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厂升压站设计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制定技术可靠、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北京某电厂220 kV升压站无法像常规工程那样布置在燃机房A排外独立的区域内,需要将220 kV升压站与燃机房A排外变压器结合布置,此举不仅优化了总平面布置,而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功能区间更明显,提高了设备可靠性和运行安全性,设备布置方式灵活、运行维护工作量少、设备安装检修便利,使电厂整体环境友好,同时也兼顾了远景扩建时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3.
4.
500kV智能变电站配电装置的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智能变电站特点,因地制宜优化某500 kV智能变电站500 kV配电装置布置,力求优化后布置清晰合理、占地少、投资省,既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维护方便的要求,又能体现目前智能变电站500 kV配电装置布置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开发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及巡视检修方便,占地少、三材耗量低的220kV、110kV户外配电装置,且总体布置整齐清晰、美观实用.在武安、保东变电站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笔者针对火力发电厂配电装置电气设计中遇见的具体问题进行论述分析,提出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设计中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对福鼎桐城220kV变电站工程220kV配电装置改进中型双列化布置及设计特点的介据,为设计人员今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变电站总平面的布置时增加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采用内桥接线的几种配电装置模式,论述了其在运行、检修、占地等方面的特点,对设计部门及运行单位选择该接线配电装置型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主变保护更换中,原主变小差保护(常规型)采用主变套管CT二次接线为△接线方式,更换为新保护(微机型)后套管CT二次接线需要为Y接线方式,由△接线方式改为Y接线方式,采用的CT二次接线必须有所调整,调整后极性端要作校验,结合实际现场工作状况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用干电池点极性法;二、用外加直流电源测试法;三、变压器380 V短路试验法等.在上述方法一中CT二次串接电流表指针存在偏转不明显甚至看不见的缺点,方法二、三还存在产生过电压拉弧的危险等安全隐患.在此提出一种专用测试主变套管CT极性测试装置方案,此方案将解决以上方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主变保护更换中,原主变小差保护(常规型)采用主变套管CT二次接线为△接线方式,更换为新保护(微机型)后套管CT二次接线需要为Y接线方式,由△接线方式改为Y接线方式,采用的CT二次接线必须有所调整,调整后极性端要作校验,结合实际现场工作状况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用干电池点极性法;二、用外加直流电源测试法;三、变压器380V短路试验法等。在上述方法一中CT二次串接电流表指针存在偏转不明显甚至看不见的缺点,方法二、三还存在产生过电压拉弧的危险等安全隐患。在此提出一种专用测试主变套管CT极性测试装置方案,此方案将解决以上方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前大多数的110 kV变电所,只装设了中性点棒间隙而没有相应的保护.如果没有间隙保护,当终端变压器中性点间隙抢先放电而又无法持续放电时,带电源的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将无法脱离故障电网.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变压器零序保护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对110 kV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及目前电网110 kV变压器零序保护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改善变压器零序保护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多数的1l0 kV变电所,只装设了中性点棒间隙而没有相应的保护。如果没有间隙保护,当终端变压器中性点间隙抢先放电而又无法持续放电时,带电源的中性点不接地变压器将无法脱离故障电网。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变压器零序保护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对110 kV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及目前电网110 kV变压器零序保护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改善变压器零序保护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变压器在真空注油阶段抽真空压力及注油状态监测的可靠性,设计了以后台显示告警控制器为核心,无线传输为纽带的变压器真空注油监测装置.通过现场实际检修情况所要达到的要求,该装置能自动感知真空压力值和液位值,采用Zigbee无线电实时传输,配套设计后台显示和告警装置.该装置可为变压器真空注油状态监测提供实时信息源,其有效... 相似文献
19.
面向电力生产培训的实际需求,研发了一套虚拟现实电力巡视互动体验系统,可以为体验者提供沉浸式变电虚拟仿真实操培训等多种业务培训。提出在该互动体验系统中内嵌一套穿戴式震动触觉提示装置。当体验者进行变压器更换虚拟操作培训时,该互动体验系统能够准确判断体验者的操作是否正确。依据预设的触觉编码方案,通过该装置向体验者发出特定震动触觉刺激,从而向体验者传递实时反馈信息。设计并展开了错误操作的震动触觉告警实验,分析得到了一种最佳触觉编码方案,初步验证了装置震动触觉提示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