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黄土湿陷性质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述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地理环境、物质成分和工程性质。提出了说明黄土湿陷变形机理的结构学说,阐明了黄土湿陷性质形成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石灰桩膨胀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首先阐述了膨胀法处理地基的基本原理。其次利用圆柱形孔扩张理论推导了在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生石灰桩膨胀材料使用量的计算方法。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土工试验测试处理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完全被消除,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土的压缩性及压缩模量均得到提高,体现了该计算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了膨胀法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求适合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湿陷性评价的方法,找到符合公路工况的实际水分入渗规律,通过现场 人工降雨试验,观测了湿陷性黄土路基在百年一遇降雨强度下的入渗以及饱和深度,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分 析了湿陷性黄土降雨入渗的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湿陷性黄土路基入渗的影响深度小于2.7m,饱和 深度为20cm。该结果可为黄土地区路基处理设计中的黄土湿陷性评价、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压缩性大、强度低。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且常因雨水导致各种工程病害。随着我国道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西部地区由湿陷性黄土引起的路基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道路的施工建设。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针对路基各种病害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该研究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设计、施工及养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轴试验的湿陷性黄土增湿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增湿力学特性以减少或避免黄土地区的工程灾害和事故,在不同围压下对不同含水率土样进行了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湿陷性黄土在增湿条件下的偏应力-应变特性、抗剪强度特性进行了探究,发现含水率和围压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较大,且黏聚力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远高于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相关性。采用邓肯提出的双曲线模型和刘祖典提出的幂函数模型分别模拟试样的软化和硬化特性,对比可知建立的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湿陷性黄土的增湿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挤密对黄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挤密前后黄土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挤密对黄土湿陷性、压缩性、结构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等工程特性的影响,所得成果可供实际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掺入适量粉煤灰的黄土试块进行室内压缩实验,得出其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并对黄土粉煤灰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能改变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使其能满足工程对地基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深入研究了原状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和渗流特性,揭示了地表及深部土层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浸水范围及湿陷范围.结果表明,试坑地表、深部土层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都呈现慢-快-慢-稳定的特点,湿陷变形发展过程都经历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期平缓段、迅速变形段、过渡段及后期平缓段,黄土的自重湿陷变形基本发生在迅速变形段和过渡段.土层湿陷范围小于饱和范围,黄土在饱和条件及上覆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也不会发生湿陷.提出了路基防排水宽度为12 m的建议,该结论可为西韩城际铁路路基排水及地基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一种利用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或建筑垃圾等来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施工方便、有效且经济的处理方法.本项目预期研究清楚复合载体夯扩桩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实际工程中应用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广大同行对同心至固原段高速公路沿线的黄土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该段公路进行勘测设计时所取得的试验结果分析,参考有关湿陷性黄土的研究成果,从黄土的地层、颗粒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易溶盐、压缩性、抗剪强度、湿陷性等方面探讨了沿线黄土的基本特性,为该段公路的黄土地基处理,路基、路面防排水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的地基处理、防水措施、设计原则和设计特点.以实际情况,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管材的选用及日常维护管理的建议,并探讨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溶陷性是黄土具有的一个显著的特性,当黄土被水浸入,会使黄土生成一系列的孔洞,当受到外部压力作用时黄土中的孔洞被挤压造成不均匀沉降,最终会引发塌陷破坏,为了研究冀西北地区黄土的溶陷特征,本文基于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溶陷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试验土样含水率的增加,湿陷性黄土的溶陷变形越大;湿陷性黄土的含水率一定时,...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张家口地区某工程为例,采用素土挤密桩和CFG桩组合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并提高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系数随深度加深而减小,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得到了很好的消除,效果显著。双桩组合法可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采用浸水纠倾方法可以避免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原因或者使用过程中地基的浸水造成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倾斜事故。文章基于山西阳曲县某水泥罐仓纠倾工程实例,根据罐仓的倾斜状况、倾斜特点以及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在分析罐仓倾斜原因的基础上,采用了浸水法对其进行纠倾处理;并由浸水纠倾过程中浸水区域范围,估算了注水量以及注水过程中沉降量的变化,分析了浸水法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可以利用黄土的湿陷特性并结合工程特点,采用浸水纠倾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纠倾效果;纠倾后罐仓总体倾斜为2.4‰,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同时基本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保证了水泥罐仓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夯法加强湿陷性黄土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是造成建筑物安全的重要隐患,需完全消除或部分消除.PHC管桩在群桩的静压连续贯入过程中,易引起桩周土体的挤密效应和相关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河南省三门峡市某湿陷性黄土地基中PHC管桩施工前后,对场地土进行物理特性(干重度和孔隙比)试验和湿陷性分析试验,发现PHC管桩的静压贯入会使桩周黄土的密实度增大,能降低或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17.
黄土湿陷性与黄土粉煤灰石灰混合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宁夏某高速公路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需要消除黄土湿陷性,保证压实度设计要求.方法 采用粉煤灰石灰二灰土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即在湿陷性黄土里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石灰以及亚硫酸钠早强剂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结果 经过试验黄土的湿陷系数由0.074下降到0.006。结论 使湿陷性黄土改变成了非湿陷性黄土,能够满足工程对地基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宁夏银川至武汉高速公路桃山口至同心段高速公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施工中,采用了冲击式压路机法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并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文章根据对施工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检测、评价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冲击式压路机法处理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需要控制的指标:①采用25 kJ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施工时,冲击碾压遍数以40遍为宜,控制深度为0~90 cm,压实度应>90%;②平均沉降量应>25 cm,平均孔隙比应<0.55,0~200 cm黄土湿陷性基本消除.该试验结果已在同心至固原高速公路117 km,计2 227 211 m2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理论分析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人的理论实验研究,分析了石灰桩的化学机理以及力学性能;其次,对石灰桩加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上对石灰桩加固湿陷性黄土作了有益的探索,确定了膨胀有效半径,石灰桩膨胀压力增量,石灰桩的膨胀量,推导了石灰桩膨胀过程中桩及桩间土密实度的关系,通过推导石灰桩挤密之后的复合地基密实度以及孔隙比的表达式,从而可以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估算;最后通过工程实验,测量了石灰桩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时黄土的各项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灰土挤密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兰州Ⅲ级阶地黄土湿陷性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兰州的深厚层黄土湿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PHI-570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定了兰州黄土的易溶盐含量,结果发现其中对湿陷性影响最强烈的Na2CO3含量比全国(已测到)的最高值高4.3倍,比平均值高23.6倍,通过室内试验得出该地区黄土湿陷的一些基本指标及湿陷量的范围,还对湿陷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比较,并绝给出湿陷量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