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正应急通信是在常规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络,能临时、机动地提供应急服务的通信模式。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能够实现快速开通,实施远程或现场指挥调度等功能,从而提高防汛部门的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提高防汛指挥决策水平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重大的国家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方面,应急通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防汛防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是由车载平台、电子信息、综合保障等分系统组成,与省防汛防旱指挥中心构成固定加机动的一体化应急平台,具有指挥调度、信息接收与处理、通信保障、视频会商等功能。作为省防汛防旱机动指挥中心,防汛抗旱移动式应急指挥所实现防汛应急指挥手段上的延伸,为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现场支持。  相似文献   

3.
李维 《海河水利》2009,(1):67-68
应急通信系统的演变,是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结果。多媒体应急通信系统在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提供了更全面的决策信息,为今后做好海河流域防汛工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应急通信是指在风灾、汛灾和旱灾突然来临之际,实现突发事件的特定地区与外界音频、视频和数据的应急传输通信。介绍了应急通信在海南省三防工作中的应用发展历程,阐述了应急通信系统网络结构、设备选型、设备功能及近几年在海南省的应用案例,提出了海南省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以充分发挥应急通信系统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浅谈防汛应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凯 《治淮》2011,(1):34-35
在发生特大洪水时及紧急情况时,防汛指挥部门需要密切监视汛情、工情的发展,为防洪调度尽快作出决策。防汛应急通信系统的建立,能符合防汛救灾及应急事件处置的实际现状和需要,使相关领导和专家在应急现场第一线或异地处置突发事件,进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抢险工作显得愈发重要。编制《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是为了提高水库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切实做好水库遭遇突发事件时的防洪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力保水库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损失。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主要针对溃坝洪水和应急保障问题制定防洪预案、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上的大(2)型水库白龟山水库为研究背景,针对当前防汛应急通信系统问题,并根据水库流域通信现状和特点,基于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充分考虑抢险和快速部署的需求,在实地测试的基础上设计通信保障方案,并建立了数字超短波应急通信网,提高了水库及下游防灾避险能力,及时将险情、警情传递到下游群众和上级部门,满足了防汛抢险、指挥调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已建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实现各级指挥部和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点对点干线通信,但防汛调度还是依靠公网有线或无线进行通信。公网通信抗灾稳定性不足,灾害发生时网络可能中断或出现拥塞,为丰富省防汛通信手段,提高防汛调度网络的健壮性,结合实际建设水利部门专有应急通信网络——鄱阳湖区超短波应急通信网络。该网络使用同频同播技术建设1级同频同播骨干网和2级本地转发网,分别实现鄱阳湖区内、各地区本地层面防汛抗旱通信。  相似文献   

9.
董敏 《治淮》2013,(11):29-30
一、系统概述与建设现状应急通信系统不是一种单一的通信方式,而是一组涵盖地面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支撑各种应急业务需求的,具有不同属性和功能的综合通信方式,应急通信是在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开展应对或救援行动所必需的通信保障。作为应急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卫星通信为主要传输手段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在处理洪涝灾害、水污染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高了水利机构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通信手段在防汛信息传递,科学、精准、实时调度实施和应急抢险组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孤石滩水库防汛应急工作措施中基础性、关键性的保障之一。通过分析移动通信、超短波等多种通信手段在抗御孤石滩水库“21·9”洪水典型实例应用等情况,探究各种通信手段在抗御暴雨洪水工作中的表现,总结了水库应急工作中的通信技术支撑经验,为同类型水库防汛应急保障进一步完善可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湖北移动已全面启动2017年防汛通信保障工作,首次将移动4G技术应用于2017年的防汛应急指挥工作,引入4G应急视讯指挥系统,并提早部署防汛抗灾通信保障各项工作,确保2017年湖北省汛期的平稳过渡。与往年不同,2017年的防汛通信保障工作首次引入移动4G技术,利用4G技术改造应急通信保障车,通过4G应急视讯指挥系统,实现防汛应急指挥的智能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建设完善,北京市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汛组织体系,在保障首都安全度汛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地区的气候变化,防汛减灾形势愈加严峻,"要求高、关注高、难度高、风险高"成为防汛工作的"新常态"。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首都安全度汛,北京市防汛部门不断探索创新防汛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汛指挥决策、预报预警、社会动员、应急处置、物资保障、工程保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北京市防汛办成立20周年之际,不断总结、思考北京市防汛指挥体系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提升北京市防汛指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防汛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发生洪涝灾害的现场或出现险情的水利工程进行防汛抢险,很重要的是保障指挥决策系统的高效运转,而前提之一就是通信畅通。就是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无误。笔者根据我省2001年东平湖抢险及2003年田庄水库防汛抢险演习的经验教训,谈一点对防汛抢险信息保障的认识。 1 防汛抢险的话音通信保障 主要用于现场指挥长与各抢险小队、领导与现场指挥长、领导与现场抢险人员以及抢险现场与各级防汛指挥部之间的话音通信保障。这种保障应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秦俊平  刘巧莲 《山西水利》2021,(5):25-26,32
为提高水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调度和险情抢护工作,确保水库大坝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损失.文章在水库工程情况、溃坝影响范围和汛期调度计划等应急预案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大坝溃决情况,提出了汾河水库险情抢护与应急保障措施,说明了应急预案的启动与结束条...  相似文献   

15.
王毅 《北京水务》2005,(5):43-45
北京市的防汛工作经多年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制定并落实了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防汛责任制;基本建成信息采集系统、防汛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防汛应用服务系统的防汛现代化设施,初步建成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中心,基本实现了防汛工作的信息化.这些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为保证首都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防洪工作中,我们还缺少基于防汛应急事件的责任制、缺少基于防汛应急事件的指挥流程和指挥预案.因此,为保证防汛指挥体系的良好运行,实现防汛指挥的分级负责、责任明确、流程合理、指挥有效,需要研究防汛指挥运行体系的运行机制,规定运行规范,提高防汛指挥体系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宋炜 《中国水利》2014,(15):41-42
<正>近年,江苏省加大防汛决策指挥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了以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应用系统为核心的防汛指挥系统。防汛指挥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防汛信息动态监测,能够及时采取预防与补救措施,全面提高防汛抗洪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减少洪水灾害、缓解防洪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系统在雨量或水位等达到警戒值时,虽能够发出报警声,但必须  相似文献   

17.
张鲁  李辉  陈维健 《山东水利》2007,(7):6-8,10
2006年6月26日,《山东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山东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分为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善后工作、附则和附件等8部分,总括了防汛抗旱工作的体制、机制和预警、应急、保障、善后等各个主要环节,提供了分级操作的准则和规范,使山东省防汛抗旱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基于淮委在信阳的微波干线发展语音、数据、视频三网合一的信阳市微波防汛指挥应急通信系统。该系统与基于光纤传输的防汛异地会商、计算机网络、IP语音电话、视频监控系统相互融合、互为备份,与各种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联动,是恶劣自然灾害条件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9.
防汛预案是防御各类洪涝潮灾害的应急方案,针对天津市2012年汛期强降雨防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天津市防汛预案修订工作,通过调整组织指挥体系、规范预警响应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专项保障方案,提高防汛预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实现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