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毅  何瀚涛  游咏妍 《城镇供水》2018,(3):22-23,30
本文比较了采用氯胺、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4种消毒方式的出厂水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次氯酸钠、液氯消毒的出厂水,其AOX含量明显高于采用氯胺或二氧化氯消毒的出厂水;水厂消毒方式由次氯酸钠改造成二氧化氯以后,其出厂水中的AOX降低了约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2.
针对次氯酸钠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及成品次氯酸钠消毒后的消毒效果和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成品次氯酸钠溶液进行了特性试验,分析了三种消毒方式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三种消毒方式消毒杀菌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种类不同,次氯酸钠消毒副产物多为三卤甲烷类和卤乙酸等,二氧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混凝搅拌试验研究了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对水质的影响,考察了南方地区排泥水回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回用排泥水上清液或混浊液,均有较好的助凝效果;回用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不会改变原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分类;回用比较高时,混凝沉淀出水存在锰超标风险,其他金属指标均远低于国标限值。在合适的回用比下回用沉淀池排泥切实可行,能实现给水厂节能减耗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线处理水厂排泥水并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表明,紫外处理技术对排泥水有很好的杀菌灭藻效果,并能避免氯消毒带来的消毒副产物问题;静态试验下,灭活水中剑水蚤需要较大的紫外辐射剂量,且照射时间较长;浊度会影响紫外透光率,应尽量降低原水浊度,以保证紫外对生物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5.
净水厂在水软化处理过程中加入了石灰和PAC进行pH值的调节和混凝,在澄清池排泥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水中悬浮物含量很高,所以必须对排泥水采取回用水处理.简要概述了临汾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其次重点探讨了其处理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四川某水厂水库原水水质较差,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三氯甲烷超标的风险极大,改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也会超标。该水厂最终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滤后投加二氧化氯,清水池末端补加次氯酸钠。通过调节两种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比例,既能保证消毒副产物合格的同时,还能保障出厂水和管网水的余氯符合国标要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的技术在我省首次得以成功应用,在全省供水行业内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试验探究沉淀池排泥水回用的最佳回流比以及回用对沉后水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排泥水回流比在5%~10%,最高节药率可达到33.3%;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可提高对浊度、CODMn、UV254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8.56%、47.11%和61.93%;综合考虑经济成本、资源节约率、混凝效果等因素,该水厂的沉淀池排泥水最佳回流比为5%。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增加了沉后出水的氨氮含量,建议回流排泥水时配合深度处理工艺,保障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8.
对比了次氯酸钠、氯胺和二氧化氯对剑水蚤的杀灭效果,并确定了最佳投加比例、投加顺序和投加量。结果表明:有效氯浓度为3. 0 mg/L,接触时间为1. 5 h时,在先氯后氨、氯氨比4∶1、投加间隔时间30 s的试验条件下投加氯胺,以及单独投加二氧化氯可完全去除剑水蚤,灭活效果优于单独投加次氯酸钠、其他氯氨比和先氨后氯的投加方式。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上南水厂对排泥水进行了减量化处理,新建了调节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污泥脱水设备、污泥料仓。工程投入运行后,脱水污泥含水率降至80. 27%,排泥水回用可节水1 465 m~3/d。实际运行发现,污泥处理效果受排泥水有机质含量和水量的变化影响很大,中小型水厂的排泥水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要充分考虑该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排泥水前端工艺优化和排泥水处理方式的选择,阐述了对排泥水进行综合控制和处理的方法。采用优化砂滤池、炭滤吸附池、浓缩池、脱水机的系统设计和运行方式,可减少排泥水的排放量。结合多年的工程经验对排泥水处理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为类似项目选择合适的排泥水处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净水厂排泥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管沉淀池对排泥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进泥负荷的不断增大,斜管沉淀池出水的上清液浊度和CODMn含量都逐渐升高,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或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的联合投加都可以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且只要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大于2 mg/L,就可以形成较大且密实的矾花;投加聚丙烯酰胺药剂后,可应对由于净水工艺进行沉淀池冲洗后排泥水性质的恶化,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降低出水浊度,提高出泥浓度。  相似文献   

12.
污水厂剩余污泥好氧堆肥工艺参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川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进行了好氧堆肥中试研究,重点考察了对污泥含水率、通风方式等参数的控制.结果表明,在剩余污泥的含水率为80%左右的条件下,采用自然晾晒3~5 d的干燥方式即可基本达到进料污泥的最佳含水率范围(50%~60%),节省了掺混污泥调理剂的费用;最佳的堆肥通风方式为间断强制通风;污泥经初次、二次发酵后,对蛔虫卵的杀灭率达到100%,总大肠菌群数≤100 个/kg(降低了约5~7个数量级);堆肥成品呈疏松的团粒结构,无恶臭气味,无蚊蝇孳生.  相似文献   

13.
依据沉淀池和排水池的排泥规律确定了日排泥水总量,采用物料平衡法、排泥现场测定法、排泥水处理系统参数监测法及公式法确定日总干污泥量.结果表明:排泥水处理系统监测法操作容易、设备简单且数据可靠.通过污泥量的确定,可调节排泥规律和排泥水处理系统的流量及浓度,并可降低排泥水对系统的冲击负荷,使水厂在高温高藻期达到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对高密度沉淀池污泥上浮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上浮主要是由排泥水沉降性能变差、冲击负荷波动较大以及运行过程中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控制污泥上浮的主要措施有改善排泥水的沉降性能、降低排泥水冲击负荷、合理投加混凝剂、有效控制回流比及排泥等。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污泥运输体积,减轻污泥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污水厂出厂污泥处理趋势逐渐由含水率80%的脱水污泥转变为含水率40%~50%左右的半干污泥。上海市石洞口污泥处理二期工程采用"脱水干化(石洞口本厂污泥)+焚烧及烟气处理(泰和及石洞口污泥)"工艺,是针对半干污泥的焚烧工程。半干污泥接收储运采用"接收坑+抓斗提升"的方式,半干污泥焚烧产生的系统富余热能用于加热污泥调蓄池内的污泥,改善污泥浓缩脱水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选址相对独立的半干污泥焚烧项目需注意的污泥泥质控制、热能利用方式及炉温控制措施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与污泥回流联用工艺对低浊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污泥回流可有效改善沉后水浊度,最佳回流比为60%,沉后水浊度从无回流时的1.91NTU下降到1.51NTU;粉末活性炭与污泥一同回流能改善滤后水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投加高锰酸钾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效果,污泥回流则强化了高锰酸钾的助凝除浊效果,使有机物去除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调理自来水厂排泥水污泥的比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厂污泥直排水体会使水环境恶化,为此开展了掺调理剂改善其脱水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来水厂污泥不宜采用混凝处理,而利用电厂粉煤灰作调理剂,可使污泥比阻大幅度下降,改善了脱水性能;细粉煤灰的最佳投量是20g/100mL,粗粉煤灰的最佳投量是30g/100mL;粉煤灰与污泥混合形成的滤饼掺入一定比例的煤炭后可做成燃料,实现了自来水厂污泥的焚烧处置。  相似文献   

18.
给水厂的排泥水来自于水厂的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排泥水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性上分析了在其处理利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排泥水进行混凝沉淀预处理或采用膜过滤后再回用,可提高水厂出水的微生物安全性;还介绍了国内外排泥水处理利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平流沉淀池是净水工艺中常见的工艺单元,其排泥设施主要包括桁架式刮吸泥机和穿孔排泥管,因刮泥机和排泥管独立运行,常导致平流沉淀池排泥不彻底、积泥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反射技术的平流沉淀池排泥系统改造方案,可实现桁架式刮吸泥机与排泥角阀联动控制,使刮泥和排泥过程精准关联,改善排泥效果。排泥系统经改造后,沉淀池出水水质提升,浊度降低53%~60%;排泥水量减少,自用水率降低约16%;排泥系统电耗大幅缩减,同比降低47%~53%。该改造方案投资仅2. 8万元,在提升工艺出水水质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可为存在类似问题的水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Alum recovery from water treatment sludge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applied for reducing the virgin coagulant demand and the sludge volume and safe disposal of the sludge.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optimize alum recovery process from alum sludge in Samannoud water treatment plant, Egypt by acidification technique using sulphuric acid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otal solids (TS) content in the sludge on alum recovery proc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mixing time for alum recovery was 60 min for clariflocculator sludge, whereas 15 min for thickener sludge. Optimum pH value was 1.50 for alum recovery from different sludge types. At optimum conditions, acidific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alum recovery percent and sludge volume reduction for clariflocculator sludge were 83 and 91.2%, respectively, versus 35.9 and 45%, respectively, for thickener sludge. Besides, alum recovery and sludge reduct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S content in the slud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