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从设计到建设、管理、绩效评估中水文所发挥的作用,提出城市水文站网规划要与海绵城市建设相适应,加强水文研究,提高水文服务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主要标准是径流系数考核.水文监测与服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雨量、水位及流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径流系数的计算,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完善的专业分析和预测预报服务,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制定、绩效评价与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评价中小尺度低影响开发(LID)措施改造方案的水文控制效能,以重庆市秀山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例,将LID措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具体量化为径流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建设成本、维护管理成本和径流利用效益等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水文控制目标的LID措施评价体系,并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不同LID设施改造方案的暴雨径流水文过程进行了验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LID措施因其规模占比过小且组合方式不合理而对暴雨径流的水文控制效果不佳,不满足7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需进行扩容和组合优化;LID设施改造方案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评分与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削减率等水文控制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可直接作为中小尺度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如何结合"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效管控,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以编制《海绵城市监管技术指南》为契机,在调研两批30个试点城市推进模式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管控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体制、管控模式、管控目标和管控...  相似文献   

5.
厦门在海绵城市试点进程中,将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机制作为试点工作重点。结合多规合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在项目建设各个审批环节嵌入海绵城市管控要求,构建形成指标下达、方案指导、设计审批、施工抽查、竣工核查5阶段紧密衔接的全过程管控制度,为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向常态化的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剖析了厦门全过程管控机制的经验做法,并提出改进方向,以期为全国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泰安市城市水文现状和城区洪涝成因,分析了城市水文智慧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泰安市通过建立智慧监测站点工程,实现重要交通路段的雨量、积水深等雨水情信息实时立体监测及快速预报预警,为防汛和排涝提供科学调度决策,并通过网络通信方式向公众发布城市汛情信息,科学合理地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泄洪排水、人员疏散、交通疏散等应急工作。  相似文献   

7.
提高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是应对城市内涝的重要措施,然而城市建成区难以实现雨水管道大规模翻建.海绵城市建设可削减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提高管网排水能力.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排水系统为例,定量分析了海绵城市设施对排水系统提标的贡献,提出海绵城市设施与提标调蓄设施的容积换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新一代的城市管理理念,都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将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理念融入到海绵城市之中,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对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和更好更高效地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智慧化理念,然后从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绩效评价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智慧化理念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以期为智慧的海绵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东莞市松山湖大装置集聚区所在流域为研究区,探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升低丘城市小流域洪涝应对能力的路径.采用MIKE FLOOD系统分析片区开发对流域洪涝情势的影响,提出以绿色调蓄设施建设为主、洪涝行泄通道改造为辅的提升策略,并分别以地块、子汇水区、流域为单元,提出3个空间尺度的绿色调蓄设施类型、布局及规模.通过模型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将内涝防治和污染负荷控制作为目标,开展北京永定河文化新区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雨水管道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规划;利用SUSTAIN软件对地块和道路层面LID雨水设施进行布局规划和规模计算,采用传统方法开展雨水管道规划;利用Micro Drainage Windes软件在对LID雨水系统和雨水管道系统暴雨模拟分析基础上,确定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中道路坡度调整及调蓄设施规划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旨在介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系统规划内容和方法,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多尺度海绵城市系统雨洪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城市洪涝灾害的产生具有多尺度特征,海绵城市系统中也存在多种规划建设层级与尺度,且各层级尺度下的规划建设内涵与雨洪控制目标各不相同。本文基于SWMM模型,以位于广州市的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局域集水单元、城市汇水区、城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解析、海绵改造方案设计与模拟的方式,对不同尺度海绵系统雨洪控制措施的合理设置,以及实现城市排水治涝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控制目标进行系统性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微观控制措施实现系统径流、出流要素控制,在中、大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兼顾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管渠与调蓄设施、源头与终端结合的控制措施,分别实现流量峰值的控制与积水情况的缓解。研究可为海绵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及不同单一尺度区域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提供明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未能足够重视城市树木对雨水径流削减功能的问题,在简述中美两国关于城市树木和径流削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城市树木管理方面的法规、专项规划以及规范标准中涉及雨水管理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目前还存在缺乏对城市下垫面及城市树冠的精细化分析、对城市树冠的生态功能及相关指标重视不足、在树种和种植位置的选择上缺乏对雨水径流控制的考量等问题。建议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公开、深化树木削减雨水径流能力的基础研究以及完善相关规划和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老城区海绵城市径流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缺乏专项治理措施的现状,为了解决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涝问题并实现径流控制,基于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的基本思想,同时考虑高密度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改造难度大和遗留问题多等特点,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案实现对老城区的径流控制。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萍乡试点区中的典型老城区西门内涝区为例,提出针对高密度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控制方案,主要包括源头地表绿色设施的减量控制以及末端地下调蓄设施的二次控制。总结了地表绿色设施组合的技术思路,介绍了地下调蓄设施的计算方法、布设以及抗浮设计等。结果表明:高密度老城区径流控制不能单靠绿色设施进行源头控制,也需要地下调蓄设施进行末端治理,其中单靠绿色设施实现了55.7%的径流控制率,加上地下调蓄设施后完成了75%的径流控制目标。该方案为类似老城区径流控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对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径流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考虑水文过程的二维水动力城市雨洪模型,通过模拟典型设计降雨过程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研究区的内涝积水情况,对固原海绵城市内涝削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9个重点内涝点得到明显改善,积水量峰值降低59.54%,积水面积峰值降低62.50%;当降雨重现期为30年一遇时,研究区内重点内涝点内涝有所缓解,内涝风险等级降低,积水量峰值降低60.37%,积水面积峰值降低69.88%。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加拿大城市流域雨洪规划管理的发展进程以及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雨洪管理的政策、原则和标准,与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进行对比,对指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指南未给出LID设计的检验和校核方案,也未充分考虑降雨等问题进行讨论,旨在为中国的雨洪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效应,以某海绵城市建设实验区为例,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分别对海绵城市不同建设方案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建设增大了地表不透水面积,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导致区域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且下降幅度受下垫面变化特征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作用与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的类型有关,也与其规模有关,仅当海绵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能对区域地下水资源产生较为明显的补给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水系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桂林水系思想重点在于在峰值负荷时给水以更多空间,实现峰值蓄水和季节性蓄水。本文针对当前多数城市化建设面临的城市内涝问题,通过分析现代桂林内涝积水原因、古代桂林水系格局及其排涝优势和古桂林水系思想在现代桂林水系中的典型应用,给出了基于古桂林水系的现代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水文学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水循环为纽带、将城市暴雨-径流、水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绿地、湿地建设与市政建设(排水、排污)规划管理联系为一体的"城市水系统"的概念与方法。基于水文学原理,分析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关键、也是质疑较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指出现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实质是年降水总量控制率。如果回归到水文学概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就必须与水文系统响应的增益因子,即径流系数建立内在的联系;需要研究径流系数并非常数,而是与土壤湿度、降水强度和下垫面组合的时变非线性理论问题。此外,对比分析了现行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措施和改进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城市看海"发生的条件与风险。最后就海绵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水文学基础亟待改进的方面:径流系数非线性、区分自然条件和城市化后的蓄水量变化的差别、考虑河湖水系调蓄和陆地蒸散发、与流域大海绵调控结合、风险管理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