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食品营养》课程为实施载体,通过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学手段、改革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食品营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也是医药类、食品、生物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分析微生物学课程目前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课程思政理念融于微生物课程教学从教师素质、知识点与案列、历史人物及授课实践等几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具体举措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品工艺学课程是高等教育食品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是连接学校教学与工业化生产的桥梁。基于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特点,阐述了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及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对思政教育实践路径进行分析,以培养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可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同时可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门以食品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生产加工等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探索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教改途径,...  相似文献   

5.
《广西轻工业》2022,(1):136-138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蕴含的专业性、科学性、实践性强。思政教育适合融入《食品分析》课程中,这有利于适应新时代食品安全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政策、课程内容、课堂内容、教师素养及课程准备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以此希望更好地将《食品分析》所涉及的思政内容和课程专业知识相结合,为社会及食品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是高校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基于该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基本政治素养的共同提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食品营养学课程是食品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基础课,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文章探索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并挖掘思政资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载体灌输融入设定的思政元素,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举例给出具体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研究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一门学科.根据《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内容,切实将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课程育人等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推动两者协同并行,实现新时代育人要求所展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广西轻工业》2019,(11):196-198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具备鲜明的思政元素。本文分析《现代食品发酵技术》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从教学方式、实践应用、第二课堂以及教研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和举措,同时也为其他自然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具有一定实践性及技术专业性、特点突出的特色教学类课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各环节有利于提高其育人效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曲奇饼干制作”教学设计为例,结合教育相关的理论思想和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探讨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点、融入方式等,探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从而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要任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徐敏  吴丹 《食品界》2023,(7):85-87
<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人们对生活质量和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包装可以大大满足人们对食品精致度和新鲜度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结合食品包装学的课程特点,对在食品包装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龚丹丹 《食品界》2021,(4):92-92,94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中国的食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的食品文化更是闪耀着中国古代思政的光芒。将食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失为当下思政教育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从高校当下的思政教育现状切入,探索食品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张宇 《食品与机械》2023,(10):249-250
<正>食品专业作为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其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食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和知识,更应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线教育具有课程资源丰富、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等优势,然而,课程思政在在线教育中的融入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食品专业在线课程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工程制图"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大学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手段,新时代开展的课程思政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举措.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进行了"工程制图"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通过挖掘"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将工匠精神等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  相似文献   

15.
《肉制品加工技术》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肉制品加工基础知识和各类肉制品的加工技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该课程教学改革各环节有利于提高其育人效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台湾烤香肠加工”教学设计为例,结合教育相关的思想理论和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探讨了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融入点、融入方式等,探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多年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思政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达到了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模式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已于2020年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入选“福建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本文主要讨论课程思政视域下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丁玲 《中国食品》2023,(24):27-29
<正>化学基础是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及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准确完成四大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配位滴定)实验操作,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食品检验检测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后续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基础课程自身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专业实践技能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一起,能够有效发挥化学基础课程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轻化工程专业导论是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初入大学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文章结合专业导论课程特点,通过深入梳理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开展学科知识交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对轻化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培养轻化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TFT平板显示技术》是一门关于平板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制造工艺以及最新技术发展的工科专业课程。本文通过挖掘整理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围绕高职院校的教育类型定位和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价值塑造、知识与技术技能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厘定《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智能+”赋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活动、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为新时代食品智能加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