿样中钴和钯的同时测定,测定值与推荐值相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0.50%~2.3%(钴)和1.0%~1.4%(钯)。  相似文献   

17.
铕-柠檬酸-1,10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野  蔡伟民  崔丹  孙晓君 《稀土》2002,23(4):13-15
合成了铕的柠檬酸、1,10菲咯啉三元配合物 ,并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发光性质。结果表明第二配体的加入能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对铕的发光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新试剂 5-(5-氰基-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 ( 5-CN-PADAT ),探讨了该试剂与Pd 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1.2 mol/L HClO4中,于室温下Pd 可与5-CN-PADAT反应,生成组成比为1∶1的紫红色稳定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86 nm 处,Pd的质量浓度在 0~1.2 μg/mL 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 A=1.110 ρ (μg/mL) + 0.008 6,相关系数r=0.999 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20 × 105 L · mol-1 · cm-1。反应在强酸介质中进行,大量常见金属离子及 1 250 倍的金,500 倍的锇,250 倍的银和铑,125 倍的铱和铂,75 倍的钌不干扰Pd的测定。方法应用于钯分子筛和钯-炭催化剂中Pd 的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 2.3% 和3.7%。  相似文献   

19.
霍燕燕  韩权  杨晓慧  周梅 《冶金分析》2014,34(10):70-72
探讨了以试剂2-(5-溴-4-甲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简称5-Br-4-CH3-PADMA)为显色剂,应用双波长叠加分光光度法测定钯的方法。试验表明,在1.08 ~ 3.06 mol/L H2SO4中,试剂与钯形成稳定的1∶1蓝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呈现两个强弱不等的吸收峰,分别位于606 nm和564 nm,两个峰的吸光度之和与钯浓度线性相关,钯浓度在0 ~ 1.04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ε = 1.40 × 105 L·mol-1·cm-1。大量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方法用于含钯分子筛和钯-炭催化剂样品中钯的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8%和2.8%。  相似文献   

20.
毕恺  吴静  范勇  储刚  孟竺 《冶金分析》2021,41(11):84-88
抚顺煤精市场上充斥着许多半煤精半矸劣质煤精制品和大量用煤精颗粒粉碎混入胶后倒膜的假冒天然煤精工艺品。以辽宁抚顺地区煤系地层中产出的煤矸石、煤、煤精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标准GB/T 16553—2017《珠宝玉石 鉴定》对它们的密度、摩氏硬度进行常规测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进行分析。测试样本的煤矸石密度为1.37~1.49 g/cm3,摩氏硬度为3.0~3.5,煤的密度为1.23~1.25 g/cm3,摩氏硬度为2.0~2.5,煤精的密度为1.19~1.30 g/cm3,摩氏硬度为2.0~2.5。FT-IR分析表明煤矸石和煤精样品在1 007 cm-1、1 031 cm-1处的吸收峰明显强于煤样品的,是样品中包覆的无机杂质成分的SiO2+4ν(Si-O)基团的伸缩振动峰所致。三者中煤矸石的密度和硬度高,多水高岭石和高岭石含量较多,热失重少;煤中含有较少的高岭石和多水高岭石等无机矿物,品质较差的煤含少量石英,密度和硬度数据可以作为煤矸石的主要区分鉴定依据;煤精中含有较少的高岭石、多水高岭石等无机矿物,含微量石英,FT-IR分析的1 031 cm-1和777~797 cm-1处的吸收峰为煤精的特征峰,可作为煤精与煤的主要区分依据,热失重方面煤精略大于煤的,可作为次要区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