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别无障碍"研究的是在"运动和动作"等"行为"发生之前的"感知、识别和判断"问题,是导识系统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识别无障碍"理念,结合地铁空间的特殊环境属性,提出地铁导识系统设计的具体方法:空间导向设施的识别无障碍设计、传统标识设施的识别无障碍设计。旨在从根本分析研究人在地铁空间中寻径行为(Way-finding)的发生关系,以期提高地铁空间的识别率,并对"识别无障碍"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建筑无障碍化设计的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建筑无障碍设计有了很大迚步,但还存在设计简单化和单一化的不足;结合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建筑智能化无障碍设计,利用循迭与导航原理,使电动轮椅沿无障碍送逜中规划的循迭线自动行驶至目的地,并给出无障碍送逜循迭线的合理建筑规范。  相似文献   

3.
我国90年代以前的老旧小区存在居住环境差、植被覆盖率低、公共活动场地少和无障碍设施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现在老年人健康宜居和便利出行的需求。文章基于"居家养老模式"分析我国老旧小区适老化设施现状,研究日本典型居住小区的无障碍改造策略,包括入口空间、电梯加建、楼梯扶手栏杆等细节设计,为我国老旧居住建筑无障碍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综合体建筑无论在规模和空间,还是装饰标准和设备设施上,都可与发达国家的同类建筑相提并论,甚至有所超越.虽然我国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硬件设施堪称一流,但人性化设施的精细化设计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适合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和母婴使用的人性化无性别卫生间.出国旅游时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自驾轮椅出行,年轻的父母带着多名幼童出行,这说明城市公共空间配套了出行所需的必备设施.让老年人或年轻父母带着婴幼儿走出家门,除了城市道路空间和公共交通设施必须达到相应的无障碍性能标准外,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老年人和婴幼儿经常光顾的城市重要公共空间,更应满足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无障碍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穆斯岛项目的扩建让无障碍建筑的标准更上一层楼,为残障人群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体能挑战的度假机会。穆斯岛坐落在丹麦的海岸线上,被视为世界上最为残障人群着想的无障碍度假胜地、运动场地和会议场所之一,激发了无障碍建筑的潜力。穆斯岛度假村的扩建部分被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新建的主楼(内含新大堂、多功能体育馆等),另一部分为一些新的度假公寓。主楼坐落在度假村  相似文献   

6.
政策     
五部门发文推进无障碍改造 住建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无障碍改造工作。通知指出,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计划可结合老(旧)居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建筑抗震加固等专项工作以及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统筹安排,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关标准规范,重点是居住区缘石坡道、轮椅坡道、人行通道以及建筑公共出入口、走道、楼梯、电梯等设施和部位的无障碍改造。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是面向空间中的"行为"无障碍性的研究;而在"运动"和"动作"等"行为"发生之前的是感知、识别和判断,则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物的使用,潜在着"识别无障碍性"的问题,并且问题发生于全体的空间使用者。"识别无障碍性设计"是对空间被动性品质的延伸要求,是对通用设计目标的拆解,包括为空间中行为的安全和导向识别设计。需要研究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识别"无障碍性,二者一起构成空间设计的无障碍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无障碍环境设计的设想来源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信息交流的启发,其目标是使设计朝着多层次、多向性发展,在实践中探求现代建筑的新观念。 无障碍环境可以归纳为互相依存的两个空间环境,即无障碍居住环境——私有空间和无障碍社会环境——公共空间。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有利于安排好个人  相似文献   

9.
《住区》2015,(1)
本文主要通过老年人居住空间轮椅行为的一系列实验,对原有规范及设计常用无障碍空间尺寸进行验证,同时结合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评价各空间大小对于轮椅使用而言的舒适程度,力求寻找出住宅套内空间轮椅回转所需空间的经济尺寸,提出老年人居住建筑内轮椅回转空间方案。为标准修编提供实验依据,并探讨中小套型或住宅改造中套内各功能空间适老设计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海峡两岸现行的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大陆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中第3章"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第9节"公共厕所、无障碍厕所"与台湾地区标准《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中第5章"厕所盥洗室"加以对比分析,梳理出两岸对公共厕所无障碍设计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异同,分析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并基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志兴 《中国电梯》2011,(16):54-55
20世纪初,建筑学界产生了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其中斜挂式轮椅升降平台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无障碍设备。  相似文献   

12.
该文结合"福建省残疾人体育康复就业培训中心"这一工程实例,对"无障碍设计理念"展开探讨。紧扣"培训中心"的设计理念——"欢聚的家园,运动的乐土"这一设计主题,从建筑总体到建筑细部全方位介绍"培训中心"以主要服务对象——残疾人自身的生理机能、生活习惯为出发点,如何将无障碍设计渗透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细节。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莫斯科著名的高尔基公园内的MSK盒项目已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建筑建筑的外观由5个主要设计原则共同定义:通透性、开放性、激活场地、公园整合以及运动灵感。"裸露"的框架赋予"体育设施"一种大胆而直白的美感。通透的外观和开敞式设计提供了建筑的开放性,并将其与公园绿地相融合。倾斜的"侧翼"激活了整个场地,人们得以使用屋顶区域,并使建筑物两侧的功能活动相互区分。鲜亮的、红色的场地美化和室内设计为体育活动注入了能量和灵感。  相似文献   

14.
<正>"海狸工坊"办公空间是一个为影视传媒公司所量身定制的新型办公空间,我们通过一个多孔的"盒子"的植入来完成对使用空间的加建:占据了约一半场地大小的"盒子"容纳了天井、会议室等所有内向性房间,而将"盒子"外部的流动空间留给开放式工位使用,"盒子"上的多孔便成为了被墙体分隔的空间之间的纽带。整个空间由一个螺旋上升的路径连接了5个不同的标高,错层设计和多孔的墙体,共同创造了一个"人在画中  相似文献   

15.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在即,为支撑国际高端赛事体育场馆无障碍环境营造,通过分析国内外通用规范和赛事指南的设计参数要求及空间关系,对大型体育场馆的无障碍核心空间展开研究,按无障碍流线分别对停车场、建筑出入口与门厅、通道和门、坡道、电梯、座席、卫生间等空间的设计理念、空间尺度和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落实。  相似文献   

16.
葛明  蒋梦麟 《中国园林》2022,38(11):34-39
论述了畔园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并探讨了一种当代的聚落方法。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包括通过场地结构与大单元和间隙的有效结合以形成聚落;通过镶嵌术组织聚落,结合景观与建筑;通过场地建造,竖向统合场地、设施、建筑,并用中介物帮助揭示场地的质感;通过密度处理和空间开放,实现聚落的亲疏有致。畔园的设计和建造,是探讨具有文野相间、空间开放特征的聚落类型的一次尝试,并试图提出聚落中的间隙美学。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公布了7432m2的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设计招标书。这一新设施将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其关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则颇具争议。大学为再生医学大楼(RMB)在帕纳萨斯校区选择了一处狭窄、陡峭的场地,新大楼将包含开放水下实验室、实验室后勤空间和办公空间。由于大楼位于苏特罗山山脚下的陡峭倾斜的场地上,业主设想建筑将呈垂直体系,可能不能很好地满足机构中的研究需求。拉斐尔·维诺里建筑师事务所也认为,水平向的空间规划才能最好地符合建筑内部  相似文献   

18.
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意味着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随着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增加了农村地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城市绿地、历史文物、加油加气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无障碍等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内容;扩大了建筑类型以及无障碍设施的类型;对坡道扶手设置、缘石坡道起始处与地面高差等细节部分进行了调整,使无障碍设计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资料显示,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履行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可见,无障碍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和发展趋势。今天,我们离无障碍环境有多远?  相似文献   

20.
如何能将被污染的场地为建筑设计所用?本项目中,原来有1/3的预算准备用于清除场地的淤泥。但通过在场地上铺设木甲板,我们可以直接隔开淤泥,并将节省下的经费用在建筑上。最终,这一场地成为了四周环水、具备各项社会性功能的公共景观。该设施由完全不同的两个业主——一个帆船俱乐部和一个青年中心所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