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城市规划学刊》04/2021基于碳核算的城市减碳单元构建与规划技术集成研究在国家承诺2030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城市是碳排放的重点也是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对低碳城市的研究是风起云涌,但需要更加重视科学理性的减碳逻辑。从碳排放核算角度出发,在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前端提出更加系统性的规划减碳策略。通过识别消费端碳排放核算的六个维度,溯源不同尺度下碳排放的结构特征,提出在片区尺度构建城市减碳单元。在单元内以各维度碳排放计算公式为依据,以降低单元内碳排放为目标,从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绿色出行的紧凑城市、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人性化的街坊与建筑、智慧管治支撑系统五个方向集成规划减碳的技术体系,并提出每个方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指标,为制定城市减碳单元的减碳方案提供集成型的的减碳对策。  相似文献   

2.
低碳交通是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总量,创建以低碳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方式和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探索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模式,从规划性减碳、结构性减碳、技术性减碳、制度性减碳、消费者减碳等五个方面提出低碳交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校建设与低碳理念的融合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针对高校全生命周期的减碳效果的量化方法和案例仍较少。以广州某高校为案例,通过将实际工程状况与基准线相对比的方法,从建筑、交通、废弃物、水资源、绿地、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对该工程全生命期的减碳率进行核算。结果显示,对于高校,建筑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也是减碳的重点工作。研究为高校全生命期减碳率的计算提供了方法,量化了实际高校工程节能方案的减碳效果,可为制定高校建设的碳排放下降量等相关指标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构成,低碳社区的构建对实现生态城市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低碳社区主要关注如何减少碳排放,而对于降低多少碳排放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碳排放量化的视角,从社区碳排放的界定,社区碳排放计量,社区碳排放基线的确定,社区减碳目标的设定,和社区减碳方案的制定及效果评估5个方面提出关于低碳社区的一些思考,以期为社区减碳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桥梁工程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桥梁工程施工过程的碳排放测算及减碳措施探究,有助于城乡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某大桥工程为例,基于施工机械能源消耗,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过程的碳排放测算,分析某大桥施工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特点,并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条件,提出大桥建造阶段的减碳措施,探讨减碳量与增量成本的关系,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减碳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聚焦城市片区尺度,分析得出建筑、交通、能源、绿地、工业和废弃物等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并对比和研究国内外知名低碳城区的规划减碳对策,针对其碳排放特征构建减碳更新的策略体系,完成低碳要素到城市空间要素的转译。同时,以上海浦东新区张江西北片区更新为例,进行减碳规划技术应用,以期为片区尺度城市更新提供减碳规划路径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大宣示,9月22日,由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建设科技出版社启新暨建设领域减碳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建设领域减碳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行业协会和部分省市协会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8.
从城区碳排放特征和评估方法入手,基于能源需求侧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建筑和交通等主要碳排放部门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城市设计减碳方法,基于能源供给侧开源增效目标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承载空间和促进负荷平准化的功能混合等设计策略。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临海新城生态岛为例,定量化评估规划设计的减碳贡献度以及城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研究显示,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运营阶段在地碳中和目标具有相当难度,需审慎设定减碳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建筑披上"绿色"的外衣,减少建筑及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节能环保,已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缔造美丽厦门、提升宜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据建筑科研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市的建筑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的28%,在建筑领域实施制度化的节能减碳将对我市今后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地形和生态条件,在城市低碳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高碳发展困境,因此探寻适用于山地城市的低碳设计体系和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山地城市的高碳发展困境出发,引入适应性理论,针对山形地势、蓝绿空间和能源结构3个高碳环境要素,提出单向依循顺应、双向协同利用和系统统筹融合3种适应性设计模式,以城市设计要素为适应性主体,以高碳环境要素为适应性客体,建立山地城市低碳设计目标和适应性设计模式的有机联系,从减碳源和增碳汇两个方面构建山地城市低碳适应性设计框架,并以贵州凯里市鸭塘片区为例展开低碳适应性设计实践探索,以期为山地城市的低碳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