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规划建设》2006,(4):146-147
从希腊、罗马到巴黎,从莫斯科、首尔到巴塞罗那,从悉尼到雅典,雕塑作为文化遗产和新创成果,曾生动地为奥运添彩.全球奥运旅游的细节化终端目标绝大部分,在于举办国的奥运景观,尤以雕塑为盛.  相似文献   

2.
冯华 《城乡建设》2004,(10):8-11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定时期文化的缩影.建筑物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建筑与雕塑相结合,更丰富了这种内涵.从历史上看,许多布局严谨、造型古朴、个性突出、群体协调的建筑,无不以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塑为装饰,不仅使建筑物丰姿异彩、熠熠生辉,而且生动地记录了社会文化活动的嬗变和人类历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曾维林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17-后插18
在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建筑雕塑作为一种实体艺术展示形式,通过夸张、写实等不同手法的应用,并赋予其不同的意象,以表达相应的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美学效果.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建筑雕塑设计的文化渗透更加明显,在艺术美学呈现方面与不同的文化历史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雕塑艺术作品.并且,建筑雕塑作为设计语言的一种形式,通过差异化的造型设计,使建筑雕塑更富有"生命力",使之成为现代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建筑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维林 《建筑结构》2021,51(18):后插17-后插18
在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建筑雕塑作为一种实体艺术展示形式,通过夸张、写实等不同手法的应用,并赋予其不同的意象,以表达相应的情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美学效果.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建筑雕塑设计的文化渗透更加明显,在艺术美学呈现方面与不同的文化历史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雕塑艺术作品.并且,建筑雕塑作为设计语言的一种形式,通过差异化的造型设计,使建筑雕塑更富有"生命力",使之成为现代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建筑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彭蓉 《安徽建筑》2007,14(4):44-45
文章从建筑与雕塑发展历程中探讨雕塑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一方面雕塑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的外观附属到建筑内部空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建筑也从功能、力学、技术、材料等几个方面影响着雕塑。通过探索建筑与雕塑的语言融会,使雕塑设计与建筑环境更加协调、融合。  相似文献   

6.
许凯明 《安徽建筑》2012,19(6):37-38
伴随环境整治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景观雕塑的理论和研究应运而生,它是景观学与艺术学、规划设计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人类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创造了文化景观,艺术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高级形态,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园林等类型。景观雕塑区别于架上雕塑,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史的初期。工业革命之后,景观雕塑创作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不同。景观雕塑的实践需要规划设计的参与,艺术景观的决策和协调需要不同专业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对建筑与雕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圆圆  申晓辉 《山西建筑》2009,35(17):18-19
阐述了建筑与雕塑都是造型艺术,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与雕塑相互关系的阐述,强调建筑与雕塑是姊妹艺术,提出了作为设计师的更高要求,即增强现代设计审美意识及人文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观念。  相似文献   

8.
姜林涛  郑涛 《山西建筑》2007,33(14):23-25
通过对菲利普.约翰逊的代表作品——潘索尔大厦和水晶教堂的介绍,诠释了菲利普.约翰逊把建筑当成一件雕塑作品来看待的设计理念,他将雕塑语言运用到建筑中,将雕塑的象征性用在建筑的功能、空间等方面,使雕塑作品、雕塑式建筑成为一种公共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建筑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中文化艺术元素的广泛应用,以雕塑艺术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建筑艺术丰富了城市文化氛围.基于城市现有文化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要求,雕塑艺术应当与城市公共建筑相融合,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构建的要求,以提升现代城的宜居性. ◆滨湖公园景观雕塑设计效果图.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在强调功能与环境相一致的情况下,雕塑艺术的设计应能够与环境保持较高的协调性.滨湖公园作为城市的主要休闲娱乐空间,便于人们欣赏周围自然景色,区域公共建筑数量较少,且高度相对较低,景观雕塑拔地而起,在垂直空间上制造视觉艺术焦点.从雕塑配色方面来看,蓝白相间的配色技巧,将雕塑艺术与滨湖公园的蓝天、白云、湖水等环境元素融入其中,体现了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建筑的融合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9,(10)
城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城市文明程度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城市本土文化传承以及城市经济政治发展共同构成城市文明。公共雕塑艺术只是城市文明中的一个小点,雕塑的主要存在价值是协调城市公共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雕塑艺术在当代城市应用中的情感意向进行探索,通过案例深入分析公共雕塑艺术对城市经济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进一步确立公共雕塑艺术在荆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项金国 《城乡建设》2004,(10):16-17
一、雕塑与建筑现象扫描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雕塑史>开篇中提到:"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艺术发展至今,不仅以独立艺术发展,而且渗透到建筑艺术,使建筑更加美观,并从影响建筑的局部,发展成为整体外形.当下最典型的是安德鲁设计的"大水泡"中国国家大剧院,2004年雅典奥运会"橄榄叶"主场馆.但面对雕塑与建筑的现状,我们仍可以看到如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许琛 《现代装饰》2013,(11):122-123
由于建筑和雕塑的混淆,雕塑化建筑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通过例证和理论分析,阐述了建筑、雕塑的共性和差异,引出雕塑化建筑是由于建筑雕塑相互融合形成的。并指出雕塑化建筑只有在满足与建筑周围环境协调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建筑、环境、雕塑、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建筑是放大的雕塑,是具有实用功能的雕塑,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灵,是人工环境的主体,更是雕塑的载体;环境是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之笔,这是对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这笔,它是对建筑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环境的主体,灵魂和礼觉中心;环境艺术设计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0)
<正>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省文化厅等共同主办的"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展"不久前在山西省太原市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的40余件雕塑作品,布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览其所塑文化巨匠的雕像,意在向观众展示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巨匠形象与人文精神;第二部分以母亲和儿童为题材,歌颂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5.
雕塑作为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性因素,其本身带有强烈的的个性特征与精神文化体现。建筑和雕塑的关系我认为两者之间是互为影响,都是艺术设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的追求,谱写到社会公共环境中的城市雕塑和建筑,对城市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雕塑家、建筑师在创作设计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跨越历史时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雕塑、建筑与环境是整体和谐,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雕塑关联到两个类别的艺术形式。建筑与雕塑的联系可以从直接联系、形式联系、精神与文化上的联系三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这些联系,一方面是来自于建筑与雕塑存在的前提特征,另一方面来自于这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表现特点,这是它们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建筑与雕塑之间又存有异同。可以从构筑、文化、精神、公共性与技术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释读。  相似文献   

17.
雕塑属"纯"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家可随意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表现他的思想主题或艺术观点;而建筑师却要面对一系列的"建筑本体问题",如功能关系、空间的使用、结构体系、能量循环、人的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立体造型艺术角度将"雕塑融入建筑",凭借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雕塑表象的审美成分,让建筑形体突破各类"建筑本体因素"的制约,将雕塑性语言运用于建筑当中,赋予建筑更多的表现力与包容性,从而实现"实用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该如何处理?由著名雕塑艺术家朱尚熹和低碳材料专家张宝贵联合策划的《低碳时代——2017中国首届混凝土与低碳材料雕塑创作营》艺术活动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12位雕塑家围绕"低碳、生态、生命与爱"的主题,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创作出了24件雕塑作品。"北京低碳雕塑园"应本次低碳雕塑创作营而生,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业园区,占地40亩。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对于艺术家而言,以环保的主题和环保的材料创作雕塑作品更是一种艺术态度。本次雕塑创  相似文献   

19.
<正>悉尼理工大学工程和计算机系系馆位于市区的显赫地段,旨在重新给大学城市校区注入活力,成为悉尼商务中心南端的门户。建筑本体如同一件雕塑作品,迥然和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相异。建筑地上14层,地下4层,设有先进的演讲厅、学术办公室、会议室、学习和研究实验室、营业咖啡厅、娱乐区、停车场,并在隔壁建筑旁设计自行车停靠处。  相似文献   

20.
陈茜 《建筑与文化》2015,(4):218-220
雕塑与建筑相得益彰,承载着城市的文脉。笔者以中外雕塑家考尔德等人的雕塑作品为例,试论成功雕塑的特征,它需要在色彩、形态、材质、文化上与建筑紧密联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犹如绘画的点睛之笔,它们使得我们的都市景观丰富而多彩,在公共空间中共筑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