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爱红 《江西水利科技》2022,(5):383-386+390
本文从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长效良性运行、促进农业节水减排、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论述了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意义,同时从创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构建科学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精准补贴机制、建立合适的用水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灌溉计量体系、建立适宜的农业水权制度体系等方面探究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推进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目标在于建立机制,依靠计量设施建设,采取经济措施,依价促进农业节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约束。机制建设内容包括农业水权分配、定额管理、供水计量、分类水价控制、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内容。宿迁市宿豫区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围绕农业水价机制建设,践行了改革要求,形成了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养护水平、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重大改革措施。江苏省昆山市结合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于2017年起在辖区内11个区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20年顺利通过验收工作。改革建立健全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管护机制和用水管理机制,促进了农业节水,工程运行良好、水费收取到位,并且农民负担合理,群众反馈良好。结合改革过程和经验,提出应注重推进力度的统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末级渠系及计量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加强改革宣传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莒南县陡山水库试点项目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例,介绍了试点区水价改革在水价形成机制、节水奖励、用水合作组织、量测水设施等方面的主要做法,阐述了改革在完善灌区农业终端水价制度,界定工程产权管理范围,创新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价是支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对于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江宁区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要点,从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精准补贴、实行节水奖励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推行农业水价改革的配套措施,为农业水价改革落到实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宁阳县水价改革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紧扣"节水、增收、可持续运行、良性发展"等目标,建立以明确主题定水权、分级分类定水价的水价形成机制,以科技支撑、明确计量为手段的水价实施机制,以精准补贴、节水奖励为促进的利益补偿机制,以探索创新终端用水管理方式为保障的运行管护机制,来规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渭干河流域灌区开展南疆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综合施策,全面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试点区渠系配套,田间高效节水工程设施完善,农业水价达到2015年完全成本终端水价,实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管护机制健全,并实施中央财政节水补贴、生态奖励、运行维护等补助政策。对沙雅县试点实践进行总结,为在南疆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阳信县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高度重视,通过小水源工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渠道测量水设施等建设,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执行农业终端水价,建立起产权明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彻底改变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  相似文献   

9.
王兴  肖雪  史尚  罗文兵 《人民长江》2020,51(3):103-106
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促进农业节水和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重要措施。江西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结合江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区域实际情况,介绍了初始水权确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设施配套建设、工程运行管护机制等改革内容和实践情况。总结了独特经验,分析了计价收费、水权交易、资金落实、职责分工调整等方面的困难,并提出了建议。相关经验可为省内其他城市和长江流域周边省市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禹城市根据不同灌溉形式科学测算不同水费价格,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切实保障农民合作组织在工程建设和管护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科学的农业水价机制。以此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星彦  吕晓云  徐玮 《治淮》2023,(3):66-68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已进入巩固深化成果的新阶段,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阐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工程管护机制和综合效益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以改革政策目标和吴中区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出持续优化工程管护机制、节水减排、全面推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后续改革推进措施,为发达地区实现新时期农业水价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规定,结合以电折水计量特点,设计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制度、用水定额分类考核制度、水价运行机制制度、精准补贴节水奖励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结合分析区管理现状,分析了"以电折水推进区制度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及其"以电折水计量补充协议"重点内容;形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桓  杨玉龙 《江西水利科技》2021,47(6):459-462,46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赣抚平原灌区坚持以水利工程良性长效运行管护为核心,以水价形成机制为依据,以精准计量体系建设和农业高效节水为基础,推行灌区农业、非农业用水水量分配和转移,探索形成独具大型灌区特色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4.
广西通过多年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可复制性、操作性强的成功典型经验模式。这些经验模式综合对不同工程类型、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管护模式、不同经济情况等多种条件下,水权分配、计量设施配套、水价制定、节水奖补、工程管护等方面进行试点筛选分析和经验模式总结,这些模式涵盖了广西各种基础条件、管护情况的灌区模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浦江县作为浙江省首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在终端用水管理模式、计量设施布控、节水奖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浦江经验与做法,为南方丘陵盆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肥城市坚持综合采取、计量设施配套、制度创新、价格调整、财政补贴等手段,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机制,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扎实稳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于促进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工程管护、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调研,对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淮河流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国家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新疆呼图壁、哈密、鄯善、温泉4个国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为研究对象,对四个县市改革前后的初始水权分配、水价机制、精准补贴、产权制度和平均效益做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改革后,四个县市终端水价分别增加到0.132元/m~3、0.14元/m~3、0.17元/m~3和0.11元/m~3,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从60%增加到80%,亩用水量从627 m3/亩降低到501 m~3/亩。另外,试点县明晰了农业初始水权,完善了农业水价机制,建立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明确了管护主体,实施了高效节水工程,总结了新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以及改革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江苏省高邮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南方丰水地区水情特点,因地制宜,独创特色,通过建立包括初始水权分配、分类水价形成、节水精准补贴、农业节水奖励、水利工程产权以及工程长效管护等6项制度,并着力夯实领导基础、干群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数据基础以及组织基础等6个基础,初步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平台。针对改革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干群参与改革热情、加强协会管理规范运作、完善水利工程设施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是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是县域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重要举措,是细化用水计划、严格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用水调度的具体实践。为保障农民用水权益,推进用水结构调整、高效利用水资源,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落实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提供支撑。文章总结了农业水价改革中初始水权分配设计思路,梳理了农业初始水权分配的主要内容,并以陆良县恨虎坝项目区及中坝项目区为例,总结分析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相关地区改革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