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武定 《规划师》2007,23(3):9-11
“宜居”是对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它既涉及到城市所提供的各种设施的水平,也涉及到城市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还涉及到人们自身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观念。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宜居”概念的理解也具有多义性。对“宜居”来说,没有规则,只有选择!“宜居城市”是人们所选择的适合于自己生活并感到满意的城市,它应当是具有多样化选择并和谐共存的和谐社会、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日益关注,北京2008年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建设开始从倡导层面深八到社会行动之中,人居环境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在选择居所时,也更多地考虑到它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3.
董勇 《重庆建筑》2010,9(2):11-13
宜居社区是宜居重庆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提出了宜居社区建设需要遵循和谐性、地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原则,应围绕物质条件、文化条件、管理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来开展的建设思路。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重庆市宜居社区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有效推动"宜居重庆"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宜居北京"评价的实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宜居城市"的认识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交通出行系统;其次,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远离各种有害物质及环境污染的可能伤害,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干争的街区;第三,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购物、就医、就学等方便的公共设施的服务;第四,宜居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便利的城市,它应该是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能够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第五,宜居城市应该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夜间照明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照明照亮了人们的夜间生活,给人们带来缤纷多彩的夜景,但是光污染的现象也由于夜间照明而产生.光污染的问题目前涉及到人们的各个领域中,比如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物、商业楼等等,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探讨涉及夜景照明光污染方面的问题,并对光污染的遏制进行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开发》2005,(12):84-8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日益关注,北京2008年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建设开始从倡导层面深 入到社会行动之中,人居环境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在选择居所时,也更多地考虑到它的宜居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们对江南的赞誉,也是人们对宜居环境的理想状态描述。不仅要生态、健康、科技、环保,还要有丰富的人文 内涵,让人们居于其中有一种文化归属感。在当前的住宅开发中,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的确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着力于如何打造 出一个宜居的社区。金都房产集团在京开发的金都·杭城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5年金都·杭城项目被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 委员会评为“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社区。  相似文献   

7.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与传统"城镇化"所不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研究规划的人,我对"宜居"一词有天生的畏惧.因为,"宜居"从本质上说是个社会学概念,正如在我们目前的语境中,"和谐"也是社会学概念一样.在我国的规划实践中,规划知识与社会学知识,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法学,都存在严重脱节.所以,在规划语境中讨论"宜居"问题有些滑稽.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病"和"富贵病"等各种问题,使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城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人居环境要求,宜居也成为各级领导关心及城乡规划工作者考虑的首要问题。自2005年北京市提出"宜居城市"理念以来,我了对宜居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那么什么是宜居城镇?如何打造宜居城镇?本文将结合江西省铜鼓县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岳阳城市建设的优势及不足,依托需求理论和环境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岳阳宜居城市构成系统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需求——构建体系"的技术路线,建立具有适合岳阳实际情况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提高人们对岳阳宜居性的辨识能力,反馈城市宜居建设问题和矛盾,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指导岳阳建设成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1.
高扬帆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11,29(4):100-104
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该文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宜居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探讨城市的优势特色,进而提出相应的宜居城市规划对策,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使城市能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保留原有的地域与环境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希望能为其他类似中小城市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世福 《规划师》2007,23(3):19-22
城市宜居是人们对于他所居住的城市的适宜性和满意度的一种感受,与城市特色高度关联.由于涉及多方的利益,塑造宜居城市应注重多元价值的综合协调,尊重主体利益,凸显公共利益,以规划为导向进行公共干预,依靠适度集权对个体行动进行约束和有效引导,既要注重回顾历史的记忆性特色建设,更要朝着建设有集体荣誉感和审美共识的地方文化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从“宜居城市”到“宜居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定位,引发了“宜居城市”研究和排名的热潮。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不再孤立存在,社会、生态、交通等城市问题也开始呈现区域化态势;面对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单个城市往往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宜居”探讨,提出了“宜居区域”的要素系统,并尝试构建“宜居区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韩林飞  陈蓁 《规划师》2007,23(3):15-18
由于在社会背景、建设目标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当前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借鉴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绿色城市建设的经验,以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和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仅应满足自然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城市设施等硬环境的"舒适"宜居,还应该满足治安、福利、公共服务、人际氛围、人文社会等软环境的"和谐"宜居,追求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5.
This is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intensely debated concept of urban livability. The paper examines different literature or theoretical stream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related to the notion of livable cities. It juxtaposes academic constructs from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field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web indices that rank cities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standards,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appeal. The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 analytical assessment of these diverse approaches and lays out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urban livability that draws on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embedded in design, planning, and current ranking tools. The paper ultimately aims to shed light on the configurations,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that may enhance the livability of various urban settings. It integrates such disparate views into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f urban livability. While the bulk of this paper analyses relates to North American, European, and Australian cities, the concepts discussed pertain to urban livability on a global scale.  相似文献   

16.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吕传廷  何磊  王冠贤  杨明  连玮 《规划师》2010,26(9):29-34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世界巨型城市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和城市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大都市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在看到大都市特别是巨型城市对一国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公民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思考对策,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宜居城市,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