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生胶资源日益趋紧,废旧橡胶正逐渐成为严重的"黑色污染"。对国内外有关废旧橡胶的脱硫再生方法以及脱硫橡胶在塑料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废旧包装再生塑料再生料改性技术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增韧改性、接枝改性、催化裂解和热裂解等方法。近些年,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在某些方面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废旧包装再生塑料的共混改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装备较为落后,改性助剂品种较少,型号单一,这些都制约改性塑料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为  相似文献   

3.
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情况,在列举原有废旧聚合物回收途径的同时,详细说明了废旧聚合物回收利用的新进展,如生物侵蚀法回收废橡胶.回收橡胶与热塑性塑料的共混体,废胶粉粒子添加到水泥中,热解废塑料,塑料“再生木材”,废塑料和玻璃复合商用砖等等。  相似文献   

4.
肖九梅 《塑料包装》2014,25(5):40-43
废旧包装再生塑料再生料改性技术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增韧改性、接枝改性、催化裂解和热裂解等方法。根据废旧塑料共混改性是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了再生塑料共混改性的技术方法,介绍了废旧塑料物理改性利用的相容剂,同时指出了废旧塑料的共混增容改性回收再生利用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本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应用的工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根据应用工序的不同,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应用分为直接再生及加工后再生两种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废旧聚酯瓶生产塑编袋、包装袋的方法,涉及塑料加工技术领域,本技术采用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再生PET进行化学改性,制得的改性PET兼具PET、氨基甲酸酯和硅氧烷结构,从而改善再生PET的加工性能和再加工制成塑料制品的应用性能;并且本技术在制备的改性PET的基础上还适量添加了增强剂、抗静电剂和抗氧剂,目的是通过物理共混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再生PET的加工性能和再加工制成塑料制品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磁约束阻尼的减振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约束层端部上设置永磁体的新方法可使阻尼层获得比传统约束阻尼处理方法更高的剪应变,从而增强粘弹层的阻尼耗能。本文应用Hamilton原理,考虑永磁体的影响,推导了对称双层夹心悬臂梁的运动方程,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一阶共振时,永磁体对共振振幅、阻尼层剪应变、约束层作用力的影响,阐明了新型的磁机敏约束阻尼方法的减振机理。  相似文献   

8.
将道路废旧混凝土拆除、生产成为再生集料,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再次利用。本文介绍了道路废旧混凝土面层的拆除方法、旧混凝土再生集料的生产方法,对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已有的试验和经验证明:道路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能够在道路的改建和新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马峰  李晓彤  傅珍 《材料导报》2015,29(13):93-97
为充分利用道路行业以及建筑行业每年产生的大量废旧沥青材料,改善传统路面再生技术对旧料利用率低且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介绍了一种将生物粘合剂用于废旧沥青材料再生的方法。重点阐述了由猪粪热解得到的生物粘合剂对回收的废旧沥青材料和回收沥青瓦的改性再生方法,以及再生后材料的路用性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进一步研究建议。现有研究表明,生物粘合剂加入到废旧沥青材料中能有效降低其粘度,改善其和易性,显著提高废旧沥青材料含量大的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和抵抗疲劳开裂性能,且其水稳定性和抗车辙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相比传统沥青路面旧料的再生利用方法具备优良的环境、经济和实施效益。将生物粘合剂用于废旧沥青材料再生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为在我国铺面工程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包装》2006,(5):43-44
木塑复合材料是指利用木质纤维填料(包括木粉、秸秆、稻壳粉等)和热塑性树脂(包括废旧回收塑料)为主要原料,外加一些加工助剂,经成型加工而制得的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加工设备方法简单,可利用传统加工塑料的成型方法,如挤出、注射和压制等,而且可以回收利用木材加工过程中剩下的边角余料,也可以大量使用热塑性回收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有着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通过"IKV"螺杆挤出机、双层储料式成型机头、伺服电机泵等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是大型塑料中空行业节能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探讨废弃塑料在再生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方法:首先分析废弃塑料在再生纺织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基于LCA理论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包装与运输、使用维护和服务、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再生纺织品的产品生命阶段出发,结合案例对废弃塑料制成的再生纺织品设计要点展开具体分析,并总结再生纺织品的设计原则。结果:促进了废弃塑料纺织品的循环产业体系构建。结论:LCA理论可为设计师及相关企业优化废弃塑料在再生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由上海市科技协会主办,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承办的((绿色包装与市民健康》主题沙龙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上海有关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40多人聚集一堂,畅所欲言,探讨交流,针对当前社会中废旧再生塑料食品  相似文献   

14.
肖艳 《塑料包装》2014,25(5):33-35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废旧物的回收利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是有利的,由于聚氨酯的用量较大,而近期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其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市场前景看好。针对废旧聚氨酯软泡塑料的循环利用形势所迫,分别论述了废旧聚氨酯软泡塑料的物理回收利用技术;废旧聚氨酯软泡塑料的化学回收利用技术;废旧聚氨酯软泡回收利用的粘结加压成型和挤出成型技术,以及废旧聚氨酯软泡回收利用热解法制作填料技术等的工艺特点、加工方法,同时指出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大尺度废旧混凝土块体(特征尺寸约50 mm~400 mm)与新混凝土的混合物,称为再生混合混凝土。相比传统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混合混凝土具有如下优势:1) 废旧混凝土的破碎能耗降低40%~60%;2) 水泥用量节省约30%。再生混合混凝土与型钢组合而成的构件,称为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包括梁、柱、板、墙以及相应的连接节点等不同构件形式。该文简要总结了笔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在再生混合混凝土及其组合构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了此类材料及构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1) 再生混合混凝土存在双尺寸效应,低强度废旧混凝土块体与高强度新混凝土混合可以大大拓展前者的应用范围;2) 再生混合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基本力学性能、抗震性能、耐火性能和徐变性能总体上与常规组合构件基本相当;3) 施工工艺的改进提升是再生混合混凝土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塑料包装》2007,17(4):63-64
全球最大塑料消耗国一美国最近对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包装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特别关注。美国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一直推行塑料再生利用,但当再生塑料应用到食品包装时,便涉及到一系列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不得不令当局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上海包装》2004,(5):7-9
日前,由上海市科技协会主办,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承办的《绿色包装与市民健康》主题沙龙任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上海有关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40多人聚集一堂,畅所欲言,探讨交流,针对当前社会中废旧再生塑料食品袋现象各抒己见,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塑料回收再生加工行业为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功不可没,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资源紧缺,石油日趋匮乏的形势下,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更显得格外重要和宝贵。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废旧塑料市场国,也是全球废旧塑料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塑料再生受到国家层面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由于环保和资源意识的提升与加强,塑料再生行业受到了重视,地位有所提高,从被人视为"收破烂处理废品"变身为对社会颇有贡献的环保再生产业,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自  相似文献   

19.
塑料独有的优异性能催生出庞大的塑料建材生产与消费市场,而建筑垃圾中塑料回收过程的规范与利用技术的创新是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塑料回收技术、再生塑料建材应用领域以及标准化等方面的现状与优势,结合国内学者对回收技术流程的理论阐释以及创新再生利用技术的新思路,探讨塑料回收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再生塑料建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标准化需求,以期为从废弃建筑材料中回收塑料过程到采用再生技术生产再生塑料建材过程这一套完整工艺体系提供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类高阶迭代学习控制算法收敛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P型学习律的收敛问题,文献[1]讨论了一阶、二阶P型学习律的收敛速度,证明了一阶P型学习律比二阶P型学习律的收敛速度快.对于三阶、三阶以上的P型学习律的收敛速度却少有文献研究.文章解决了三阶P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最优收敛速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