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掌握糯性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条件及吸附性能,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糯玉米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系统分析了淀粉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中和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75℃,以单体质量计,单体与淀粉用量质量比为15∶1,单体丙烯酸中和度为pH4.8,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0.15%,交联剂丙三醇用量为0.11‰,此时所得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 641.78 g.g-1。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溶液聚合法以明胶与丙稀酸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考察了树脂的吸水性能、吸盐水性能、吸乙醇性能、吸人工尿的性能、盐水浓度不同时的吸水性能及保水性能。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480g/g,吸盐水倍率为69g/g。  相似文献   

3.
《造纸信息》2012,(10):44-44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杨富杰等人以蔗渣浆纤维为原料,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采用自由基引发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不同单体组合方式及不同实验条件对吸水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较优条件下得到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553g/g;  相似文献   

4.
黄赣辉  顾千辉  顾振宇 《食品科学》2012,33(10):124-130
研究响应曲面优化微波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单体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对共聚物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佳工艺为单体丙烯酸与干淀粉比8.2:1(mL/g)、引发剂用量为干淀粉质量的2.8%、单体丙烯酸中和度80.1%时,此时树脂的吸水倍率为769g/g。红外扫描吸收谱表明,接枝共聚物中存在着羧基、酰胺基等特征性亲水性基团。  相似文献   

5.
以交联氧化淀粉为基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交联氧化淀粉基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淀粉用量、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淀粉氧化度与交联度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工艺条件是:淀粉基体用量为25%,单体质量比为AA∶AM=5∶1,引发剂用量为1.2%,淀粉溶胀度与羧基含量之比为48∶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此工艺条件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2216g/g,吸1%NaCL溶液倍率170g/g,吸1%MgSO_4溶液倍率53g/g,吸1%CaCL_2溶液倍率15g/g,吸1%ALCL_3溶液倍率8g/g。  相似文献   

6.
以蔗渣浆纤维为原料,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采用自由基引发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不同单体组合方式及不同实验条件对吸水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优条件下得到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553 g/g.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对产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体与蔗渣浆纤维素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7.
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在氮气保护条件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引发糯小麦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备的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及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分析了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并对其吸水倍率、吸盐水倍率、保水能力、热稳定性、耐酸碱性、贮藏稳定性及反复使用性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吸水性树脂为糯小麦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吸蒸馏水倍率和吸盐水倍率分别达到1169.6 g·g-1和88.6 g·g-1,耐盐性较差;在30、40和60℃条件下,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明显优于科翰98商品保水剂.糯小麦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热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和反复使用性能较强,但其耐酸碱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采用马来酸酐作为交联剂,在一定条件下对低温水溶性PVA纤维进行化学交联改性,得到了高吸水PVA纤维,分析了交联温度、交联时间、交联剂用量和碱处理条件对高吸水PVA纤维吸水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所得纤维的保水性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控制实验条件,可以获得各种不同吸水性能的高吸水纤维,吸水倍率可达140倍,并且吸水速率比高吸水树脂快很多;所得纤维力学性能满足非织造加工工艺,可用于生产非织造吸收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工业废胶为原料,通过研究交联反应与水解反应时的工艺条件,制备出交联的聚丙烯酸盐类高吸水材料,测定高吸桫材料的吸水速率,揭示出制备工艺对高吸水材料吸水速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对荞麦淀粉接枝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吸水速率、重复吸水倍率、吸盐液倍率、自然条件下的失水率以及不同温度下的失水率等吸水和保水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荞麦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三元接枝共聚物吸水快,且具有较高的吸水倍率,较好的保水性和耐盐性.  相似文献   

1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微波技术一步合成粉末状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反应体系pH、交联剂及引发剂用量以及微波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对树脂的吸水率的影响;得到的高吸水树脂最大吸水率为930g/g。并利用SEM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羟甲基糠醛(HMF)形成途径,首先在由其不同反应前体物质构成的模拟反应体系中,研究了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食盐、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对各体系中HMF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添加量为2.00mg/m L时,美拉德、果糖反应体系中HMF的生成量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3.02 mg/L和3.30、17.52 mg/L;在美拉德、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反应体系中添加0.60 mg/mL硫酸铝钾时,体系中的HMF均明显增高,分别为80.53、13.02、265.02和310.11 mg/L,最大增幅为对照组的620.26倍;而硫酸铝铵处理组HMF的增幅可高达197.00倍。而后考察了5种添加物对饼干中HMF的影响,证实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和食盐显著降低了饼干中的HMF含量,最大降幅为35.34%。然而,即使在添加了食盐、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的情况下,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0.10 g/80.00 g面粉)仍使饼干中HMF含量增加62.41%和55.64%。综上所述,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和食盐在模拟体系和饼干中显著减少HMF形成;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则大幅增加HMF生成量。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国家限制含铝膨松剂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以糯小麦淀粉为原料,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接枝共聚法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在氮气保护的情况下,丙烯酸中和度、丙烯酰胺用量、丙烯酸甲酯用量、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高吸水性树脂吸盐水性能的影响.得到的较优工艺条件为:丙烯酸中和度/pH5.8,丙烯酰胺14g,丙烯酸甲酯1mL,反应温度75℃,引发剂4%过硫酸铵溶液5mL,交联剂2%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液0.5mL.此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盐水倍率达到62.1g·g-1.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以N-(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为醚化剂制备小麦阳离子淀粉;以取代度和反应效率为响应值设计5因素(GTA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加水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水平响应面实验,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GTA加入量12mL,NaOH加入量为0.29g,加水量5m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23h;另外还分析双因素间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特种糯玉米淀粉为原料,以N-(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化试剂,制备糯玉米阳离子变性淀粉,根据单因素的实验,选择N-(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加水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五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糯玉米阳离子变性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是:N-(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用量为1mL,氢氧化钠用量为0.29g,加水量为5mL,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23h;同时,本研究对样品进行了取代度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半干法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N-(2,3- 环氧丙基)三甲基氧化铵(GTA)为醚化剂,在NaOH 为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实验表明: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DS)影响的因素顺序依次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体系中含水量>氢氧化钠用量。当淀粉用量为10g、GTA 用量为1.5g、NaOH 0.2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体系中含水量24% 时,DS 可达到0.105。对不同取代度的阳离子淀粉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及表征,结果表明:阳离子淀粉的透明度、溶解度均随着取代度的增高有所增加。通过对阳离子淀粉进行红外光谱、偏光分析和X 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取代反应过程中淀粉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天然易得、纤维素含量高的香蕉皮粉为接枝骨架,丙烯酸为接枝单体通过自由基接枝共聚在水溶液中合成吸水树脂的工艺,实现香蕉皮的废物利用,并对树脂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考察了丙烯酸中和度、体系总水量、香蕉皮粉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等条件对树脂在蒸馏水和0.9%Na Cl溶液中吸水性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亚硫酸钠对聚合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及扩大反应体系后树脂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各试剂用量对树脂吸水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最优工艺下形成的树脂对蒸馏水和生理盐水的吸水量分别为161.05 g/g和46.03 g/g,亚硫酸钠可以缩短反应开始时间降低引发温度,大型反应可通过自身反应放热完成接枝共聚。该实验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要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高筋粉及特一粉冷冻面团为对象,研究添加黄原胶、瓜尔豆胶、卡拉胶、聚丙烯酸钠增稠剂对冷冻面团拉伸特性、湿面筋含量、失水率及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特一粉,黄原胶(0.3%)、瓜尔豆胶(0.8%)、卡拉胶(0.6%)、聚丙烯酸钠(0.05%)添加时,拉伸面积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对于高筋粉,黄原胶(0.2%)、瓜尔豆胶(1.2%)、卡拉胶(0.6%)、聚丙烯酸钠(0.05%)添加时,拉伸面积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冷冻面团加入增稠剂后,失水率有所减小,但规律性不强;随着黄原胶、瓜尔豆胶、聚丙烯酸钠添加量的增加,L值增大,面团亮度增强,但随着卡拉胶添加量的增加L值减小,面团亮度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胶原纤维膜的性能,基于聚丙烯酸钠的负电性与酸膨胀的胶原纤维的正电性,利用其静电相互 作用原理,采用质量分数为0.1%~1.0%的聚丙烯酸钠强化胶原纤维膜,评价了其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随着聚丙烯酸钠质量分数的增加,成膜液的Zeta电位有显著变化(P<0.05),表明其静电相互作用增强。加入 聚丙烯酸钠后,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最高达到纯膜的1.50 倍;断裂延伸率、透光率和水蒸气透过率下 降,其中,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为1.30×10-12 g/(cm·s·Pa);膜热稳定性分析表明,复合膜降解温度提高, 膜厚无明显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聚丙烯酸钠-胶原纤维复合膜更致密。当聚丙烯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3% 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较佳,拉伸强度为37.60 MPa,断裂延伸率为14.20%,透光率为48.70%,水蒸气透过率为 1.30×10-12 g/(cm·s·Pa)。此外,红外分析也显示复合膜的构象发生了变化。静电相互作用导致了聚丙烯酸钠 与胶原蛋白的作用增强及其膜性能的变化,适宜的添加量可有效地改良胶原纤维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The treatment of dairy factory waste water by coagulation and decantation has shown that calcium hydroxide at a weak dose of 0.49–0.63 g provides the highly efficient removal of suspended matter (SM) (94%) and total phosphorus (Tp-P) (89%) accompanied by an average eli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KN-N), faecal coliforms (FC) and faecal streptococci (FS). This is within the Moroccan limits for the first two parameters (SM and TP-P). The dose necessary to obtain optimal removal is 0.8–1.2 g when using aluminium sulfate and 0.6–0.75 g with iron chloride and the percentage elimination of chem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pollutants is not substantial. However, coagulation by calcium hydroxide induced less sludge (0.93 g/L) than either aluminium sulfate (1.21 g/L) or iron chloride (1.38 g/L). In terms of cost, the price of treating 1 m3 of dairy effluent by using calcium hydroxide is lower (approximately 25 times less expensive) than when using the other two coagu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