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硫脲壳聚糖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硫脲壳聚糖锌对BSA的内源荧光具有猝灭作用,且猝灭机理属于两者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室温下,硫脲壳聚糖锌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2.82×10^4L·mol^-1和0.94。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花青素(ACN)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光谱特性及对BSA功能构象的影响,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判定ACN对BSA的猝灭方式、结合位点数、结合位点、结合作用力类型以及是否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法进一步表征了BSA构象变化。结果表明,在ACN的作用下,BSA内源荧光被有规律的猝灭,猝灭机制主要为形成ACN-BSA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猝灭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位点位于BSA亚结构域的site I,并使得BSA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了3.1%。ACN对BSA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能使BSA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柿子单宁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柿子单宁可以有规律地使B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柿子单宁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柿子单宁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柿子单宁与BSA的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同时由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了柿子单宁与BSA结合位置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对B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加入槲皮素后BSA的紫外图谱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常数Ksv与温度呈负相关,22℃的猝灭速率Kq为1.68×1013 L/(mol·s),说明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范畴。22℃时槲皮素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为6.93×105 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467。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影响BSA的构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在BSA的亚结构区域II(siteⅠ)中,主要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同时还存在氢键及静电作用力,槲皮素与Trp-213氨基酸残基的作用距离更近,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对应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超声处理对叶黄素(LU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行为的影响,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析不同超声频率(0 Hz/40 kHz/53 kHz)下LUT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位点竞争试验和分子对接技术来确定结合位点。结果表明:不同超声频率下LUT对BSA造成荧光猝灭,当超声频率53 kHz时猝灭率最高(50.6%),同时超声处理使BSA结构的疏水性增强,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结果一致。同步荧光表明,超声处理使BSA骨架变得疏松,且在超声频率53kHz时色氨酸荧光强度变化显著。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UT与BSA结合位点位于亚结构域ⅢA和ⅢB之间,已得到位点竞争试验的验证。此外,热力学研究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LUT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BSA自发结合。当超声超声频率53 kHz时,对LUT与BSA的结合行为影响显著。结论:通过改变超声频率,可调控食品中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薇  王峰  唐波  孟祥军 《食品科技》2007,32(11):127-131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苏丹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发现苏丹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苏丹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据此得出了其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基本热力学参数等,并研究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光谱法研究芳樟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法,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芳樟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芳樟醇对BSA构象的影响。实验表明,芳樟醇可以有规律地猝灭BSA内源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形成芳樟醇-BSA复合物的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出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芳樟醇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由For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其结合距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表明芳樟醇与BSA相互作用后使BSA构象发生改变,减少了BSA中α-螺旋的含量,增加了BSA中色氨酸、酪氨酸残基微环境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以降龙涎二醇为研究对象,在模拟生理酸度的条件下,采用荧光猝灭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降龙涎二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降龙涎二醇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热力学的研究发现,降龙涎二醇对BSA内源荧光会进行猝灭,疏水作用力是该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降龙涎二醇在BSA上,与华法林共用一个结合位点。通过同步荧光光谱最大发射波长的监测,证实了降龙涎二醇可使酪氨酸环境的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加,而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加,疏水性降低。此外,综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对降龙涎二醇与BSA的结合有影响,且降龙涎二醇的存在,能诱使BSA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改变,降低BSA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荧光猝灭机制均属于动态和静态的联合猝灭,BSA发射峰蓝移。通过计算各个结合参数得出: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在105数量级,说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有很强的结合,结合位点均为1;热力学参数ΔH0、ΔS0和ΔG0,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供体(BSA)与受体(棉酚及其氧化物)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2.94 nm和3.12 nm,它们都能以能量转移的方式与BSA发生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棉酚及其氧化物与BSA的结合引起了BSA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等方法对没食子酸丙酯(P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荧光猝灭计算结果表明PG与BSA间的结合作用较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测得其299 K时的结合常数KA为1.03×105L·mol-1,两者的作用距离为1.71 nm。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PG与BSA相互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与氢键作用力。通过探针分子取代反应确定了PG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是亚级结构域IIA。圆二色谱的测定结果表明PG的结合导致了蛋白中α-螺旋结构的减少以及无规则卷曲的增加。本文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Dock的方法模拟出了PG与BSA的结合构象,所得到的结合参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1.
用分子荧光光谱实验法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麦角甾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能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考察猝灭过程中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初步推断麦角甾醇与BSA的结合是自发的熵增过程,驱动力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麦角甾醇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与BSA相结合,主要的作用力类型为疏水相互作用;并获得了麦角甾醇在BSA中的作用位点,麦角甾醇处在一个疏水性的结合口袋中,结合稳定性强。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与分子对接的理论结果总体上一致,说明结合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BSA可以携带和运输麦角甾醇,同时从分子对接中获得了麦角甾醇在BSA中详细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超声处理(40 kHz/30 min和50 kHz/30 min)对绿原酸(CG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影响。通过荧光发射光谱来分析CGA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结合CGA后BSA酪氨酸(Tyr)残基与色氨酸(Trp)残基微环境的变化来确定CGA对BSA构象的影响;运用Stern-Volmer方程、Acharya方程等数学方程计算其猝灭常数、结合常数,以及结合位点数;通过焓变与熵变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利用华法林(WARF)、布洛芬(IBU)两种蛋白标记物来判断结合位点;利用紫外光谱测定BSA构象变化对比不同超声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53 kHz时,CGA对BSA的荧光猝灭效果最为显著,超声处理使CGA-BSA复合物的构象发生一定改变,并对CGA与BSA的结合有增强作用,而不会改变反应的作用力类型。研究结果为超声处理对蛋白质与配体结合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及其氧化产物叔丁基对苯二醌(TQ)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TBHQ和TQ与BS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新的聚合体;TBHQ和TQ与B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机制。TBHQ和TQ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均大于10~4L/mol,表明它们之间形成的配合物结合较为牢固;TBHQ和TQ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均为1;通过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得出:AH0、AS0和△G0,表明它们之间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疏水作用力,此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供能体(BSA)与受能体(TBHQ和TQ)之间的结合距离r分别为3.13和3.73 nm。研究结果表明,TBHQ和TQ与BSA的结合引起了BSA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竹笋壳中牡荆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牡荆苷浓度的增大,BSA荧光光谱的荧光峰从374 nm蓝移到372 nm,且使得BSA的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说明牡荆苷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观察两者结合光谱图发现,荧光猝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荧光猝灭速率常数远大于其他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荧光猝灭速率常数2.0×1010L/mol·s,说明这种猝灭现象为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表明,牡荆苷与BSA之间结合作用力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位点约一个,且它们之间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荧光猝灭光谱、8-苯胺基-1-奈磺酸(1-anilinonaphthalene-8-sulfonic acid,ANS)结合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谷蛋白(rice glutelin,RG)与亚油酸复合体系的结构变化、荧光特性、结合机制及热力学特性。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亚油酸可使谷蛋白发生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且亚油酸与谷蛋白之间主要相互作用为疏水性相互作用。ANS结合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光谱法实验数据表明:亚油酸的加入会使谷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结构含量明显增加,蛋白质稳定性增强。两者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为实际生产高纯度蛋白质及新型蛋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pH值(3.0、5.2、7.4)条件下叶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二者的猝灭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等,分析叶黄素与BSA的荧光猝灭现象及蛋白构象的变化,最后通过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模拟技术确定了二者的结合位点。荧光光谱表明,不同pH值条件下叶黄素对BSA均产生荧光猝灭效应,在298 K时,pH 7.4的猝灭常数最大,结合常数较大;热力学参数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叶黄素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BSA的构象在叶黄素与pH值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改变;位点竞争性实验和分子对接实验表明,pH 7.4和pH 5.2时,二者的结合位点在亚结构域ⅡA和ⅢA之间,但更接近于Sudlow’s site Ⅱ;pH 3.0时,结合位点不在亚结构域ⅡA及ⅢA附近。结果表明,pH值对叶黄素和BSA的相互作用有影响,这为蛋白质与生物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没食子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根据25℃和37℃时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其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及结合距离,并推测猝灭机制及相互作用的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25℃和37℃时,其荧光猝灭常数K,分别为:7.28×10^11和8.16×10^11L·mol^-1·S^-1;结合常数KA分别为5.01×10^3和5.37×10^3mol/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91和1.71;结合距离为4.12nm。热力学分析数据表明该结合过程是一个熵增的自发过程。因此,没食子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机制,二者作用以疏水作用力结合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苦丁皂苷L(kudinoside L)、苦丁皂苷N(kudinoside 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结合和转运的机制及B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kudinoside L、kudinoside N与BSA间荧光猝灭机制;采用圆二色谱法研究BSA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kudinoside L、kudinoside N均能有效猝灭BSA内源荧光,猝灭类型为动态猝灭,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两个化合物与BSA各形成1个结合位点。此外,kudinoside L与BSA结合后,BSA中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增加;kudinoside N与BSA结合后,BSA中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含量减少,表明上述两种皂苷与BSA结合后,BSA内部结构环境均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动物生理条件下,结合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了氯化血红素(hemin,Hm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分析了反应的结合常数(K=2.48×107L/mol)和结合位点(n=1.25),确定了氯化血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类型。根据Fd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0.99nm。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Hmn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梨酸钾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山梨酸钾(PS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PSS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及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PSS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到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LB(8.421×103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3.595kJ.mol-1,ΔSθ=63.26 J.K-1,ΔGθ=-22.73kJ.mol-1)和结合位点数(0.970)等。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PSS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I(sub-dom ain IIA)位。证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SS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PSS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