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黔东南麻江—凯里地区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黔东南麻江-凯里地区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主要有含沥青碳酸盐岩、泥岩和煤3类,其显微组分含量因样品不同而异,显示非均质性.含沥青碳酸盐岩样品的显微组分总含量(TMC)值为0.8%~13.6%,泥岩样的TMC值为1.4%~9.4%,煤样的TMC值超过70%.该区烃源岩的富氢显微组分主要由壳质组、沥青组、次生有机质和矿物沥青基质构成,其中孢子体、壳屑体、沥青及矿物沥青基质是其主要的生烃组分.该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其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o为0.674%~2.659%.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江汉盆地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明显偏低,平均仅占全岩体积的1.5%。显微组分组成中富含腐泥组,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组,贫惰性组。有机质类型多为Ⅱ、Ⅰ型。藻类体、矿物沥青基质是该区主要生烃组分。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及富氢组分和非烃馏分的荧光参数探讨了江汉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提出了有机质的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该区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4.1%,嫩二段-嫩五段烃源岩显微组分以高等植物陆源输入占绝对优势,盆情性组、富含镜质组、相对发育壳质组;嫩一段烃源岩腐泥组分含量较高,具有混合生源的特点,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藻类体是该区低熟油的重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孢子体荧光参数,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为未成熟、低成熟两个阶段。二者界线所对应的镜质组反射率为0.5%,孢子体相对荧光强度为2.2,埋深为1050m。  相似文献   

4.
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明显偏低,平均仅占全岩体积的1.5%。显微组分组成中富含腐泥组、贫惰性组、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藻类低等生物与高等植物混合生源的特点。藻类体是江汉盆地低熟油的主要生烃组分,隐含于矿物沥青基质中的有机质约占总有机质的一半以上,是江汉盆地值得重视的生烃组分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志丹—吴起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顶部发育一套湖相暗色泥岩,确定该套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该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研究了长10暗色泥岩的分布特征,通过开展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可溶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评价了长10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研究表明,长10暗色泥岩分布广泛,厚度为5~20m;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转化率较高,有机质母质中陆源植物生源贡献较大,主要为Ⅱ型和Ⅲ型干酪根,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达到成熟生油阶段,总体评价为较好—好烃源岩.长10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别于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具有高Pr/Ph值、ααα20R构型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的典型特征.长10烃源岩的生烃量较大,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另外一套重要的有效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的发现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的深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中生界生烃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现有钻井的有机碳和热解数据, 从有机地球化学方面对坳陷中生界主力煤系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及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有机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但壳质组和腐泥组中存在较多富氢组分的孢子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为II型。其中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为2套具生烃潜力的煤系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高,RO值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0.5%~1.0%之间,绝大部分都已进入生油阶段,且部分烃源岩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转为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显微组分生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组分生烃研究是通过从烃源岩有机质中分离出显微组分单体,并对单体进行生烃模拟实验,获得其生烃参数,进而研究烃源岩有机质的成烃规律,为烃源岩的动态定量评价和含油气盆地的资源量计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论述了显微组分的分类方案和分离方法,介绍了显微组分生烃的基本原理、应用进展情况。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尚存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生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近年来,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的成因类型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根据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将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划分为海相内源型、海相陆源型和混合生源型3种成因类型。在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成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模拟实验研究了海相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海相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具有生烃活化能分布较为分散、生烃门限温度低、主生烃期温度范围宽、生烃转化率曲线平缓,无明显的生烃高峰期的特征;而海相内源型烃源岩则具有活化能分布较为集中、生烃门限温度高、主生烃期温度范围窄、生烃转化率曲线较陡峭、有明显生烃转化高峰的特征;海相混合生源型烃源岩的生烃特征介于上述2种海相烃源岩之间。显微组分组成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成因类型海相烃源岩生烃特征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通过对枪辽盆地青一段以上未熟-低熟烃源岩进行显微组分组成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指出,壳质组+藻类体影响了烃源财的生烃潜力,矿物沥其基质在青一段和嫩一段早期成烃中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有机岩石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依靠反射光、透射光和荧光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高邮凹陷泰州组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分布特征及主要组分对生烃的贡献,希望为资源评价和今后油气勘探提供依据。泰州组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的9.92%;且在平面上存在显著的非均质性,东部含量较高,而西部较低。显微组分组成呈现出腐泥组和壳质组占优势,镜质组较少,惰性组贫乏的特点。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和壳屑体是泰州组烃源岩主要生烃组分,对油气生成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1.
煤系烃源岩评价中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勘探证实,煤系地层是有效烃源岩之一。通过对煤成气的研究,发现煤系烃源岩,特别是以煤层作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第一,煤层属于高有机碳含量的烃源岩,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机碳含量亦不断增加,利用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已失去意义;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氢含量逐渐降低,建议利用煤的氢含量代替有机碳含量评价煤的生烃能力。第二,煤的镜质体反射率(R0)与温度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温度与深度呈线性关系,因而利用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的关系预测深部烃源岩的成熟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热模拟试验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有机质地下生烃过程中,始终处于开放系统,而热模拟是处于封闭系统;其次热模拟试验测定的生气量,特别是对于煤,没有考察模拟样品的吸附作用,因此建议进行样品的解吸试验,以准确地确定有机质的生气量。  相似文献   

12.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特征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地层是我国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对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恢复、有机质丰度下限、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和成烃作用等进行了论述。我国下古生界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一般跨越了多个构造期,呈现了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油气成藏,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的特点,在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地质评价中主要应关注中新生代以来有效的生烃史。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5套可能的烃源岩,并在很多构造圈闭发现了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油气。长期以来对该地区有效烃源岩及所发现油气的来源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南缘地区24条地面剖面及28口探井烃源岩岩心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认为,不仅二叠系与侏罗系是南缘地区重要的烃源岩,三叠系是可能的烃源岩,白垩系与古近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很高、类型好,以I、II型有机质为主;三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大,且类型较差,以II、III型有机质为主;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但有机质类型好,以I、II型有机质为主。5套烃源岩目前成熟度差异较大,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高、过成熟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处于未成熟-高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处于未成熟-成熟演化阶段。5套烃源岩大量生烃时期明显不同:中二叠统烃源岩主要在晚侏罗世-古近纪,侏罗系在晚白垩世-新近纪;白垩系从始新世延续现今,在上新世初达到生油高峰;古近系中新世末期进入生油门限开始生油,目前仍未达生油高峰。白垩系在南缘中部地区为有效生烃源岩,古近系在南缘西部地区是有效的生油源岩。  相似文献   

14.
汤原断陷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汤原断陷下第三系地层几年天然气勘探中发现了煤成油显示,展示该断陷具有煤成烃的勘探前景。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分析技术,结合地质研究认识,探讨了汤原断陷下第三系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生烃条件,研究了煤成油的有机地球化学性质和生源特征,建立了煤成油和油源岩的关系,对指导汤原断陷下步煤成烃勘探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中国四川盆地的高演化碳酸盐烃源岩进行了干法(原样)、加水、加铁、加酸等多介质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控制有机质分解的最主要因素。从气态的产量及组分变化特征上来看,在研究温度范围内,水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不仅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而且水的酸碱性也是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溶液中溶解的过渡金属元素,如Fe2+,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催化剂,Fe2+的存在可明显提高有机质的热解成烃过程,同时使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烃类气体,而不是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评价烃源岩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还对近年来石油地质界十分关注的特殊生油岩(如未成熟生油岩,高成熟、低有机质含量生油岩,碳酸盐岩生油岩,煤系地层和煤层烃源岩)的评价问题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continental source rocks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C-P) coal-bearing stratum in the Qinshui Basin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Ro of the C-P source rocks is mainly distributed between 1.5% and 2.5%. The coal rock belongs to a typical type III 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mudstone mainly contains type III organic matter and a small proportion of type II2 organic matter. Moreove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ock kerogen was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an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C-P continental source rocks wa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葡深1井深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内容包括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模拟烃源岩各地质时期的热演化阶段。结果表明,葡深井下白垩统的登娄库组、营城组,少河子组均发育有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中一差,有机质类型较差,有机质成熟较高(多处于高-过成熟状态)。综合认为生油潜力较差,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9.
针对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油气生成、排出与滞留能力的有效性问题,选取不同沉积环境、不同时代煤岩及其夹层中的碳质泥岩和泥岩,开展了在成岩作用下的高温高压半开放—半封闭体系模拟实验,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环境下,Ⅱ2型煤系烃源岩在生油窗内具有一定的排油能力,也具备较强的烃气生成能力,既可以作为油源岩,也是高效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