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实验系统本文选定花瓣形翅片管作为强化管型,并探讨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其管束上的冷凝传热性能。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本实验系统设计成既可进行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冷凝传热实验研究,又可进行套管空间内的强制对流冷凝传热研究。实验工质民;和R;。在蒸气发生器中由电加热器加热沸腾后所产生的蒸气分两路进入冷凝器空间内,并在管束上冷凝。实验管(管参数如表1所示)内的冷却水来自调温水箱,实验时控制三条管内水流量基本上相同。对于大空间内的自然对流,分别研究了光管和花瓣形翅片管管束直列与错列下的冷凝传热性能对比。对于套管空…  相似文献   

2.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管束上的冷凝传热及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国  王世平 《化工学报》1996,47(5):642-644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花瓣形翅管强化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管束上轴向流动冷凝传热的性能,并建立了管束冷凝传热系数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花瓣管螺旋隔板冷凝器,低肋管螺旋隔板冷凝器上,对作为替代工质的非共沸混合物R407c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瓣管螺旋隔板冷凝器具有十分优越的强化传热性能,在相同的热流密度下,花瓣管螺旋隔板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是低肋管螺旋隔板的1.25-1.7倍,是板式冷凝器的1.35-2.1倍;低肋管螺旋隔板冷凝器的总传热系数也为板式冷凝器的1.1-1.25倍。  相似文献   

5.
邝力克  陈仲言 《化学工程》1991,19(4):50-57,49
本文对二元和三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水平管外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由实验数据建立了适合于低蒸汽流速下管外强迫流动冷凝传热的准数关联式,计算误差在±15%内,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6.
朱冬生  谭盈科 《化工学报》1990,41(3):265-272
本文以R-113和水为混合工质,在水平光滑管和七种管型的内螺旋翅片管内进行不互溶混合工质蒸汽的冷凝传热研究.根据光管实验,发现冷凝液相的流动结构是影响传热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凝液两相流动的三个流动模型;并据此获得提高管内传热膜系数之途径.  相似文献   

7.
强制对流冷凝传热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制对流条件下,非共沸混合工质R11/R113在三排水平直列光滑管及花瓣形翅片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实验结果表明:花瓣形翅片管由于具有特殊的三维翅片结构,既能激发流动的蒸气产生强烈地湍流,减小其气膜热阻,又能充分发挥冷凝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少其液膜热阻,从而显著地强化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在相同热流率下,其管束平均冷凝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管束的3~5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提出用数值方法从微观上研究异形翅片管强化冷凝传热的机理.揭示了:对于不同级构参数的异形翅片管、不同工质、在不同的热流率下、在管的不同周向位置上,表而张力作用和粗糙度促进对流传热作用的效果不同.总而言之,在中等热流率下,R管以二维表面张力作用为主,对于ST管,两者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了水平单管管外沸腾以及二排、三排、六排管束的沸腾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管束下排管热负荷大小影响上排管的沸腾传热系数。上排管的传热系数不仅取决于本身热负荷的大小,也和下排管或下几排管的热负荷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王世平 《广州化工》1995,23(1):11-16
本文综述了近期发表的涉及混合物冷凝传热的50多篇论文。内容包括在管内外的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条件下混合物冷凝传热特性,流动状态以及强化传热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1.
釜式再沸器传热计算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侯明  徐维勤 《化工机械》1999,26(2):116-120
综述了釜式再沸器传热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与国内现行釜式再沸器设计方法作以比较,指出目前釜式再沸器设计方法偏于保守,文中提及的设计方法及笔者的分析结论对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横掠钉头管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热质比拟原理及萘升华技术,对横掠钉头管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管面上及钉头上的放热系数分别进行了测量,并对其做了比较。最后给出了计算钉头管平均放热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高青  卓宁 《化工机械》1994,21(2):63-66
本文对纵肋管束换热器的传热、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关系式,并着重分析梯形纵肋管束换热器的特性。进一步探讨了管束节距、肋片高度对传热及流阻的影响情况。与相同结构的光管管束比较,换热增加10%-35%,而流阻最高增加48%,最低情况下,低于光管。文中指出具有梯形纵肋的管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传热及流阻规律,它不但可获得较低的流动阻力,而且传热得以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4.
管束间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流型及其转变、含气率、压降和速度分布等几方面对前人在管束间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的工作做了综述,归纳并探讨了最新进展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沈月芬  李彦侠 《化工机械》1996,23(2):1-3,21
在1:1模型上对分离式热管管内换热特性及不凝结气体扩散规律和对凝结换热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得出分离式热管换热器有一最佳充液率,其值为40%左右,凝结换热系数随着蒸汽压力的增加略有降低,在本实验的压力范围内,降低了9.3%。不凝结气体对分离式热管的凝结换热仅影响冷凝段下部一小部分,通过排气阀排出不凝性气体可有效地改善冷凝段下部的凝结换热,随着压力的增加不凝结气体对分离式热管冷凝段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6.
滴形管换热器壳程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质比拟原理及萘升华技术,对滴形管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排列方式对管束平均放热的影响以及放热系数随流动方向上排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计算管束平均换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滴形管束和圆管管束相比具有强化传热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对直起片管换热器的传热,阻力特性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得出了丰相应几何条件下管外对流换热系数及磨擦系数的准则方程,并与热管换热器综合性能试验台上直翅片热管余热管余热锅炉所测量的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模拟条件下试验得到的准则方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刘吉普 《化工机械》1998,25(4):33-35,7
采用河砂与水作试验介质,研究了垂直管内液固两相并流向上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垂直管内液固两相并流向上具有特殊的流阻特性和较强的传热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圆形光管、圆形内肋管、椭圆管及滴形管的管内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整理出了相应的传热及流动阻力关联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falling film horizontal evaporation includes evaporation outside tubes and condensation inside tubes,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former is about 50% of that of the latter. So the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falling film evaporation outside tub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falling film heat transfer outside horizontal tube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show how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flow density evaporation temperature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wall and saturation water,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seawate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14 mm outer diameter Al-brass tubes heated by internal electric heaters so that a uniform heat flux was generated on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ub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flow density Γ varies between 0.013 kg/ms < Γ< 0.062 kg/ms, the heat stransfer coefficient of falling film evaporation outside horizontal tubes 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liquid feeding, evaporation boiling temperature and heat flux. h also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distributor height, however there is a maximum height in which any height above this. Besides, the amount of non-condensing ga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h. The difference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betwee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is small.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transfer process and developing new evapor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