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学斌 《小水电》1996,(3):30-31
常规变电站的二次部份长期以来采用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电磁式控制与保护元件,这些装置不仅功能不同,实现的原理和技术也完全不同,因而形成了门类众多的专业与相应的技术管理部门;其二,这些元件存在着占地面积大,维护量大,现场调试复杂以及变电站建设周期长等因素,直接制约了这些装置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  相似文献   

2.
在变电站自动化程度发展到以太网通信条件下,电力操作安全防误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以变电站倒闸操作为研究对象,以IEC 61850标准中控制模型为研究基础,分析认为以太网通信条件下变电站操作将是基于网络的访问过程,其防误措施主要表现为对访问行为的规范,包括控制对象对访问权限的判定。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遥控操作防误闭锁的有效解决方案,能很好地实现防空程以及与当前微机防误系统类似的防误功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代理(Agent)技术的广域后备保护有助于提高电网安全,因此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IEC 61850构造变电站广域后备保护代理的信息模型。阐述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分布式对等协商的一般性体系结构,研究保护智能电子设备(IED)中包括广域后备保护代理在内的逻辑节点组成。将保护代理设计成扩展型逻辑节点,具有接口层、高级处理层、基本服务层嵌套对象结构。根据一种广域保护算法,阐述基于多任务的保护代理与其他逻辑节点的协作流程和设计。研究位于不同变电站的保护代理之间点对点远程通信原理,分两阶段提交。协商消息以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等报文为基本内容,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或传输控制协议(TCP)区分传输。广域后备保护代理模型在EPOCHS平台得到仿真实现和验证。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代初,电力控制中心已广泛以计算机为辅助对配电网进行监视和控制。所用的监控系 统优化了控制中心和各变电站之间的数据流。不过在那时,不但变电站本身的自动化很少达 到先进水平,也很少扩展到电站和馈电线层次而又包括保护功能在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整 个七十年代仅有少数部分以过程计算机为基础和部分以微处理为基础的试验性系统投入运行 。 由于微处理机售价降低、性能提高,目前已能研制以微处理机为基础的、由监视、控制、保 护、各单元构成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这种系统中各个功能单元是独立工作的,互不影 响。它们之间通过串行数据电路进行数据交换。这种系统中的各种单元可以大规模生产,从 而降低了造价。 文章首先论述了变电站自动化的必要性。接着介绍了在设计这种新系统时所考虑的问题,并 简略叙述了它的层次结构。共分两个层次:馈电线层和变电站层。每个层次各有三个类型以 便适应不同的要求。这种系统优化了两个层次的数据处理,各种功能,只要能够分开,就由 独立工作的单元分担。即使在馈电线层次也是这样。 馈电线层有:局部控制和联锁单元(包括告警、电站状态等);馈电线的综合控制(包括距离 保护故障定位、故障记录等);可供选用的过电流继电器;数据采集单元。文章对以上四个 单元分别作了说明。 在叙述变电站层次时,说明了这一层次与馈电线层次在功能上的划分。此处,还对遥控遥测 归入控制和数据采集单元作了解释。 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在设计原则上各个功能单元都是独立的。因此一个单元发生故障不 影响其它单元的工作。同时,馈电线各单元与变电站层次之间的联络采用各条联线独立运行 的星形布局。保证可靠性的另一措施是赋予以微处理机为基础的各单元以自监视和自诊断能 力。 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这种型式的试验性的系统。 七十年代初期,德国一个电力公司和一个变电站设备制造厂决定建立这样一个新系统。采用 数字技术在一个中等电压的变电站实现监视、控制、保护三者的综合自动化。第一步工作是 研究用过程计算机的数字保护系统。第二步,以此为基础,综合系统的其他功能。第一步已 完成。第二步也已开始。第一步见参考文献[1]。文章介绍的是第二步。 在设计之前,先列出各项功能(如表1所示),进行经济上的盘算,选定设计方案。文章对以 上准备工作作了简略介绍后,较详细地叙述了总体设计的内容。 五套设备已投入运行。文章介绍了运行中清除故障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直流换流站中一个物理设备(控制或保护系统)需要面向全站一次、二次设备;高压直流(HVDC)输电控制保护系统中存在很多特有的状态和控制方式。文中探讨了HVDC输电控制保护系统IEC 61850模型建立问题。建立的控制系统IEC 61850模型包括控制系统的事件、遥控、遥调、遥测和遥信。保护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IEC 61850建模方式,以各原理的保护为对象。文中建立了保护动作矩阵的IEC 61850模型,重点描述了逻辑节点类型和数据对象类的扩充。  相似文献   

6.
现代变电站的特点是比现有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程度更高。近几年来传感器、数字式开关设备控制和高级过程控制软件投入市场,正在为变电站二次技术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为用户提供许多方便。在中压和简单的高压变电站采用数字式开关设备控制和保护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系统的多功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通信结构体系IEC 61850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即将推出的协议。该协议是在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制定的UCA 2.0相关部分的基础上制定的,很多方面继承了UCA 2.0的做法,如都采用制造报文规范MMS及对象建模等技术。同时,IEC 61850还进行了很多创新,如采用XML技术和分层目录服务等。文中对这两种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简要分析了FA4型高压断路器控制回路的工作状态,通过实地试验测录了有关回路的干扰信号波形,查明了断路器合不上(因干扰引起误跳闸)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单片机8031 为核心组成的采集、保护和通信模块,通过RS485 的连接,与486 工控微机构成了分布式35 kV 变电站的自控系统,实现变电站的计量、保护和控制等功能,以达到变电站的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  相似文献   

11.
12.
简述了应用Lonworks网络技术实现CSC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原理,针对主变 压器运行的特点和重要 性,提出了该系统中主变压器间隔保护、监控与测量单元的设计原则 ,按所述原则构成的变压器保护和测控 单元,既保证了保护的可靠性和独立性,又满足当地监控和远动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膨胀土特性和膨胀土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了解,分析了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提出了电力变电站膨胀土地基施工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集中式和分布式变电站程序化控制实现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站级网络通信协议、以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为核心的分布式变电站程序化控制实现方案,操作票的存储、执行及操作逻辑的判断均在IED中实现,程序化控制过程中需要操作其他IED则请求站控层设备执行。该程序化控制方案已在CSC-2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现。该方案既适用于站级网络协议为IEC 61850等国际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适用于站级网络协议为以太网IEC 60870-5-103协议、 CSC-2000协议等企业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尤其适合在IEC 61850标准还没有完全普及的过渡时期采用。  相似文献   

16.
巴西蓬蒂迪佩德拉工程正在按计划以BOT方式建设中,已完成60%的土建工程,首台机组计划于2004年4月发电。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一项综合性环保行动计划也正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17.
李深源  钟华昌 《红水河》2008,27(1):82-85
龙滩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2002年建成投运,几年来系统健康稳定运行,实现了流域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提高了洪水预报精度和时效,满足了施工防洪度汛的要求,为龙滩工程的大江截流和工程安全度汛作出了贡献,文章简要介绍该系统功能及应用情况,指出系统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旨在促进该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以满足水电工程施工和今后运行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西泉眼水库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00KW,设2台SF100-24/260型1000KW,水轮发电机出线电压为6.3KV,以S7-2500KVA变压器升压至66KV,并与平山变电所并网运行。一台TSWS85/31-10型200KW,出口电压为0.4KV,以S7-250KVA变压器升至6.3KV,与接在6.3KV母线上两台大机并列运行。文中阐述了电控制与保护设计。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保护与纳污总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水功能区划分、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核算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在开展水功能区划分时,应充分考虑水体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划分水功能区,并确定其使用功能及水环境质量目标.水体纳污能力核算应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类型及其水环境质量现状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采用数值模型核算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时,应根据水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模型方法及相关参数.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量,综合考虑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当地技术经济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核定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污染物入河控制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