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轨道交通车站在周边城市化综合开发、站城一体化建设方面展示出了突出的成就。论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日本轨道交通及其站城一体化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踏勘,从城市空间结构、市场机制、资金平衡模式、政策支持、法制化支持5个方面揭示日本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空间形态背后的逻辑闭环。  相似文献   

2.
站城一体化开发与TID理论分别源于日本和中国香港,都是针对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城市空间的一体化、集约式的开发模式。分别选取了日本、中国香港的两个各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项目背景、发展历程以及设计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站城一体化开发在不同地区实践理念上的一致性,以及面对特殊情况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对站城一体化开发与TID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李建红 《华中建筑》2020,38(9):48-52
站城一体化是指轨道交通与城市的一体化开发建设,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在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日本车站综合体与城市空间实现一体化设计,呈现空间类型多样化、空间复合化、公共空间共享化、轨道交通空间集约化的空间发展特征。该文通过分析典型实践案例,将其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并探讨相应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一体化建设需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以南京市轨道交通17号线滨江公园站、奥体中心站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及一体化建设方案的实践经验为例,归纳总结站城一体化建设的意义、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轨道交通站点的前期设计应尽量考虑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促进城市和轨道交通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瑜 《建筑与文化》2023,(3):182-184
随着城市“增量开发”速度的减缓,“存量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轨道交通建设中“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结合南京地铁在“站城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站城一体化”建设开发模式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思路。通过“中华门”“朝天宫”“城西路停车场”一体化开发项目,总结归纳“局部改善、区域提升、地区引导”三类城市更新模式,为后续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姚圣  曾春霞 《南方建筑》2019,(3):108-113
针对国内城市轨道建设中站城分离的现状问题,研究日本城市轨道站城协同的开发策略和方法,借鉴其轨道建设和城市开发一体化的经验。日本通过逐步进阶的轨道发展过程,轨道站周边区域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发展核心,轨道网络主导了城市空间的架构。通过多元化的国私企业经营方式,土地区划调整和再开发工程等发展策略,日本不断完善站城协同的建设方法。具体来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枢纽站开发模式和郊外新城开发模式,其中前者包括了大规模TOD一体化开发城区、交通枢纽站中心和地区站点中心3种类型,体现出多线集聚型开发的特征;而后者体现出沿线型开发、新城模式、公共交通主导的特征。希望借鉴日本高密度城市的轨道城市发展经验,为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事业的高效集约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升级换代会同时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影响铁路车站与周边城市的站城一体化进程,促进建筑空间的更替与进化,带来更加新颖和多样的建筑体验与生活形态。结合近几年中国铁路运输与客站建设的发展,阐述在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下,入站空间作为高铁车站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如何通过组织"城市功能"与"交通换乘"功能之间的协同以促进站城融合,归纳总结中国铁路车站入站空间组织模式在三个历史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并对未来的第四个阶段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岳子清  赵婷 《城市住宅》2022,29(1):40-43
随着城市基础建设迅猛发展,交通枢纽与周边城市联系越来越紧密,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得到较好发展.在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实现与周边地区进行一体化规划成为城市设计的热点内容.以青岛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在复杂城市背景下,如何基于站城一体化模式对用地进行高容量和多样性开发,使之成为城市的新发展引擎.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TOD理念为建设核心和基础的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开始受到重视。该文以重庆沙坪坝站和东京涩谷站的TOD建设项目为重点案例,分析对比沙坪坝站和涩谷站的站点特征,并从空间整合、站点开发、流线梳理、景观塑造和文脉彰显5个方面对沙坪坝站和涩谷站的改造重点内容及异同进行分析,总结TOD开发的特征和优势,以期为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发展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当前中国大学校园普遍采用的"大院式"模式面临挑战.文章阐述了这一背景下的校城一体化观念,通过对日本校城一体化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四所大学校园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校园空间与周围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5种日本大学校城一体化的方法策略,从而为中国的校园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更新逐渐由增量更新转化为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的建设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与城市协调发展。该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TOD与"站城一体化"的现实逻辑,总结了"站城一体化"的交通枢纽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笔者所著的《社区营造工作指南》内容的总结归纳,通过对日本"社区营造"历史的梳理,论述日本社区营造工作的整体情况,并介绍了当下日本社区营造的形式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郭其轶  倪俍  陈业文 《城市建筑》2023,(20):95-98+103
深圳地铁22号线是在“港深莞城市中轴提升战略”大背景下创立的轨道快线。沿线城市更新及TOD的一体化开发需求大,针对传统地铁交通一体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方案以多式联运、景观交融和文脉共生为设计策略,尝试对站、城、人、产各领域进行整合。统筹全线站点,从交通组织到产业规划、从城市设计到建筑空间,以区域整体开发模式,实践“站城人产”一体化的高整合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轨道线网的完善,站城一体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热点。通过街区尺度和社区尺度的两种开发设计实践,说明在"三网合一"理念下如何开展站城一体开发的规划设计,落实三大开发策略,并以此展现"三网合一"理念将可助推高品质的站城一体开发。  相似文献   

15.
正书名:站城一体开发ⅡTOD46的魅力作者:[日]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出版: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08月开本:16开页码:207页定价:$120.00元日建设计是一家国际综合性专业咨询集团,从事各种类型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管理工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旗下的站城一体化开发研究会,专注于对站城一体化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完成了众多一体化开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高铁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新横滨站为例,梳理其站城一体化开发历程,总结新横滨由新干线站点发展成为横滨市新中心的规划建设经验。新横滨开发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避免功能趋同性,注重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了从"工作在新横滨"到"生活在新横滨"的转变,是日本新干线站点站城一体开发的典型案例。本文旨在结合我国高铁新城发展背景和现状,通过借鉴新横滨站城一体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高铁新城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的TOD模式,成为了近年来国家、各省市政府大力倡导的发展模式。但因为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用地征拆、施工时序、设计方法及审批流程等环节制约,目前TOD项目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分析了现有TOD项目落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一体化建构和传统站体开发流程,并结合一体化设计的概念,认为轨道枢纽场站综合体一体化建构能最大优化“规划+交通+建筑”协同设计,真正实现站城协同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借鉴国内外地铁综合体规划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沈阳地铁建设为契机,针对滂江街地铁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对地铁站点周边双重空间尺度展开研究,提出明确站点类型、确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优化站点地区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完善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打造融合型城市景观、创建协同规划与运营保障机制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社区研究一直伴随着都市发展而不断演化。从社区规划到社区营造,再到完善都市自治的社区设计,日本社区研究在社区资源体系重组、社区新关系构建、社区参与模式创新、社区可持续性支援等方面,探讨着社区建设的趋势与未来。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建设、文化传承、市民记忆、名片宣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高速发展阶段下,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着重要的问题。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亚洲最早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国家,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方面启蒙较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社区营造的案例——岐阜县古川町,详细的介绍日本古川町使用"社区营造"的保护方法对传统地区进行保护,并从"文化营造""提高市民地位""丰富保护模式""发挥NGO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街区保护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作为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